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最新上映 台词迷 美图 预告片 幕后故事 微电影 七嘴八舌说影视 影评 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探索 发现)《追寻悬棺主人》

2008-06-12 05:53:33来源:    作者:

   

    在中国西南广袤的山岭江河间,一座座高悬于顶,幽暗神秘的悬棺总是人们心头最大的震撼和疑惑。是谁会将自己的亲人这样埋藏?这个奇特的族群为什么要行这样的葬俗?他们的命运又是如何?悬棺主人身上隐藏的秘密一直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
  
    公元1573年,也就是明朝万历元年,当中国北方正在欢渡大明王朝的第13任皇帝朱翊钧登基的时候,这位皇帝用来庆祝自己执掌王位的方式却是在中国南方展开一场震动天下的大会战。3月21日,14万兵马集结于今天的四川宜宾,急于要剿灭一支多年来雄居于此的彪悍的少数民族——僰人。
   
    僰人的“僰”字读音同“濮”,据说是因为他们族属于古代少数民族濮人,即百越民族,而又由于僰人虽属蛮夷,生活于荆棘石岩之中,但在周武王讨伐西南八夷时立过功,秦汉时又建立了僰候国,是少数民族中最仁义文明的一支,因此历史就创造了这样一个奇特的 “僰” 字来称呼他们。
   
     僰人今天最令人惊叹的就是他们的悬棺。在中国,从春秋时起,沿福建武夷山、江西龙虎山、重庆小三峡一线都有悬棺留存,但现在藏量最大,保存最完好,内涵最丰富的是在川南宜宾的珙县等地,而这里就是僰人曾经繁衍生息的故土(34“)。
  
    环游今天宜宾的悬棺遗存,这里是金沙江、岷江、长江的三江汇流之地,沿岸山峰罗列、挺拔陡峭,可是就在那万丈绝壁之上,却凌驾着一具具森然肃立,神秘莫测的棺木,它们或者静置于石洞之中,或者安放在桩孔之上,而在悬棺的近旁,又总是刻画着一副副色彩艳丽,诡秘神奇的崖画,使人既感到无比的敬畏又产生莫名的好奇:是谁将自己的先人以这种奇特的方式保存和埋葬?他们又如何完成这现代技术都难以达到的悬棺奇迹(64’)?
   
    僰人在两千年里不断发展壮大,以至于成为了西南少数民族的领袖,而僰人雄据云贵川三界的咽喉地带,却并不是一个易于驯服的人群,因此历来是中央政府的心头之患。明朝开国以后,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开始逐步限制僰人的利益,尤其万历初年,中央政府在这里强行废除了一直以来的蛮夷酋长制度,代之以汉臣,使原本紧张的对抗终于演变成一场全面反抗明朝政府的战争。
    
   [NextPage] 1974年春天,在僰人悬棺遗存最多的珙县,对悬棺的首次发掘和保护在四川省考古队的主持下展开。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个神奇的少数民族总是怀有极大的兴趣,想方设法挖掘着他们的秘密。
  
    僰人很俭朴,在发掘出的10具棺木中,人们只看到了极为有限的陪葬品,不过在这些发现中,僰人一些奇特的风俗还是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他们穿对襟上衣、桶裙,7具成人尸骨有6具失去了上颌两间齿,显然是故意打掉的,而且他们嗜好喝酒,一般都陪葬酒器,崖画和其他发现还显示,他们通常头顶梳一高髻,喜欢奏乐铜鼓。
  
    在这次发掘中,棺木里还出土了一件特别的青花瓷碗。在中国历史上,由于青花瓷需要特殊的烧制工艺,直到明代中期成化初年的时候,官窑里才渐渐地出现了所谓的青花贡品,流入民间至少在30、40年之后,因此这具悬棺的历史可以判断是在明代,并且,后来的检测也表明,棺木里的所有陪葬品都是在明万历年间戛然而止,自此也没有发现年代更近的僰人悬棺。可是这不禁使人疑惑,僰人的后代为什么突然在此时就放弃了保持2千年的丧葬习俗呢?
  
