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最新上映 台词迷 美图 预告片 幕后故事 微电影 七嘴八舌说影视 影评 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马东:我没那么自恋

2021-03-31 09:25:57来源:黄小白    作者:黄小白

   
电影里的方枪枪革命失败,而生活中的马东却起义成功,这之后堂而皇之的当起了混世大魔王。

image.png

  
  不把自己当做圣人,而是在广泛娱乐的年代,提供些许“刺激”的事情。


  01

  2003年,导演张元筹拍王朔的儿童小说《看上去很美》。


  张元在主演方枪枪选角上犯了难,小说里方枪枪是个幼儿园的孩子,上哪儿找小说里这么有个性又有灵气的孩子去?


  选角消息一公布,剧组每天收到的孩子照片多如雪花片,全北京的妈妈都说自家孩子最合适。


  王朔不甘心,愣是翻遍北京城找到了与自己童年极像的董博文,见到之后抱起只有5岁的董博文合影,然后跟张元说:“这他妈也忒像我了吧!”


  《看上去很美》改编难度很大,电影将五十年代画了一个圈儿,小说里这个圈变成了幼儿园。


  方枪枪是这个幼儿园的刺儿头,老师变成了某种阶级体,面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小红花的威逼利诱,在被老师罚站的时候方枪枪终于忍不住骂了一句:“操你妈!”


  这句脏话的怒吼至今在豆瓣影评中被当作标题,听起来让人虎躯一震。


  用《乐队的夏天》摇滚范儿来说就是,太他妈skr了!

image.png

  
  马东比方枪枪更更更skr,马东3岁的时候就让幼儿园所有老师束手无策,别说虎躯一震,提起他老师们都菊花一紧加浑身一哆嗦。


  马东从小与父亲聚少离多,3岁时候被阿姨“扭送”到幼儿园。


  后来他以各种方式闹腾,完全是现实中的“方枪枪”,让老师焦头烂额就算了还不能抓起来一顿暴揍。半年后,幼儿园所有老师投降了,最终郑重劝退了马东。

image.png

  马季和马东


  电影里的方枪枪革命失败,而生活中的马东却起义成功,这之后堂而皇之的当起了混世大魔王。


  马东3岁的时候才第一次见父亲马季。


  那一次马东特别规矩,先是敬了个标准的少先队员礼,然后大声喊:叔叔好。


  谁知道这位“叔叔”瞬间崩了哭了起来。马东后来回忆,我当时都懵了,谁啊这是,这么大的人怎么突然就哭上了?

image.png

  马季和马东


  也因为聚少离多,父子感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在《奇葩说》有一期关于死亡的辩题里,马东才真正意义上提到故去的父亲,虽然全程保持镇定,但是说话的声音还是透出了点颤抖。


  成年之后的马东,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安分,依然还有“方枪枪”的影子存在。与父亲的关系也因为成长导致他们之间说话的机会越来越少。


  听说有出国的机会,马东毅然决定远走澳洲,最终的决心来自于父亲的一句“你都18了,该养活自己了”。


  02

  马东觉得父亲从没有变过,父子之间第一次由距离变成了隔阂。


  许知远做《十三邀》时,有一期节目对谈马东。


  回忆起澳洲留学的时光,马东没有流露出对几十年前留学生涯的眷恋之情,语气中没有多少肯定,闪烁其词中刻意遗忘一些事情。


  不过澳洲留学那几年里,广为人知的就是马东有过的一段恋爱经历。


  这个八卦在《奇葩说》里当他一改往日的睿智换成狡黠的面孔,在诱问侯佩岑关于和她周杰伦八卦的时候,被蔡康永“设计”引导出了澳洲写诗的往事。


  据说,后来郭德纲在公开表演时,将这首诗用作相声定场诗,郭德纲也是后来才知道这首诗出自马东之手,只不过那时候马东的标签是“马季的儿子”。


  曾经的马东,也是文艺青年。


  《十三邀》节目里许知远问马东,你喜欢这个时代吗?马东连回了三个喜欢,许知远追问为什么?马东回:我没有那么自恋。

image.png

  
  许知远觉得,马东这是在放弃和自弃。甚至在“我们需要精致吗”这个问题上,觉得不能因为我们没有精致过就不去追求精致,然后才有马东那句“我没有那么自恋”的答案。


  现在看来,其实马东早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特别精致。


  在澳洲会写诗谈了个比自己大好几岁的女朋友,还在自由社会中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非常深刻的了解过同性恋群体,以至于回国之后做新闻节目还尝试讨论比较敏感的话题。


