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最新上映 台词迷 美图 预告片 幕后故事 微电影 七嘴八舌说影视 影评 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玉文化》——神奇的技艺

2009-03-31 11:48:47来源:CCTV    作者:

   

    5000年前的人类还处在一个没有任何金属工具的年代,古代先人以磨制石器的方式制作生产工具,但就在这样一个原始石器时期的年代里,复杂而精美的玉器却不可思议地出现了,在现在的专家看来,即使用现代工艺来制作这样的玉器,也是相当困难的。

    人们自然顿生困惑:那些近乎鬼斧神工般的古代玉器,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呢?

    玉石是一种硬度极高的天然矿物,用今天的铁质刀具也很难在上面留下划痕,而现在发现的古人玉琮的外壁,却刻满了神秘的兽面纹饰……

    古人的玉琮造型复杂,上面的纹路细如发丝,不仅如此,玉琮的中心还被掏出了一个圆润而匀称的圆孔,外面则是对称的方形结构。

    难道,在没有金属工具的史前时代,远古的先人就已经掌握了一种并不为后人所知的复杂工艺吗?

    在今天的制玉工艺上,已经很难看到传统工艺的影子了。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古代制玉工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传统的手工工艺完全被一种全新的现代工艺所取代,今天的制玉工具用电能作动力,磨制的钻头采用特别定制的金刚钻,金刚钻的硬度远远超过了天然玉石,在电动工具的带动下,可以轻易的把玉石切割出各种形状。

    一块已经基本琢制完成的古代玉璧,出土时上面残留了大量的沙石,这些看似普通的砂石的出现,揭示了古代制玉工艺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当年,考古人员细心的把这些砂石保留在了玉璧的表面,拍摄了一张珍贵的出土照片。

    从最直接的方式去理解古代的制玉工艺,有一个环节至关重要,那就是找到比玉石硬度更高的物质,只有这样,玉器的制作才有可能。

    经过检测,这些砂石的矿物学成分是花岗岩,而其中石英石占到了将近三分之一。石英石是一种高硬度的矿物,它的硬度可以达到7度,而通常,玉石的硬度不会超过6.5度,它使玉器的磨制有了可能。

    那么,这种高硬度的沙粒,古人是如何找到的呢?

    北京玉学玉文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于明告诉我们说,沙子都是这种玛瑙啊等等粉碎了,或者是燧石粉碎,所以中国任何地方的沙子,硬度基本都在7度左右,因为很多石头长时间就变成土了,它变不成沙子了,沙子永远是沙子,不论经过几千万年也是沙子,这种沙子由于硬度都比较够,所以人只要到河边把沙子拿来后,把比较轻的淘掉,选纯度、硬度、颗粒大小一样的沙子,就可以做解玉沙了。

    原来,这些看似普通的沙粒,竟然是大自然的杰作,在几百万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风化淘洗作用下,最坚硬的沙粒被保留了下来,它们是天然岩石中最坚硬的部分,而古人则凭借他们的智慧,找到了最有效的一种天然媒介。

    毫无疑问,用这些高硬度的砂石可以轻易的在玉器表面留下划痕。但令人费解的是,像玉琮这样工艺高度复杂的器物,仅仅依靠简单的手工刻划,无论如何是难以完成的。

    与“良渚文化”同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这些玉器有着各种各样的造型,有的采用立体的圆雕手法,有的是镂空的透雕。可以想见,这些玉器的制作需要历经不同的加工工序,从最初的玉料切割,到器型的简单加工,直至刻划纹饰,钻孔打磨,工艺严格而复杂,可是,这些融合了各种高难度工艺的玉器,又是在什么工具的配合下才能完成的呢?

    这些玉器的年代同样横跨了将近5000多年的历史,它们就出土在和玉琮相同文化区域的墓葬群中,看上去这些玉器造型奇特,似乎并不是古代玉器中常见的器型,有的被切出两道深深的沟槽,有的只是一个光滑的圆柱体。

    考古学家经过仔细鉴定,发现这些玉器其实是古人琢制玉料时遗留下来的一些半成品,而有的则是废弃的边角料。正是在这些造型不太规则的玉料上,令人惊喜地保留下了当年制玉工艺的不同环节。

    古代玉器的研究人员根据这些带有制作痕迹的古代玉料,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古代制玉工艺的大致面貌。