    今天在宜宾已经出土铜鼓几十面,掌握了铜鼓也就掌握了凝聚僰人民族的圣物。
  
    但是这天,9月初9,铜鼓将遭遇被颠覆的命运。这一天是僰人一年一度的赛神节,酣战数日的僰人开始放歌纵酒,但是夜色中,早有准备的大明军队却偷偷展开了进攻,他们燃烧了石堡村寨,大醉的僰人尽遭屠杀,3个头领大王全部被剿杀。
  
    而且这一次,明军对逃散的僰人进行了残酷的追杀,竟是要一个不留地将僰人彻底铲除。
  
    根据明军胜利后铭刻的平蛮碑记载,自万历以后僰这个字就很少出现,也可能被强行融合于其他民族而逐渐衰亡,而悬棺——这个延续了两千年的习俗随之中断。
  
    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少数民族竟然在明万历9月突然消失!今天,人们凝望石堡、崖画、悬棺,还时刻会回想起当年那一幕的壮烈。也许僰人那时是为了保护祖先的尸骨才用了悬棺的形式,但一场战争就将一切毁之殆尽,在当初决战的九丝城所在的兴文县,竟然看不到一具悬棺,甚至连一根棺桩都没有,只剩下烧焦的桩孔说出了命运的悲伤。
  
    今天在僰人生活的故土也看不到一丝他们后代留存的迹象,人们对他们的些许残破记忆只来自于当地神乎其神的传说。
  
    无论如何,这个建造了鬼斧神工般悬棺的民族就这样成为了历史,然而,时至今日,僰人没有因此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他们反而沉淀出越来越多的传奇和疑问。现在,人们只知道僰人有着与汉民族完全不同的文化信仰,他们崇敬灵魂,相信来世,并在两千年里世代延续着神秘的葬俗,而对于他们为什么要创造这样奇特的风俗,他们到底拥有怎样的文化信仰,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人们似乎还一无所知。
[NextPage]  
    因此,很多人都开始追踪僰人的痕迹。黄文华和屈川是四川方面僰人文化的研究者,他们认为,僰人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葩,一定会有僰人留存。
   
    沿着九丝城下的公路一路向南,竹林摇曳,白鹭轻鸣,如此的宁静祥和,使人已很难将它同400年前的烽火硝烟、滚石烈马联系在一起。当年就在这美丽的青山绿水间,僰人或者惨遭屠杀,或者强制融合于其他民族,记得也曾有人根据当地民谣:“游倮倮、范苗子、右山何家挂岩子”提出,今天姓何的人就是将棺材挂在悬岩上的僰人的后裔,可是几百年过去,无论是不愿承认还是早已淡忘,僰人都已在这里消失。
   
    那么,僰人究竟还能在世间容身吗?
  
    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豆沙关,也称石门关,这是古时从中原内陆进入中国南方的必经之路,自秦开始,历朝政府就非常重视对它的修葺,今天,关道上深深的马蹄印,摩崖石刻还见证着昔日人流不息的繁华景象。
  
    僰人与这里也有着深厚的渊源。
  
    原来,从秦时起,这里就开始开凿这条名为“五尺道”的道路,它直接通往僰人聚居地,后来又不断向西南地区延伸,因此这一路上都有僰人生存的印记。
  
    悬棺,在这里就有留存。站在关道边环顾四下,脚下僰人生存三大水系之一的朱提江波涛滚滚,而在关河南岸,万丈削壁上,那赫然而立的不就是僰人的悬棺吗?
  
    那么,落难的僰人是否还能在这里生存呢?
  
