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最新上映 台词迷 美图 预告片 幕后故事 微电影 七嘴八舌说影视 影评 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紫禁城》——明成祖建殿

2009-06-12 15:35:24来源:CCTV    作者:

   


凤阳紫禁城午门遗迹

    从史书中可以了解到,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把北平改为北京,并于公元1406年,诏令建造北京宫殿,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紫禁城的。既然明确了是明成祖朱棣建殿。可为什么还有人说,是朱元璋建的紫禁城呢?为什么还有人说,不单单北京有紫禁城呢?

  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周苏琴:“今天北京紫禁城确实它有两个蓝本,就是明初的时候朱元璋曾经在南京建立一个宫城,另外还在他的老家凤阳建立一个中都城。所以说现在北京紫禁城,是按照明代的这个中都和南京建成的。”

  我们今天看到的北京紫禁城就是明成祖朱棣在凤阳、南京紫禁城的设计基础上建造的。朱棣曾是镇守北京的燕王,他认为他的根基在北平,于是迁都北京。而且当时的北京由于连年战乱城破垣败。于是朱棣下令在元朝大都的东边建一座新城,同时把皇宫也建起来。

  遵照皇帝的诏令,建造皇宫的上好木料,是从湖南、云南等地采伐来的。每当说到皇宫的砖土时,我们还常常会听到一个形容词,“金砖墁地”,那么,什么是金砖呢?这种在苏州等地烧造的方砖,土质很细,粘性大。砖坯入窑后,要用各种柴草烧一百三十天。墁在地上,再浸上生桐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皇宫里“金砖墁地”的“金砖”。

  建造皇宫用的巨大石料,大都是从北京附近的房山、盘山开采来的。那巨大的石料是怎么运到北京城中的呢?冬天,民夫们泼水成冰,铺成一条冰道;夏天,就在路上铺上滚木。保和殿北面的云龙石雕,是紫禁城里最大的一块整块石雕,长16米57,宽3米07,厚1米70,重两百多吨。这块石雕,从房山运到北京,五十多公里,两万多民夫用旱船拉运,走了二十八天,耗银十一万两。
 
  从明成祖1406年建殿,历时14年,到1420年,动用十万工匠,百万夫役、耗银无数,终于建成了北京紫禁城。

  从紫禁城向南延伸到永定门,向北延伸到钟鼓楼,这7。8公里的路,是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建成后的紫禁城,就坐落在北京的正中心,重叠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

  紫禁城坐落于北京的中轴线上,这条从午门到太和殿正当中供皇帝专用的石板路,被称为御路。就是这条御路,正好重叠在北京城正中的南北中轴线上。

  在进入宫殿之前,顺着这条中轴线上的石板路向前行走,会经过五重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这五重门,贯穿了900多米长的紫禁城。那么,穿越这五重门的御路,除了皇帝之外,还有什么人可以行走吗?

  就说这端门之后的午门正中的门洞吧,清朝规定,除皇帝外,特许皇后在成婚那一天,入宫时可以通过;特许殿试的时候,中了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个人,出宫时走一次。

  通常认为,天安门以外是外朝,午门以内是治朝。治朝,是皇帝日常朝会、处理奏章上书的地方;清代时乾清门以内为燕朝,是天子、嫔妃燕居之所。门,首先是用来分隔各朝的。除此之外,为我们熟知的天安门在当时还有什么作用呢?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郑连璋:“它主要是举行一些仪式,颁布一些法令。比如说老皇帝死了以后,新皇帝继位要发布诏书,在哪儿发布呢,就是在天安门楼上来发布。再一个就是它的朝审,就是全省全国各地送来死刑的人叫朝审,也在天安门前面要进行。再一个就是考取进士,就是科举制度皇榜,就是在天安门外面张布皇榜。”

  紫禁城中,最主要的宫殿建筑是治朝三大殿,也就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在明朝叫奉天殿;中和殿,这里是皇帝临太和殿之前的暂坐之处,皇帝在这里接受御前大臣、礼部堂官等侍班随扈人员的朝贺。保和殿,皇帝常在这里赐宴王公大臣,还在此举行殿试,审批考卷,点状元。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同时还在这里举行内廷典礼,日常办理政务,引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臣等等。交泰殿、坤宁宫,明清皇后的寝宫,前朝三大殿和燕朝后三宫,这六大殿都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而东西六宫嫔妃、太后、太上皇、皇子、皇孙的宫室,就都不在紫禁城中轴线上了。

