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最新上映 台词迷 美图 预告片 幕后故事 微电影 七嘴八舌说影视 影评 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探索 发现)《晋祠之谜(上)》

2008-05-26 15:19:34来源:    作者:

   

    宋朝皇帝赵光义残暴地摧毁了晋阳城,同时又认真地重修了晋祠,但正殿中的主神却变成了圣母,这位圣母到底是哪路神仙?她又是什么时候取代了原来的唐叔虞成为晋祠主神的呢?答案只能在晋祠中继续寻找。

    晋祠的正殿是宋代的建筑,距离现在一千多年,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但接下来的一个发现,却让研究晋祠的许多专家有些困惑。
  
    1953年,曾经对圣母殿前的鱼沼飞梁进行过一次翻修,在这个过程中柴泽浚发现,鱼沼飞梁和圣母殿地基的砖头是咬合在一起的。
  
    但柴泽浚接着发现,虽然水面上的桥面和石梁的规格都是宋代的,但是水面下做支撑的柱子却不是宋代的做法。
  
    这说明鱼沼飞梁的修建要早于宋朝,宋朝时期有可能对它进行过重建,但只是更新了水面上的建筑,而没动水下的石柱。
  
    这一发现说明,虽然现存的正殿是宋代的建筑,但在这之前,这里应该就有更早期的建筑物存在,接下来的发现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在圣母殿的北侧,有一棵古老的柏树,树皮已经皲裂斑驳,一看就历经沧桑,而且大概由于年头太久的原因,树干都已经倾斜了,但却枝叶常青,静卧在一旁,如苍龙欲飞,它的名字叫龙柏。
  
    据程言生介绍,正殿与这棵倾斜的古柏相对称的南侧,也应该有一株同样的柏树,它的名字叫凤柏。
  
    但今天在正殿的南侧,凤柏已经不存在了,它生长的位置还留着,种了一棵很小的柏树作为替代。
  [NextPage]
    两株柏树一直被称为“齐年古柏”,表示它们是在修建祠堂的时候同时期种植的,与祠堂同样天长地久,那么,如果能够知道柏树的树龄,它也就能旁证正殿最早修建的年代。
  
    为了搞清龙柏的树龄,2002年3月,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园林研究所,利用C-14检测法来判定周柏的树龄,测定结果这棵树已经生长2600-2900年,这个时间是中国古代的西周时期。
  
    圣母殿是宋朝的建筑,然而,一旁却种植着周朝的柏树,树龄比大殿修建的时间早了一千多年,按照中国传统的修建祠堂同时种下松柏的习惯,显然,这两者在时间上出现了矛盾。
  
    合理的解释应该这样的,古人按照习惯种下柏树的同时,也修建了祠堂,但祠堂在很多年后倒塌了,柏树并没有死亡,在原来祠堂的位置上,后人又修建了新的殿堂。
 
    那么,晋祠中和周柏同时修建的唐叔虞祠是什么时候被毁掉的呢?
  
    修建唐叔虞祠是为了纪念当年唐叔虞把国家管理得非常好,但唐叔虞死了若干年后,晋国政治上开始衰落了,朝中四位大臣——韩、赵、魏、智四卿的实力越来越强。
  
    这四卿之中,又以智伯势力最大,骄横的智伯野心勃勃,一心想吞并其他三家的土地,智伯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也有一些计谋,他联合韩、魏两卿共同出兵讨伐赵襄子,并约定灭赵后,三家平分赵卿的领地。
  
    赵襄子被孤立,不敌三家的联合进攻,只好退守晋阳城。智伯决定引汾、晋两河的水灌入晋阳城,赵襄子眼看就要支持不住了。
  
    赵襄子急中生智,和韩、魏两卿秘密地联络,并对他们诉说利害:“一旦我赵襄子被灭掉,智伯将更加强大,下一个吞并的目标必定是你们韩、魏两家无疑。”韩、魏两卿于是与赵襄子歃血为盟,相约反攻智伯。
  