    穿过盐津县,这里距宜宾已近千公里。但这漫长的旅途中还没有找到僰人留存的迹象,当年那场与明朝政府的对抗也许真的让悬棺的主人付出了亡宗灭祖的代价。
  
    踏入云南省东南端,少数民族聚居的文山州,喧闹和繁华的景象终于使人精神一震。这里属于僰人三江生存区域的南盘江流域,它北通豆沙关,南邻越南,已经是当年僰人可以到达的最南端。
  
    由丘北县城北行14公里,在错落有致的群山间,一片清丽秀美的湖泊群又印入眼帘,这里被称为“普者黑”,彝族语意为多鱼虾的地方。这个美丽富足的地方,青山隐隐,绿水悠悠,更有俏丽淳朴的少数民族少女如鲜花般点缀其间,可这样一个人间天堂,当年亡命的僰人能占有一席之地吗?
  
    丘北县竟然出现了僰人!是真的僰人还是自称?马笼头,被访者偶然提到这个词打动了学者。
[NextPage]  
    在历史上,僰人曾经是一个善于养马和骑马作战的少数民族,这一点在他们的岩画中也有突出的体现,岩画里出现最多的图象就是马匹和骑马的人。南宋时茶马互市,宜宾的汉人常用茶叶和货物换僰人的马匹,川马也成为宋军主要的马匹来源。
  
    这些人戴马笼头和僰人的民族特征怎么会那样契合呢?普者黑,这个仿佛巫师咒语的神秘名字,也会成为僰人的保护神吗?沉浸在普者黑宁静的碧水中,世间所有的纷扰情仇仿佛都在这里阻断,当年的僰人也是因此隐匿在这里吧。
  
    原来,在山那边,群山之中的偏远村庄,才是僰人的家。僰人,这个在历史中消失了近400年,曾经缔造了神奇悬棺的古老民族真的会在丘北重现吗?那些戴马笼头的人确实会是僰人的后代吗?他们能揭开悬棺主人怎样的世界呢?所有人都迫不及待。
  
    对僰人问题进行研究的主力学者有四川的僰人文化研究者黄华良、屈川,贵州的民族学家翁家烈,及云南各方面的学者,管鹏、吉学平等。
  
    他们之间相互考证、相互促进,都是出于对悬棺及其背后包含的巨大迷题的兴趣。
  
    千百年来,当人们仰望头顶万丈绝壁上森严肃立的悬棺,谁都无法停止追问,创造了这样神奇文明的悬棺的主人——僰人,是否还有后裔存在,他们种种奇特的风俗是否还有保留,悬棺主人的真实生活究竟如何?追踪者使丘北热闹起来。
   
    学者们按照当地人的指点,踏进了一个名叫舍得乡白泥塘的村寨,这里怪石嶙峋,举目都是石崖石屋,比起刚经过的风景秀丽,水米充足的普者黑来说,它可真显得有点贫瘠。悬棺主人的后代竟生活在这穷山僻壤的石缝间?400多年前,在四川宜宾,僰人为了抵抗明军的攻打,建造了宏大严谨的石堡石寨,以至于被称为悬崖上的民族,那么现在他们的生活是继承还是一种无奈呢?
  
    村民们看见有外人来,纷纷兴奋地穿起了民族服装,艳丽的服饰下,每个人都被衬托的焕然一新,可当他们露齿一笑,很多村民闪烁的侧门牙不禁让人大吃一惊。
  
    真是古怪的风俗!人们立刻想起悬棺中失去上齿的骇人女尸。
  
    1974年,在四川宜宾发掘出了10具悬棺尸骨,其中7具成人尸骨有6具都被打去了两个上齿,这是当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发现,据当地人说,这是由于以前瘴气重,人染了瘴气会牙关紧闭,灌不进汤药,为避免因此丧命,僰人就形成了打牙的习俗。
  