[NextPage]


朱元璋

  在紫禁城前三殿和后三宫,这最重要的六座宫殿中,最大、最辉煌的宫殿又是哪一座呢?皇帝的金銮宝座又设在哪里呢?紫禁城里首屈一指的大殿,也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宫殿,就是金銮殿,也就是太和殿,金銮殿是它的俗称。整个大殿占地2300多平方米,一把雕龙镏金大椅高搁于七层阶梯的台上,这就是皇帝的宝座。

  金銮殿,在平时是不使用的。那么在什么时候使用呢?据记载,明清两朝皇帝只在即位、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以及每年元旦、冬至、石寿节,也就是皇帝生日三大节的时候,才会使用金銮殿,而且,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朝会典礼。

  在举行朝会大典的那天,天不亮,銮仪卫就把法驾卤簿,就是仪仗执事陈列于天安门、经端门、午门、直达太和殿前。法驾卤簿由五百多种金银器,木制的斧钺(月)瓜戟(几)等武器,以及伞盖旗(到)等组成,排列起来,十分壮观。

  在举行朝会大典的时候,各民族代表,各国使臣也会在太和门前静候。
 
  这些低矮的,排列整齐的山形物,是什么呢?放在这里是做什么用的呢?它们是品级山,每个大约半米高,都是用铜做的。文武百官从一品到九品,根据自己的品级,对应在相应的品级山旁,排列整齐,在太和殿院中静候。

  大约在日出前三刻时分,中和韶乐响起。中和韶乐的响起,告诉了人们,身穿龙袍的皇帝正在从中和殿走向太和殿准备升座。中和韶乐的唱词,大都是颂扬皇帝“乾坤日月明,四海升平”等等一类的内容。宽阔的广场,辉煌的太和殿,台基上升起的袅袅香烟,五彩缤纷的仪仗,身着朝服的文武百官在乐声中行礼,这一切,都显示了高坐在金銮殿龙椅上的天子威严。皇帝来到太和殿时,中和韶乐就会停止,开始演奏丹陛大乐,丹陛是指金銮殿的台基。丹陛大乐响起,皇帝开始接受祝贺,在宣表官宣读完贺表以后,文武百官行三跪九叩礼。明朝时,在场的军校还要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清朝取消了这一礼节。

  皇帝降座退朝以后,有时在太和殿内外大摆筵席,赐宴群臣。酒宴过后,就是殿前演出,有喜庆舞,庆隆舞,和各民族的音乐舞蹈等。庆隆舞是表现打猎的乐舞。皇帝的朝会大典大体如此,一年几次。盛大的朝会大典,进一步昭示着,太和殿是紫禁城里的独有地位和最高等级。

  太和殿,坐落在全部用汉白玉雕砌的三重台基上。太和殿,为什么要建在台基上呢?太和殿的台基又为什么不只一重呢?早在春秋战国时候,宫殿建筑的时尚是把房屋建在夯土台上,一来少受地下潮气的侵蚀,同时,外观宏伟,居高临下,能显示皇宫的威严。北京紫禁城的台基也一样,而且在建筑艺术上,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台基的高低是有严格规定的,公侯以下,三品以上的大臣住宅的台基不能高过0.6米,而这座三重台基高达8米以上,从而使太和殿成为紫禁城内最高的建筑,殿顶距地面35。05米。

  金銮殿的台基要比别的宫殿的台基高,金銮殿的殿顶的小兽也比别的宫殿的小兽多。这些小兽在古代神话中,是吉祥的化身,放在檐角上,有消灾驱邪的意思。这些小兽除了表示吉祥、显示等级,还有什么实用价值吗?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郑连璋:“这个小兽最初本来就是怕檐角琉璃瓦滑落,因此需要钉子加以固定,但是钉子露着当然不好看,所以用这个小兽把它整个地装饰起来,这样实用跟美观就结合起来。”

  在紫禁城大小宫殿内外檐的梁枋、檩条、斗拱、天花、藻井上,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彩画。根据彩画的题材、画面的布局、花纹组合、色彩搭配,不仅可以了解宫殿建造和装修的年代,而且,这些彩画同时也在告诉着人们,这里居住人的身份。金銮殿上的彩画,是和玺彩画,这种彩画出现在明末清初,只有在皇帝皇后的宫殿才有。画中象征皇权的龙凤纹样占主导地位。和玺彩画用金量极大,主要线条及龙、凤、宝珠都沥粉贴金。

