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水墨在当代:兼论三次与水墨有关的展览

2007-11-21 16:39:10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

   

  水墨作为一种水墨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由于其与中国文化数千年的暧昧关系使其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媒介而背负了民族性的牌坊。实验水墨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支在新潮美术时期和油画等其他艺术门类一起构建了纷繁的新潮美术。但是九十年代以来的当代水墨并未向前发展到与今天的生活并行的轨道,而是徘徊在回归传统和沉湎新潮两个状态下。当然也有一些新的技法和图式等形式方面的探讨,但是并未突破传统的藩篱和油画等当代艺术的羽翼。

  水墨在今天的现状我们通过三个展览便可以大窥其貌。冯斌为策划总监,沈揆一、林似竹(Britta Erickson)、鲁虹三人为策展人的第三届成都双年展侧重的是水墨作品。策划人在主题阐释中也并未局限于水墨概念而是强调有中国传统色彩的中国画以及有其外延概念其他媒介作品,探讨的是这些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地位。“重新启动”作为主题是强调要加强对于传统绘画发展的关注,特别是在作创新努力的这些水墨作品。这些作品并未像有些批评家所说的那样完全脱离了今天的当代背景,每一个活在今天的人都不能用古人的心态从事超越时间的创作。纵然是古人的图式放到今天的创作环境中其解读机制也已经变化了。通过当代的艺术契合的是传统,把传统的精神延续成为背负文化使命的水墨不可逃脱的宿命是此次展览努力宣扬的本质目的。

  在距离9月13日第三届成都双年展开展不久的10月26日,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与深圳美术馆联合主办的“与水墨有关——一次当代艺术家的对话”展览在四川美术学院的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举办首展。策展人鲁虹把参展作品定位于架上绘画,从“水墨”回到水墨画,展览邀请了八位主要从事水墨的艺术家——卢辅圣、刘庆和、刘进安、朱新建、李津、李孝萱、周京新、潘公凯和以及八位主要从事油画的艺术家——方力钧、叶永青、许江、李磊、尚扬、罗中立、周长江、曾梵志。他们都具有显赫的身份:潘公凯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是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是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周京新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周长江是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卢辅圣是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李磊是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尚扬、李孝萱、刘进安、李津、刘庆和是美院的著名教授;朱新建、方立钧、叶永青、曾梵志等是著名艺术家。

  在宣传中水墨超出了其目前所有的属性而达到了神乎其技的地步,鲁虹的策展理念被归纳为“回归到一个既坚持水墨所蕴含的文化属性,又不放弃其代表的工具、材料属性的位置,并且为水墨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反其道而行之的有益方案。在对于这种形式的重新认识的过程中,水墨画得以纵向深入与勾连。”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单纯的媒介和与文化藕断丝连的双重境界是不彻底性的表现。宣传称此展览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当代艺术与传统文脉的联系;另一方面是在全球化的艺术格局中,进一步突出中国当代艺术的民族身份。民族身份和当代艺术之间笔者认为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冲突,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

  鲁虹提出有关水墨的“图像转向”的学术命题是强调“在现代水墨创作的多元格局中,从水墨与新图像的关系入手,也就是从与当代生活的碰撞中去探寻水墨发展的新路子。当代社会与文化的转型要求艺术家重新审视艺术作品的切入点,而新的切入点又必然扭转水墨画表现的大体格局。当代文化不断发展的进程,对于水墨画家来说,同时又是一个新的艺术图像与符号不断生成扩展的过程。只要我们努力地把独立知识分子的立场带入水墨画创作中去,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当代人的心理与生存状态,我们就很有可能在感受生活的变异及新的文化信息时,寻觅到一些切中现实的文化图像和符号。”文化图像和符号是文化吗?只是附着于表面的印象是难以切入文化的精神的。

  第三届宋庄艺术节中的系列展览之一由刘骁纯、栗宪庭策划的“墨缘100”中国宋庄水墨同盟第二届邀请展,邀请了98位艺术家,周韶华、刘国松、袁运生、张桂铭、王炎林、刘耕涛、卓鹤君、裴伦、李华生、梁巨廷、罗平安、杨刚、潘公凯、邱振中、陈国勇、仇德树、梁铨、周长江、徐忠平、高金龙、王川、朱新建、陈心懋、许江、曾来德、邹建平、迟静华、梁占岩、刘子建、王彦萍、肖舜之、阎秉会、张立柱、纪京宁、刘进安、聂危谷、袁付国、海日汗、李津、张进、虞村、广曜、童振刚、吴华、张羽、熊红钢、洛齐、南溪、邢庆仁、胡又笨、刘庆和、张江舟、张望、秦风、卢禹舜、罗氏兄弟、潘缨、邵戈、张浩、张强、张正民、李惠昌、梁建平、邵 岩、方力钧、黄一瀚、陈淑霞、魏立刚、陈惠彪、王非、杨艺、兰正辉、蔡锦、张方白、武艺、靳卫红、雷子人、范澎、林宇新、张建民、李志宏、一了、边红、林蓝、党震、王嘉伟、刘俐蕴、王田田、徐香林、杨捃、许莹、黄丹、谢淼,其中院长级艺术家就有18位。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是各种风格的展现,水墨作为一根线虽然串起了光怪陆离的表象却游离了作品内在的精神。

  邀请展仍以现当代水墨画为主要关注对象,旁及与现当代水墨画有缘分的油画、水彩画、工笔画、综合材料艺术、观念艺术等等。当记者问及刘骁纯为何依然以“水墨在当代”为主题,他阐释此次展览是要探索当代水墨艺术在当前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如何健康的发展,强调的是一种“水墨精神”。尽管现当代水墨艺术处于既不被西方主流艺术看好也不受中国主流艺术重视的边缘地位,却从1980年代中期兴起以来就一直受到学术的关注。可以说其在学术层面上始终就没有被边缘化。学术与水墨的关系紧密也是水墨的显赫身世有关,我们不能说完全脱离历史背景,但是当一个孩子总是仰仗父母的身份时便说明了他的无能。水墨在今天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力量的主要原因是精神失落。

  这三个展览都展现了当代水墨的风采,但是无论是强调传统与当代的关系也好,探讨水墨媒介的当代性也好,还是思考“水墨精神”对于和谐社会的意义都仍然是在传统意义上界定水墨的当下地位。笔者认为水墨作为一种媒介就应该完全断绝与文化的暧昧关系而独立。传统文化的继承是精神上的继承,我们经过“五四”的洗礼和“文革”的破旧已经断绝了与传统文化的文脉。不强调在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提表象的继承是虚伪的,重要的是文化本身的延续而不是假象的重复。归结一句话就是今天的水墨与传统文化之间应该重新签定合同。

(实习编辑:郭明坤)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