    一件大致成型的玉钺,距今年代大约5000年,出土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

    距今5000年的这个时期,是中国新石器时期古代玉器达到辉煌的一个巅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古代玉器,从北方的“红山文化”到南方的“良渚文化”,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珍品。

    在这件玉钺的表面,残留着一些奇特的弧形切痕,专家推测,这些弧形切痕保留了当年一种线切割工艺的痕迹,线切割是制玉工艺的第一道工序,专家称之为“解玉”,所谓解玉就是把玉料按照玉器成品的需要,切割成不同的形状。

    在今天,由于有了各种型号的机械装置,即便是大型玉料的切割也变得非常简单,但是在古代,这种切割工艺是如何完成呢?

    专家于明认为,是线切割,这个线切割是什么线,我估计呢是兽皮,因为打了兽以后,他把兽皮拿下来割成小细条,然后卷成绳子状,因为它本身有坚硬程度,然后他加上解玉沙,在一块石头上反复这么拉。经过有的考古学家实验,一块10公分左右的玉料经过兽皮加解玉沙这么拉,在几十个小时之内就可以拉开一面。

    据推测,新石器时期,古人也有可能用木片、竹片等片状物代替皮条来解玉。

    于明认为,是用木片、石片或者是竹片,而没有其它的工具,我们说,他不可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做出一种很硬的东西,因为自然界不存在这种东西。

    像一件出土于山东的玉料,上面遗留了两道直线切痕,或许就是用硬质的片状物加解玉砂切割的。

    在当年出土的玉器上,大多有一个圆孔。这些圆孔有的是出于器物造型的需要,有的则是为了系挂佩戴。这些穿孔有的细如针眼,有的宽达四五厘米,这些圆润的孔洞,古人又是如何穿凿的呢?

    一些用黑石英制成的钻头出土在江苏省的丹徒县,黑石英的硬度是7度,专家经过实验,将钻头装在木柄上,通过人力便可以在玉料上打钻出孔洞。

    像新石器时期玉器上的穿孔,或许就是用这种工艺制作而成的。

    专家于明介绍说:这个打孔呢,现在的研究一般都是这样的,一个桯子,一个杆,然后头上有解玉沙,通过某种转动,有可能是拉杆的这种转动,也有可能手搓着转动,可能还有其他的转动方式,然后把桯子转动先把孔打出来。

    但是,在同一时期出土的玉器中,有些钻孔的直径宽达5厘米,这么大的钻孔显然不可能用同样的钻头钻制,古人会有什么独特的工艺呢?

    一块出土于山东的玉料解答了后人的困惑。这是一件古人经过打钻的玉料半成品,中间是孔芯,边上有着明显的钻痕。

    于明认为,现在可以肯定的说,大部分都是通过空心钻打出来的,所以它打的非常规范。

    据推测,当年的管钻或许就是用天然的竹子做成的,考古发现中还出土了当年用管钻钻孔留下的孔芯,古人用管钻钻孔时,由于当年的工具简陋而难以准确定位,在不少的玉器上还留下了错位的痕迹。

    钻孔技术和线切割工艺的综合运用,使古代玉器的透雕工艺有了可能。

    在新时期时期的玉器上,最让后人不解的是那些工艺极为繁复的神秘纹饰,在坚硬的玉石上雕刻这些精美而细密的线条,无疑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艺。

    那么,古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今天的研究人员试图破解这个疑问,但是却出现了分歧。

    有的考古学家认为,这些纹饰虽然精美而且复杂,但是除了手工制作之外,似乎也找不到更合理的猜想。

    在江苏的一个古遗址上,出土了200多件尖状石器,这些石器的硬度大多超过玉石,而且有着锋利的尖头和弧形的薄刃,专家认为,这些石器可能就是用来雕刻玉器纹饰的工具。

    还有的专家有着更大胆的猜想,他们认为是用鲨鱼的牙齿雕刻的。

[NextPage]

    上海博物馆的研究员张尉介绍说:在良渚的一些墓葬里,发现了古代的一些鲨鱼的牙齿,由于鲨鱼牙齿非常坚硬,有些人就认为说,可能一些微雕的图案是用鲨鱼牙齿来刻划的。

    持这些观点的专家们认为,不论是用尖状石器还是鲨鱼牙齿,它们虽然简陋,但在有着丰富经验的玉工手中,雕刻那些复杂的纹饰似乎也是可能的。

    而另一些研究人员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这些神秘的纹饰用纯手工方法雕刻是不可能完成的,在当时,应该已经出现了制作玉器最关键的工具——原始的砣机。