[NextPage]


紫禁城的角楼屋顶有三重檐

  仅次于和玺彩画的,是起源于元朝的旋子彩画,它是明清官式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绘画类型。旋子彩画最大的特点,是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发展到清朝,图案更为抽象、规格,形成了以弧形切线为基本线条的几何图形。在旋子彩画内,根据用金子的多少,颜色的不同也有许多等级之分。清朝中期以后,出现的苏式彩画,源于苏州,大多用于花园中的亭台楼阁。

  历数紫禁城内的建筑,有一组楼宇是不能不说的,它们被誉为皇宫建筑群中的四颗明珠。这四颗明珠,说的是紫禁城的四座角楼。比起前朝皇宫的角楼,它们的造型更加玲珑,结构更加巧妙。角楼屋顶是三重檐,用七十二条脊相衔接,形成纵横连贯,多角相错。角楼内没有柱子,外没有梁头。而且,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角楼呈现的都是正面。自古以来,皇宫建筑四周都有城墙,城墙四角也都有了望警戒用的角楼。

  在紫禁城中,还有许多建筑之谜是至今也没有被破解的。比如,太和殿的面宽为什么独一无二是十一开间?紫禁城中主体建筑的开间基本都是九间或五间,如天下闻名的天安门城楼其城台设五个门洞,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这是因为皇家推崇九五之尊。

  关于九五之尊,一种简单的说法是,中国古代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另一种说法认为“九五”一词来源于《易经》。九五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了,从而成为了帝王之相。

  所以,有人认为如果说为了体现太和殿的独特而放弃皇家推崇的九五之尊,不太可信。他们认为太和殿原本是宽九间、纵深五间的,后来改造为十一开间的,和它的防火有关系。太和殿,全部采用木质结构,共用木材4700立方米,平均每平方米使用木材2立方米。历史上曾5次被毁于大火。为了防火,清朝年间,把太和殿左右挑檐下的廊子封闭起来,又加了一道防火墙,多出的两间房就使太和殿成了11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太和殿修建成11间,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当时找不到上好的足够长度的金丝楠木,如果建成九间的话木材的跨度不够,只好改成了十一间了。

  紫禁城三大殿院内没有树木,也是谜团之一。有人说没有树,是怕着火的时候,树增火势;也有人说是怕有人隐蔽于树丛中威胁皇帝的安全。有人认为这主要是为了烘托意境。从天安门起,所经过的一系列庭院内都没有树木,现在端门前后的树是辛亥革命以后种植的。这样,当人们去朝见天子时,经过漫长的御道,在层层起伏变化的建筑空间中行进,会感到一种无形的,不断加强的精神压力,最后进入太和门,看到宽阔的广场与高耸在三重台基上的巍峨大殿,精神压力达到顶点。而这正是至高无上的天子所要求的。

  紫禁城建成后,殿、宫、堂、楼、斋、轩、阁,加起来总共是八千七百零七间半。为什么会是这么一个数字呢?这也是一个谜团。

  相传,当初修建紫禁城时,永乐皇帝打算把宫殿的总间数定为一万间。就在他传下圣旨后,梦见玉皇大帝很生气,原因是这和天宫里的一万间的数相同。一个叫刘伯温的官员建议改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这样,既不失玉皇大帝的面子,又不失皇家的气派。但后来刘伯温看到大兴土木,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苦。于是他把设计好的图纸减少了很多间。他觉得反正紫禁城很大,数也数不过来的。这些都只是传说而已,不过,紫禁城中确实有个半间。在清代存放四库全书的文渊阁的西边,有一独特之处,它和一般的楼阁不同,两柱之间不是一丈多的间隔,而仅有五尺左右的距离,紫禁城的半间说的就是那儿。

  紫禁城建筑中最大的谜团莫过于,如此浩大的工程,是由谁负责设计的呢? 大多数人认为紫禁城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匠师,蒯祥,人称蒯鲁班的人设计的。但是,近来有人却提出异议,认为蒯祥只是故宫的施工主持人,故宫真正的设计人是名不见经传的蔡信。理由是永乐15年紫禁城宫殿开始进入大规模施工高潮时,蒯祥才随朱棣从南京来到北京,而在此之前,蔡信已主持故宫和北京城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了。

  紫禁城建筑中的谜团还有很多,都有着不尽相同的解读。人们说,那已经过去了的,将越来越遥远;而紫禁城的存在,却使历史近在眼前。

  (编辑:李锦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