  可以说,年轻的马东已经是精致主义中一员了。


  马东回国之后,加入央视一切又跟回到解放前一样,很多事情他已经不明白了。


  早期的《有话好说》节目保持了犀利独到的观点,也曾因为节目探讨的内容过于涉敏而向领导检讨;在接受《人物》采访时,马东堂而皇之的说到“年轻人的钱好赚”而饱受诟病。


  日常节目里他嘻嘻哈哈,下了台之后跟朋友吐槽,你看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怪,你正儿八经的严肃吧他们说你故作高深,你接地气的说人话吧,他们说你俗气就知道赚钱。

image.png

  
  某自媒体曾评论:《奇葩说》马东正在“娱乐至死”和“保持底线”之间走钢丝。


  许知远跟大学生交流提到《奇葩说》的时候说,在一个封闭的花花绿绿的布景空间里,所有人都穿的花里胡哨的,然后情绪激动的去表达,我不明白这是在做什么?


  而之前在《恶毒梁欢秀》中的梁欢,更是在节目里直指马东是“犬儒”思想。直言不讳觉得马东将“娱乐至死”在至死这条路上折腾到底。


  如果将对准马东的镜头视角慢慢拉远,你会发现这些偏见只是马东的「侧面」。


  03

  在《每日人物》的采访中,马东自称:身边全是横人,就我一个怂人。


  这点其实高晓松和蔡康永都不认同,无论是《奇葩说》的海选还是《奇葩大会》上,马东的咄咄逼人常把人逼到墙角不敢出来,连经常性怒目圆瞪的范湉湉有时候也只能无奈的翻白眼。


  肖骁这样伶牙俐齿的魔鬼级少奶奶都跟许知远承认:马老师其实是特别有智慧的一人。


  这种智慧在离开央视加入爱奇艺之后,在商业运作层面有一定的冒险意识。


  离开澳洲回国之后赶上了电视潮,早期《有话好说》节目保持了一贯犀利和尖锐的观点风格,这与他在澳洲留学有一定的关系。


  此外马东非常痴迷《三国演义》,带有一定制衡倾向的江湖气在他个人说话风格上也表露无疑,有着关羽的直接和张飞的戾气。


  比如对待同性恋话题的时候,他很早就有了一种平衡观点。在后来的多次采访中也直言不讳说:在澳洲留学的那段时间,我知道了什么是同性恋。


  马东还不满足,于是跟高晓松讨论说,晓松你是文化人你说说同性恋怎么回事?高晓松立刻皱眉,就是两人相互喜欢啊,恰好是同性而已,就这么档子事儿啊。


  后来他还在《奇葩说》里加入了这个辩题,让肖骁和姜思达吐沫横飞、声情并茂的说「第三种爱情」,马东终于心满意足的露出了老母亲般的「蒙娜丽莎的微笑」。

image.png

  
  《奇葩说》中,马东试图拓宽综艺节目边界的同时,在相声和脱口秀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所以他一贯喜欢的犀利语言和咂舌的观点不能丢,这是传统电视节目无法给到的。


  《奇葩说》之初马东去找蔡康永的时候就用到这点激将法:你直接说,说点让电视台不让播的都行。蔡康永毫不示弱,《康熙》做了这么多年,我什么话没说过啊,你可别后悔。


  马东瞬间服软,换上招牌式的微笑,别别康永哥,咱节目还是要播的。


  尽管如此,他还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奇葩说》前几季中唇枪舌剑的辩论,动不动连声音都打马赛克,在选角和辩论内容上差点有失控的趋势,连几期嘉宾张雨绮、春夏等都大呼过瘾,然后又小心翼翼的问马东,这真的可以播吗?