    专家所说的砣机,是中国古代制玉工艺中最重要的一种工具,它的出现,带来了古代制玉工艺最具革命性的变革,一直到解放初期,古老的砣机仍在使用。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赵永魁介绍说:砣实际上就是工具,就是各种圆形的工具,砣有金属的,有不是金属的,你像石头也可以做砣,这个木头也可以做砣,皮子也可以做砣。

    在传统制玉工艺中,砣机是最重要的一种工具。

    由于砣具是圆形的片状物,旋转起来之后,可以提供均匀而有规则的摩擦力,通过砣机的连续转动,熟练的玉工再调整玉料的不同位置,便可以随心所欲的雕刻出各种形制的玉器,如果没有砣机的出现,仅仅凭借手工的雕刻,制作那些鬼斧神工的珍品是难以想象的。

    专家赵永魁介绍说:因为你用手拿着工具搓,只能搓直线搓大曲线,你搓不了细纹样,我们看到有一些古代的纹饰,有的曲线非常漂亮,非常规矩,那只有拿砣这个工具做得出来。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还找到了一个有力的证据:1987年,在浙江“良渚文化”的遗址中,出土了一件完整的玉杆纺轮。

    这件原始纺轮的玉器模型记录了当年高度发达的纺织技术,但是,玉器专家却从中看到了另一种含义——这件玉纺轮造型酷似后世的砣机,专家认为,如果让这样的玉纺轮转动起来,用它磨制玉器是完全可能的,而另一方面,它还证明了既然在当年有高度发达的纺织技术,说明制作转动的工具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专家们对史前玉器是否应用了原始砣机还存在分歧,但当他们把研究的目光集中到商代玉器上时,他们的结论却达成了惊人的一致。

    专家们相信,制作如此众多的精美玉器,没有砣机的参与,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完成的。

    专家们断定,这些玉器已经远远超过了纯手工雕刻的极限。这一时期,一定出现了工艺上非常完备的砣机,而商代发达的青铜工艺无疑给砣机等相关工具的制作提供了可能。

    专家赵永魁认为,像商代的一个玉簋,这个东西是一个划时代的问题,10公分大小做起来很难,要把它做规矩了、做圆了,要复杂的多,所以我们说,在商代的玉簋是一个分水岭。

    专家推测,像殷墟出土的小玉人和动物形玉器,应该都是用砣机制作完成的。

    从这一时期开始,砣机显示了它作为工具的巨大能量,除了大型玉料的切割和钻孔之外,几乎所有的琢制工艺都可以用砣机来完成。

    但遗憾的是,在所有商代的考古发掘中,始终没有找到任何一件制作玉器的砣具,这种现象又如何解释呢?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陈志达认为,因为当时青铜是比较贵重的金属,它坏了以后就被熔化,熔化做新的去,所以我们在发掘的时候,很少发现破的青铜器,很少发现青铜工具,它就重新回炉了。

    虽然后世的研究人员没有找到商代制玉工艺的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但是到周代,一本名为《考工记》的古文献记录了周王室的制玉工艺。

    《考工记》的记载中说,周代王室里分成了6种不同的手工艺,而其中的玉工则是周王室最重要的一种手工艺人。

    在当时的周王室和诸侯封地里,都有专门的玉工负责玉器的制作,而后世的考古发现也证实,在周代的时候,玉器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

    当历史走到汉代,一种新材料的大量使用给玉器工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铁制品的工艺已经发展成熟,铁质的琢玉工具替代了青铜工具。

    青铜工具硬度低,不耐磨,当铁质工具普遍使用之后,制玉工艺无疑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专家赵永魁认为,他没有这些铁工他做不出来的,我们就敢肯定地这么认为,到战国、汉代那些玉器,都是新疆玉,硬度很高的,它没有这些铁工具的制作,它出不来那种效果。

