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最新上映 台词迷 美图 预告片 幕后故事 微电影 七嘴八舌说影视 影评 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走出“纪录之困”

2010-11-04 09:06:31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前后讨论了5年之久,再过两个月,央视纪录片频道将正式亮相——央视原《东方时空》制片人、央视新影制作中心厂长助理时间,央视《见证》栏目制片人陈晓卿日前均向早报记者确认,央视纪录片频道已定于明年1月1日开播,新影制作中心等相关纪录片制作单位将会向新的纪录片频道提供片源,在这之前的时间里,央视各档纪录片栏目都处于待命状态,是否搬迁至新的频道尚需最后的批示。“这个频道非常重头,每年要投资将近6亿元,每天有4个小时的播出时间。”

  与陈晓卿不同的是,也有不少纪录片资深人士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只是对这一频道所建立的平台保持一种谨慎的乐观,但论及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现状,依然不无失望。

  期望:一个“春天”将到?

  陈晓卿表示,由于档期和播出空间的限制,以前有不少优秀的纪录片都无法在央视的平台上播出,“不过,等到央视明年元旦专业的纪录片频道开播后,平台就会大得多。”陈晓卿介绍说,新的纪录片频道和其他创作机构合作的项目会非常多,央视很有可能只负责投资,制作由共同合作的机构来完成。频道将来的运营模式类似于Discovery(探索频道)的工作室制,三四个工作室养十几个制片人,由制片人监控项目的运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知名纪录片专家张同道认为,“此前每年全国纪录片总投资仅仅在4亿元左右,现在这个频道一上马,每年就有五六亿元的投资,这个力度相当大。”

  何以对纪录片的平台寄予如此多的厚望?

  一个事实是缘于十年前中国电视媒介生态的巨大变化,彼时对各级电视台而言,收视率成为评估电视节目不二标准,广告几乎是电视创收的最主要形式,曲高和寡、代表着真正人文精神的纪录片因之成为边缘化的存在,被迫进入栏目化生存,由此导致纪录片质量的下滑,而进一步被边缘化,如是反复,几乎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张同道今年上半年主持进行了《2009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电视播出是目前中国纪录片实现市场价值最重要的方式,可现在很多节目考量的标准就是收视率,这是非常残酷的。”他认为,目前以收视率作为唯一的指标衡量所有电视节目形态,如同削足适履,让纪录片陷入了一种低水平重复的状态。

  与其他频道不同的是,上海SMG纪实频道这几年走过的路或许可以为央视这一新的纪录片平台提供了一个样本——通过策划《大师》、《文化中国》、《终极对话》等自办新节目及举办“真实中国导演计划”、“真实中国DV计划”等系列活动,成立于2002年的纪实频道开播时广告收入仅2000万元,2008年达到1.3亿元。经营当然不是一个终极标准,更大的意义在于,纪实频道在上海文化生态中越来越清晰的影响力,并由此拥有一批中高端客户。

  即便如此,MG纪实频道总监应启明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依然认为,由于中国纪录片缺少一个大的播出平台,播出平台的局限与纪录片本身具有的国际化属性背离。

  纪录片研究学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电系主任吕新雨对早报记者说:“央视推出纪录片频道,这样就不必再把纪录片和其他商业电视栏目放在一个秤盘上去称,这样纪录片的空间会大很多,有可能重新确立一套绿色节目评价指标。”

  困境:视而不见的“金矿”

  平台建立了,纪录片的春天果然就会到来吗?

  对于央视新的纪录片频道的定位,时间对早报记者说:“我感觉(纪录片频道)是个双刀剑,一方面参与媒体的市场运营,另外一方面纪录片还是要关心现实,我担心的就是这一块的弱化,是不是如此目前还是问号。”

  时间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从张同道主持的《2009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总体来看,2009年的纪录片娱乐功能越来越强,现实关注越来越弱;参与文化庆典越来越多,思考公共问题越来越少。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开通播出的纪录片栏目总计83档。从纪录片栏目的类型看,社会现实类相对较少,只有央视的《百姓故事》、《新闻调查》等少数栏目关注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而多数栏目选择了人文历史类和地理风光类。

  《话说运河》、《故宫》拍的并非是人,而是一种“物”,当然,其背后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外滩佚事》是对上海特定地域文化形象的解读,浙江卫视的《西湖》是为了打造城市名片。系列纪录片《大明宫》甚至斥巨资以数码技术复原了大明宫从建造、辉煌到毁灭的过程……纪录片越来越成为消费时代的一种消费品,纪录片逐渐向商业化方向发展,追求故事性和戏剧性——而毫无疑问的是,这一切,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电视纪录片运动的人文精神已经渐行渐远。

  而贾樟柯、王兵等人的存在反而映照出当下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困境所在——对中国当下现实的关注与人文精神的缺失。

  正是从这一角度,应启明认为,中国纪录片在国际电影节上往往榜上有名并非因为一味地“投西方所好”,也非技术原因,而是在题材方面占优势,这个所谓的优势,源自中国目前的社会现状——“这是我们现实题材纪录片最大的优势,这个优势等于一个很富裕的金矿,如果没有金矿,你即使再努力也不会有大的作为。如果能够把这个题材源挖掘出来利用好,中国的纪录片大有作为。”

  然而,问题是,何以仍会那么多的电视纪录片人对为这样的金矿视而不见呢?

    (实习编辑:明莉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