  马东露出老母亲的微笑,说,真的可以。


  多年央视的工作经验和对于互联网文化的把控,除了在商业嗅觉的敏锐之外还锻炼出了马东对于节目内容尺度边界的精准预判能力。


  在许知远眼里《奇葩说》还是一个没有味道的娱乐至死的综艺节目,大家用夸张的情绪和肆意的情感来带动观众的共鸣,这点马东并没有否认。


  他更多的考量是做一款兼流行趋势和具备多数人共识感的综艺节目,然后在这个节目的调味包里加上不同的料,时不时的刺激一下大家的味蕾,引起某种不一样的思考和碰撞。


  其实在第三季之后《奇葩说》下滑趋势明显,后来新加入的奇葩傅首尔因为犀利语风走红,网上开始出现了一些倾斜的声音,觉得《奇葩说》现在什么人都要了。


  马东不以为意,谈到内容的深度开始反呛,什么是深度?接地气的市井话锋就不深度了?整一些听不懂的哲学就是高级了?


  04

  为什么说马东是「新冒险王」?


  固守传统是作为央视主持人的安全线,同样是央视出身的罗振宇也不甘寂寞出来搞事情,完全脱离了主持行业做起了二手知识的买卖。


  而马东离开央视之后正式开启了一系列冒险行为。


  有媒体评论马东从央视离职加入爱奇艺打造爆款综艺《奇葩说》,每一步走得精明而果敢,在我看来结果呈现的“稳”是马东的冒险精神带来的。


  在许知远看来,《奇葩说》是一个「怪胎」,一群人在一个花花绿绿的场景里不知道为什么情绪激动的又哭又喊。他觉得这是娱乐至死的年代里,马东做到了新高潮的部分。


  马东对此解释是,不把自己当做圣人,而是在广泛娱乐的年代,提供些许“刺激”的事情。

image.png

  
  《奇葩说》披着辩论的壳做着娱乐的事情,加上高晓松这样的知识分子和蔡康永这样的双商人精,娱乐内核在文化韵味的裹挟下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于是,节目的选题从枯燥乏味家长里短到男女情感,终于开始探索人性和死亡,在谈论的边界上步步为营的走钢丝。


  马东像是一个拿着长剑的探马哨兵,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匍匐前进,绕过死尸和痛苦的呐喊,就这样《奇葩说》走过了五季,迎来了《乐队的夏天》。


  《乐队的夏天》是另外一个「奇葩」。


  在甄选之初,有两个节目摆在米未面前,一个是他们擅长的语言喜剧类的节目,一个是完全陌生的音乐节目。


  米未CCO牟頔觉得,语言类喜剧节目最终还是要代入一定的思考层面,而音乐节目完全能high的起来。音乐节目虽然有一定的创新维度,但与时下流行综艺相比较而言还是一个比较冒险的想法。

image.png

  
  其实最早马东对《乐队的夏天》也是比较保守和纠结的,据36氪消息透露,摩登天空创始人沈黎晖问过马东很多次,而马东的回复始终是「没想好」。


  从现在的歌唱类节目来看,其实从最早的「好声音」到湖南卫视的「歌手」,歌唱类竞技类综艺节目从以演绎支撑到演绎过度,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吐槽声音。


  歌唱竞技类节目的尴尬是,既无法真正回归比赛,又无法真正谈竞技,还非要在节目里试图渲染音乐文化,导致跟风之后如同相亲节目一样,不是哭天喊地的史诗级爱情,就是令人怒目圆瞪的家长里短,无聊又无趣。


  《乐队的夏天》冒险在于,马东做了很多人想过但最终没有做的模式。


  其实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这两年就是本来很小众或者说不太见光的类型节目都在纷纷冒出来走到正统的前面去。与其说创新不如说纳新,节目内容的尺度拿捏和边界的进退,走起来都是一步险棋。


  当痛仰、新裤子、面孔这些老古董上了新舞台之后,仿佛让观众穿越到了激情燃烧的八十年代,音乐不再只有歌唱,愤怒和无声成为了最佳的情绪,即便丝毫不懂摇滚的马东在被感染的时候也变成了200多斤的小孩。


  从《奇葩说》到《乐队的夏天》,综艺节目的内容打造和形式的边界正在不断的打开和拓宽,并且似乎形成了一种不可控的自我进化模式。


  马东在采访时说到年轻人的文化消费表示:你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我现在每天做的事就是在研究他们喜欢什么,稍微能跟上他们的步伐。不要动不动说定义和引领,咱得先跟上。