    当智伯正在做胜利美梦的时候,韩、赵、魏三家的军队如潮水般杀来,智伯措手不及,被赵襄子所杀,之后,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伯的领地。
  [NextPage]
    在今天的晋祠中有一条水道,名字叫做智伯渠,相传就是当年智伯引水灌晋阳城时所挖的水道。
  
    自三家分晋之后,唐叔虞的国家就已经不存在了,但纪念唐叔虞的晋祠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只不过现在的晋祠正殿中供奉的已经不是唐叔虞,而变成了圣母。
  
    从圣母殿向东北望去,有一组并不显赫的建筑,正门的匾额上写着——唐叔祠三个字。进入位于院落后面的大殿,就能看到坐在正位上的神像,这是一位面容俊朗的中年男人。他正是唐叔虞,在传说中因桐叶而受封为唐国诸侯的人。
  
    这座唐叔祠位于圣母殿北侧,看上去仿佛就像附属于圣母殿一样。
  
    但从这个祠堂的建筑风格以及殿中人物塑像的建造方式来看,似乎也是宋朝的手法,也就是说,这并不是当年唐叔虞的儿子为了纪念父亲而修建的,真正唐叔虞祠的位置应该在那棵古老柏树的旁边,也就是现在圣母殿的位置。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唐叔虞祠,似乎像是后人不忍看到晋祠的正神被迁出了正殿,但又无力改变这种局面,因此在偏殿的位置为唐叔虞重新建了一个祠堂。那么,到底是谁把唐叔虞迁出了正殿,并且换上了圣母?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当年宋朝皇帝赵光义在毁掉晋阳城的同时,曾经大规模重新修建了晋祠。但在重修晋祠正殿时,在赵光义的内心深处,却有一个心结没有解开。
  
    晋阳自古以来是晋国的地盘,这里最受尊敬的祖先就是唐叔虞,当地人世世代代都要到晋祠中祭拜唐叔虞,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一种唐叔虞崇拜,这种崇拜,从唐叔虞管理这块土地开始,就一直延续了下来,到今天还有一定程度的保留。
  
    [NextPage]
    唐贞观十九年十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在东征高丽的归途中来到了晋阳,他到这里来的目的是要亲自到晋祠中祭拜唐叔虞。
  
    李世民年轻时跟随父亲在晋阳居住多年,当时被人称之为太原公子,他也一直把太原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认为这里是“王业所基,国之根本。”
  
    这篇《晋祠之铭并序》是李世民亲笔写的,而且也是由他亲自撰稿,为了永久保留下来,文章写完之后被当地官员刻在了石碑上。
  
    《晋祠之铭并序》一方面通过歌颂西周的政治功绩和唐叔虞的建国史迹以达到宣扬李唐王朝文治武功、巩固政权的目的,另一方面,也答谢了唐叔虞神灵保佑李氏王朝的冥冥之功。它既是一篇标榜自己功绩的文章,同时又是一篇还愿之作。
  
    为了炫耀文采同时表示对唐叔虞的尊重,李世民在写《晋祠之铭并序》时,模仿的是他一生酷爱的王羲之的书法,他一直学习王羲之的《兰亭序》,包括几个大臣都在临摹,但是临摹最好的还是唐太宗本人,以至于很多人猜测《兰亭序》在他去世以后,也被带入了昭陵,因此至今世上找不到真迹。
  
    《晋祠之铭并序》的书法颇具王体特色,全篇四十个“之”字无一雷同,是唐太宗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也是一篇融其政治思想、文学书法艺术于一体的旷世之作。
  
    这块唐碑不仅是晋祠的镇馆之宝,而且也是国宝。从李世民亲笔提写的唐碑可以看出,就连一代盛世的君主都对唐叔虞 礼敬有加,可见,唐叔虞崇拜的影响力确实不同寻常。
  
    公元923年,一名士兵来到了晋祠中,他拎的包裹中是一个人的首级。
  
    后唐的李存勖和后梁经过多年的交战,最后杀掉了后梁皇帝朱友贞,在收兵回晋阳的同时,他专门派人把后梁皇帝的首级送到了晋祠,供奉在唐叔虞神像之前。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李存勖一直把自己认作是李唐王朝的后裔,他要模仿祖先的样子,把已经灭掉后梁的消息来告诉一直保佑他们家族的神灵。李存勖灭掉后梁后,重新建立了唐朝,史书上称这一段历史为后唐。
  