    由于铁制砣具硬度更高,耐磨性更好,这一时期琢磨的玉器不仅造型异常复杂,而且纹饰也更加圆润流畅。

    徐州螭虎玉佩,这件玉佩高不过5厘米,却用圆雕、透雕、浮雕的手法,琢制出了6条形态各异、盘绕交错的云龙纹。

    南越王玉角形杯,杯壁的厚度只有两毫米,表面却装饰了极为复杂的花纹,更神奇的是,在杯底还透雕了一条绳索状的卷云纹。

    在专家赵永魁看来,人们之所以崇拜战国玉器和汉代玉器,是因为我们现在拿这些东西来仿都很难的,非常之难,达不到那种效果。

    可以说,由于铁工具的出现,战国到汉代的玉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后,铁制砣具成为最重要的制玉工具,它的使用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期间的铁制砣机还出现了一次不小的变革,它的时间就发生在距离汉代不远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齐《校书图》,是一幅反映古代文人生活的绘画,年代大约就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画中的文人正坐在一把椅子上校对书稿,文人的这种坐姿后人习以为常,但是,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古人却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坐姿。

    那时,椅子之类的高型坐具还没有出现,古人席地跪坐,使用的都是低矮型用具,有趣的是,古人这种生活习俗的演变却间接带来了制玉工具的改变,当高型家具出现后,古代砣机的高度也随之改变了,席地跪坐式的砣机发展成了高型的坐凳式砣机,这种高型砣机古人称之为水凳,这也就是一直到解放初期仍在使用的砣机。

    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介绍说:一个坐凳,坐凳的高低自己可以改变,一般选择跟自己髋关节一般高的,他用两个蹬踹起来,他有那个空间就甩起来了,有时候踹的速度相当快,据说一个磨玉一天的工作量几乎可以相当于从北京走到沈阳了。

    水凳的出现解放了玉工的双脚。在席地跪坐的时候,需要两到三名玉工的配合,才可以在一台砣机上工作,有人负责砣机的转动,有人负责琢磨玉器,有人负责添加解玉沙,而水凳出现以后,古代玉工可以通过双脚的踩踏,带动砣机旋转,独自一人便可以完成玉器的制作过程。

    当一名熟练的玉工可以独自操作一台砣机的时候,他完全变成了个人的创作。他可以随意调节旋转的速度和力度,不断更换大小不同的工具,它甚至还可以用锉刀更改工具的形状。

    古代玉器不仅保留了年代的痕迹,还记录下了个人的风貌。

    专家李博生介绍说:砣机是死的,人是活的,砣机是在人的脑子掌握下,所以都说,人是用两只手在做玉还是用脑子做玉呢?我个人50年来做玉的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一段时间我是用手在做玉,再往后推一段时间,我是用心在做玉,再往后推一段时间,是用自己的神在做玉,这个用神在做玉,怎么讲呢,在作品体现了一个人内心所感悟到的东西,感悟到的东西甭管大甭管小,是一种人的感悟,是一种作者、艺术家的化身,所以他已经进入了神雕的层次。

    可以说,当砣机工艺融入了一名玉工的艺术追求,玉器的制作便不再仅仅是一门古老的手工工艺,人们赋予其中的是那穿越历史的艺术内涵和人文主义的精神。

    到清代的时候,砣机工艺已经走向了高度成熟,这一时期,酷爱玉器的乾隆皇帝别出心裁,希望以砣机之外的工艺制作一件玉器。

    玉雕高达130厘米,描绘的是秋天山林的景象,乾隆皇帝生平非常喜爱这件玉山,曾两次写诗赞叹玉工的技艺,但有趣的是,这件玉雕作品的制作却经历了一次波折,当年,用砣机制作这种玉器的工艺已经高度成熟,但乾隆皇帝却希望用一种纯手工的方法打凿出一件假山玉雕,这是对几千年来砣机工艺的大胆挑战,当年清代宫廷造办处让工匠多方尝试,最后却不得不以失败告终。玉料只好重新运送回扬州,用传统的砣机工艺,历时4年才琢制完成。

    现在,这件《秋山行旅》玉山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玉雕的经历似乎正像是为了告诉后人,即使到手工艺高度发达的清代,砣机工艺仍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秋山行旅》玉山似乎并不仅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作品,而更像是关于一门古代工艺的历史见证。

    在电动工具的时代,制作玉器的原理与古代砣机仍是一脉相承的,不同之处是电能代替了人力,而解玉沙则被用电镀的方式附着到了砣具上,今天的玉工艺人手中的工具所传承的,依然是数千年前那古老而神奇的技艺。

  (编辑:李锦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