微信图片_20210331093856.jpg

  
  而马东的米未传媒也没有闲着,除了富有创新意识的综艺节目之外,孵化以内容产品为主的米果传媒,其中《好好说话》《情商课》《小学问》《超级辩手》皆有蔡康永、黄执中、邱晨等明星级团队打造,声名在外,颇成气候。


  无论是传统电视人还是做互联网媒体人,都能敏锐的感知到00后对于互联网文化的消费感知更多会在垂直和下沉领域,我们之前说的泛文化模式已经不合适这一代年轻人,他们喜欢什么和要什么其实很清楚。


  梁欢说马东「犬儒」是因为马东在对待娱乐至死这个态度上选择了迎合,并不觉得自己会成为流行代表,或者如同大将军一样举旗开创新的文化风向,而是选择同流当下时代。


  《奇葩说》到《音乐的夏天》其实是比较冒险的一种尝试,除此之外在米未传媒的布局当中,互联网流行内容产品与纳新综艺的打造成为了主流。

image.png

  
  另外更重要的是,马东一边忙着冒险,一边在商业市场中保持高度的敏锐感知,以及在流行文化的迭代感知中有着很深入的洞察。


  无论在《奇葩说》的时候与高晓松、蔡康永插科打诨,亦或在《乐队的夏天》中与老古董们尬聊摇滚,都是信手拈来,丝毫不尬。


  割了眼袋的胖子圆滚滚的身躯在流行文化中像一颗滚烫的流星,骤然滑过却闪光依旧。

image.png

  
  前面说到,马东写过的那首情诗后来被郭德纲拿来做定场诗了,其实郭德纲念的时候其实内心是震惊的,总觉得马东的文化内涵不至于如此柔软和谦逊,同样让人虎躯一震的高光时刻还有很多。


  先前在录制《天天向上》的时候,欧弟的戒指戴在他手上,汪涵点出这戒指很有意义。他脱下来还给欧弟,随口接的就是:何以克当。语出自《红楼梦》。


  而在节目里马东更愿意做一个「隐形人」,他觉得高晓松和蔡康永是那种富有深度涵养的高知分子,刚硬十足和文化大家,而自己就在他们中间充当娱乐催化剂和搞笑润滑剂。


  虽然他不说相声,却处处都抛梗。

image.png

  
  《十三邀》那期节目的剪辑,片头和片尾内容遥相呼应,马东说的「三个喜欢」和「我没那么自恋」重复了两次,表情无比真诚和单纯,没有一丝狡黠。


  在许知远这样的知识分子眼中,文化与艺术都应该是偏执和激进的,任何时代中进步文化都不应该和当代社会去妥协,而应该找出矛盾去解决,然后倡导、革新。


  而马东觉得,放下大的成见,首先你需要更懂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在社会进化的维度里,时代应景不同,知识分子也需要被重新定义。刻板固守的许知远不被大多人喜欢,依然带着偏见看这个世界。而比他更为极端的王朔看不上这个世界,索性直接消失,眼不见为净。

image.png

  
同样出身不凡,从小在澳洲留学的马东,浸润过西方文化和体制内之后,再来把控人生的时候,他决定在了解世界之前先去读懂年轻人,而在探索未来之前先敢于去冒险,在尝试突破之前,勇于去纳新。


  肖骁曾说,马老师一直富有激情,有着年轻人一样的敏锐。


  潮退之后,孤帆远行,海浪能预知未知凶险。马东似乎不存在任何危险,也不需要脱险,因为他一直在冒险。


  伤情最是晚凉天,憔悴斯人不堪怜。

  邀酒摧肠三杯醉,寻香惊梦五更寒。

  钗头凤斜卿有泪,荼蘼花了我无缘。

  小楼寂寞新雨月,也难如钩也难圆。


  这首《无题》,是郭德纲相声里出镜率最高的定场情诗,最早收录于《马季传:笑洒人间》,作者是马季之子马东。


  想来三十年前还在澳洲留学的马东,在悉尼醉人的黄昏邂逅那位至今心念念的少女,然后诗兴大发,才子柔情跃然纸上。


  谁能想到,现在身手敏捷的胖子马东,也曾是才华横溢的文艺青年?


  虽然这首诗写在分手后某个痛苦时刻。


  (编辑:夏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