    原来,这就是那奇特的僰人打牙风俗!虽然不知道丘北人如今的镶牙是僰人打牙的演变,还是悬棺中沉默的僰人生前也是镶牙,但是这里独特的文化刚开始就令人心头一震。
  
    在历史上,有学者提出僰人就是白族,因为包括在丘北,“ 白 ” 和 “ 僰 ”在发音都是没有区分的,很多学者也是冲着这一点来丘北调查的,只是这种说法马上遭到了寨里人的反对。
  
  [NextPage]  而且,丘北人喜欢在头上缀饰海贝,这与白族不同,却和川南僰人的风俗完全一致。海贝这种2000前在僰人中盛行的古老装饰至今还一成不变地延续在丘北人当中,这不能说是种巧合,可见,丘北人和僰人之间确实存在某种联系。
   
    但是丘北这些自称僰人的人,身份证上标注着彝族,至今很多专家也都坚持这个观点。
  
    彝族是一个有名的能歌善舞的民族,而管鹏这些研究者发现,丘北这里也有自己独特的歌舞。
  
    丘北人的这种舞蹈名叫跳乐,原本是男女青年相聚时所跳的一种娱乐性舞蹈,发展到现在,村寨里的红百喜事时,都会进行跳乐,而这种舞蹈与其他民族的完全不同。
  
    那么,丘北这些人究竟来自何方?他们真的会是消失在历史中400多年的僰人的后裔吗?2003年6月,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的吉学平来到丘北,这次他进行的是最科学的人体DNA检测。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结果。僰人最早的族群发源普遍认为是百越民族,即统称的古时生活在中国东南的少数民族,而现在丘北人和悬棺人骨的DNA检测竟然真的接近,可是,问题是,丘北这里多民族混居,虽然彝族非百越民族,但壮族、傣族都属于百越,而DNA检测样本的有限性如果只能表明大概的族属,它就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证据,丘北人是否是悬棺主人的后代依然无法确定。
  
    更可靠的证据还需要回到对僰人基本特征的详细考证。僰人最典型的三个文化特征是崖画、铜鼓和悬棺,并且他们是历史上鲜有的三个特征同时具备的少数民族。
  
    今天,在四川珙县悬棺最集中的麻塘坝,228 具棺材旁就保留了371 幅崖画,对于一个没有文字留存的民族,崖画是学者了解僰人最生动和真实的资料,那些飞翔的火鸟,潜游的鱼儿都透露出僰人与沿海的百越民族割不断的根脉。
  
    百越民族的特征在僰人的崖画中不断得到体现,而就在丘北县曰者镇的狮子山竟然也有大量这样独特而瑰丽的崖画,而且它们恰恰频繁出现太阳、小鸟和鱼纹,并如悬棺旁的图画一样古朴真挚,色彩鲜艳,这样完全一致的笔法和特性不由得令人将两者联系起来。
  
    这种一致性也贯穿在两地的铜鼓文化上,至今在四川宜宾还保留着丰富的铜鼓文化。
[NextPage]  
    铜鼓在僰人的生活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几千年里僰人也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铜鼓艺术。在目前已经划分出的八类铜鼓中,僰人铜鼓主要属于石寨山式,它的图案最为写实精美。
  
    而文山也是有名的铜鼓之乡,在文山州博物馆里收藏了大量各种型号的铜鼓,仔细观察其上的纹饰,与僰人的铜鼓竟有惊人的相似。
  
    首先是太阳纹,这种所有铜鼓中最普通的纹饰, 在僰人的铜鼓上非常突出,它的太阳纹光体和光芒浑成一体,光芒多为12道,反映着僰人对太阳特殊的崇拜。
   
    并且,这一类型的铜鼓最注重写实,它最常出现的图案如鹭纹、羽人纹在文山和宜宾两地都有显著的表现,因此文山这里很可能也是僰人生活的故地。
  
    那么,这样一个属于僰人生存的三大流域之一,江流深处密林广布而又远离战争中心的地方,当年逃难的僰人及周边的僰人都很可能会选择深藏其中。
  
    可是,到了丘北,悬棺,这个僰人文化最关键的因素却全然没有踪迹,在这里人们也没有发现悬棺葬,没有了悬棺怎么会有僰人呢?
  