    看来李唐王朝的兴衰和晋祠息息相关,李渊、李世民、李存勖,也相信是晋祠神灵在护佑李家天下,作为天子都对晋祠中的唐叔虞顶礼膜拜,老百姓就更加相信这样的神灵了,因此,唐叔虞崇拜在晋阳这一带确实影响深远。
  [NextPage]
    赵光义的用心就是要从根本上模糊晋祠的唐叔虞崇拜,改变和铲除晋祠祭祀的主题思想,从而消除晋阳城危及宋朝统治的心理基础。
  
    有了这样的想法,赵光义在重修晋祠正殿后开始行动了。
  
    传说正殿建成之后,在赵光义的授意下,在一个更深人静的夜晚,唐朝的开国皇帝曾下跪祈祷的唐叔虞像,被士兵悄悄用绳子捆住,拖下神位,拖出了神庙。
    
     隐约可见宋太宗嘴角凝结着的一丝冷笑,在他的思维中,消灭一座词堂,是他彻底消灭他以为的晋阳王气的一部分内容。
    
    不仅仅是把唐叔虞神像迁走,为了把这件事做的更加彻底,赵光义还决心要将唐叔虞祠变成一座女神庙,于是,圣母出现在了晋祠的正殿之中。
  
    赵光义要重新树立一种女神崇拜,也许他认为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根除晋阳城的唐叔虞崇拜,从而消除当地百姓桀骜难驯的民风。
  
    以女郎庙替代叔虞祠,的确是消除了北宋皇帝对于唐叔虞崇拜的恐惧,但是,北宋的统治者似乎也感觉到了不妥和不安,老百姓能够接受一位女神吗?因此,他们需要一个高于唐叔虞的神,或者能够与唐叔虞相匹敌的神来作为晋祠的主祭神,但什么样的女人,可以担当得起如此殊荣?
  
    现在圣母殿中的圣母,到底是个什么样身份的妇女呢?
  
    有人说她是唐叔虞与其哥哥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
  
    关于圣母是唐叔虞母亲的说法,在晋祠中同样能够找到证据。
  
    程老师:到了清朝的时候,有个大考据家,他的老家就在晋祠附近,他在晋祠周围的草丛里面发现一块石碑,是宋朝年间的一块石碑,“为圣母…”那意思是说圣母他的功劳在于晋史而开基就是晋朝开国的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晋国开国的时候有什么圣母,那只能是唐叔于的母亲了,也就只能是邑姜了,所以大考据家严×看到这段话欣喜若狂,终于知道了圣母就是邑姜,以此为依据,基本上从此确认圣母就是邑姜。
  [NextPage]
    这样的设置,未免让人啼笑皆非,但似乎又合情合理,连晋词原来的主祭神唐叔虞,也似乎无话可说,只能默认了,在最注重孝道的中国古代,神也和凡人一样,他能与他的母亲抗衡吗?能与母亲争享供品祭物吗?
  
    晋祠的主祭神从此变为圣母,人们向她祈求降雨,祈求健康长寿,祈求得到美貌的妻子或如意郎君。
  
    宋太宗迁走唐叔虞神像,重塑圣母像的这段历史,主要来自于传说,史书中并没有记载, 因此历史的真实究竟是不是这样无从知道,也有可能是当地人出于对宋太宗毁灭晋阳城的仇恨而演绎出来的。
  
    很多专家不认可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如果重修晋祠的同时换掉神像,肯定会激起百姓的愤怒,显然违背了赵光义安抚民心的初衷。
  
    但北宋统治者对于唐叔虞崇拜的惧怕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他们一定要换掉唐叔虞神像,只不过要寻找合适的机会。

    (实习编辑:陈思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