    村民李自华一次神秘的外出,在高高的崖洞中取下了一个用桦桃木雕凿的,高约 30 厘米、直径 40 厘米的鼓状木筒,里边据说装了一些奇特的金属铜片。
  
    原来,这个鼓状木筒是家族的祖棺,它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装代表先祖灵魂的金属铜片,然后将它隐藏在一个高而隐蔽的地方,象传家谱一样将祖棺世代传递供后人祭拜。
  
    平日里用青冈树枝对祖先祭拜是丘北人丧葬习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悬崖,战争,青冈栗树,丘北人对祖先的记忆仿佛总若隐若现着悬棺民族的影子。十月初十,这是每年一次最重大的正式祭祖,2003年,李氏家族为了当地文化部门的了解,破例允许了拍摄,因为按照传统,祖先的灵魂根本不能轻易为外人观看。
  
    族中长者悠扬的祭祖歌中,经过背祖棺,清洗灵魂片,祭拜献享等过程,李氏家族九代先祖及新逝去老人的灵魂铜片终于重现人间并得到安放,丘北人鲜为人知的葬俗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NextPage]  
    然而,这确实已不是悬棺葬。这里没有尸骨,只有灵魂;没有悬崖,只有洞穴,它是将代表祖先灵魂的象征物世代保存和传递,不过是一种洞穴灵魂葬,悬棺的主人后代原来真的已经不存在了!
   
    但是,这样一个奇异的少数民族,一个曾经创造了悬棺传奇的民族就在400年的历史风雨中消亡了吗?丘北人葬俗中隐藏的一些细节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
  
    首先,丘北人在祭祖的时候似乎非常注意不要接触到土,他们放祖棺的地方总要铺上厚厚的青冈栗叶,或者摆放在石头上。
    
    另外,为什么这些人祭祖的时间是在每年十月初十呢?
  
    最后,为什么他们祭拜的是一些令人敬畏的祖先灵魂片,却不是完整的尸骨?这里面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吗?丘北人的丧葬习俗是本地风俗还是其他地方某种风俗的变异呢?
  
    根据村里人不同的叙述,他们似乎是一个原先有着大棺木的少数民族,但是后来战争频繁,为了怕被敌人灭亡全家,就保留了家谱藏在崖洞中,直到最后他们被打败。
  
    而且丘北这里缺乏悬棺需要的悬崖斗壁,这个战败的人群也不可能再直接使用悬棺的形式,因此他们只能保留不入土,不受日晒雨淋等悬棺的遗风,根据管鹏的推测,当年僰人彻底被撵散是在1573 年农历十月,而丘北人祭祖也是在每年十月初十,这两者之间的时间不会仅是种巧合。
  
    现在,最后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按照一代放一片铜片,如果洞穴灵魂葬真是僰人消亡的悬棺葬的更替的话,那么这两者必须在时间上有一个衔接点。
  
    穿越历史时空的寻找终于有了结果。
  [NextPage]  
    经过各方的检测和比对,今天,在丘北6个乡,42个村生活的5000多人很可能就是僰人的后裔,他们或者经历了难以想像的磨难,或者还失散了兄弟亲人,才终于在偏僻的石缝间建立了自己与世无争的新生活。虽然当初与明朝政府的战争十分残酷,虽然多数僰人不得不接受了被强制同化的命运,但是有一支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他们依然爽朗热情,依然勇敢顽强,他们更用最近似悬棺的途径沿袭着古老的葬俗,铭记着祖先的嘱托。
  
    现在,当我们再次仰望绝壁,我们不再困惑,悬棺,这个人类文明史上奇异的创造,虽然终结于一次历史的灾难,但是悬棺的主人——僰人,却一直延续着他们不曾中断的坚韧和传奇。

    (实习编辑:陈思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