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中国原创歌剧的新年三问

2013-02-16 15:56:19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伦兵

   

  歌剧《原野》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随着新春来临,中国原创歌剧陆续有好消息传来:陕西歌剧舞剧院开启歌剧《苏武》创作;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苏武牧羊》也将进入排练;上海歌剧院创作演出的《燕子之歌》3月5日首演;描写现代年轻人爱情题材的歌剧《海梦》将由广州鳟鱼歌剧艺术团创排……原创歌剧一派春意盎然。

  近年,歌剧已从曲高和寡渐渐为越来越多的观众接受。但以国家大剧院为例,原创中国歌剧有《西施》、《山村女教师》、《赵氏孤儿》、《运河谣》,制作的西洋歌剧有《图兰朵》、《艺术家生涯》、《卡门》、《茶花女》、《假面舞会》、《爱的甘醇》、《灰姑娘》、《霍夫曼的故事》、《漂泊的荷兰人》和《罗恩格林》等,比例悬殊。同时,近几年的中国原创歌剧没有产生能够与《洪湖赤卫队》、《江姐》等经典歌剧相媲美的作品。

  题材:钟情历史还是关注现实?

  中国原创歌剧的创作这些年来一直“重历史轻当代”,对于那些原本就对歌剧缺少感觉的人来说,很容易产生隔膜感。一些歌剧创作者已经开始关注当下。比如,《燕子之歌》描写的是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能够把当代人物搬上歌剧舞台,这在中国歌剧中并不常见。歌剧通过周先生经历,努力塑造一个可敬可爱的教育家典范。

  音乐:民族气质还是洋腔洋调?

  莫扎特、普契尼、威尔第的歌剧都有很多优美的唱段流传几百年。《洪湖赤卫队》、《江姐》因为有一些脍炙人口的唱段至今没有被忘怀。这几部“红色歌剧”的音乐创作来自中国民歌和中国戏曲的板腔体和民谣体创作,与音乐界认为的“真正西洋歌剧”音乐创作手法相去甚远。上世纪80年代后,用现代音乐演绎成为很多歌剧作曲家追求的风格,涌现出金湘的《原野》、郭文静的《狂人日记》和《夜宴》、周龙的《白蛇传》。在这些以现代交响乐手法为主的歌剧中,仅有《原野》成了为数不多的走向世界的中国歌剧之一,它成为将中西方音乐风格巧妙融合从而“通吃”中西的典型案例。

  广州鳟鱼歌剧团艺术总监邓韵直言《海梦》“要让市民听得懂”;《苏武》的作曲家郝维亚则在歌剧里融入秦腔和山西民歌的音乐元素。导演陈伟提出:“厚重而不笨重,古朴而不沉重,有民族气质绝不洋腔洋调。”

  也许,打造民族经典歌剧的板腔体和民谣体已经不能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但民族音乐的灵魂依然能够打动当代观众。

  舞美:豪华炫富还是简洁精致?

  近年的歌剧制作越来越豪华:把大船搬上舞台,在舞台中间造海……但豪华布景太多太繁的应用已有喧宾夺主之嫌,也渐渐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同时与当代国际制作流行的精致与简洁之潮流相背离。

  2009年国家大剧院制作的歌剧《茶花女》以一面“镜子”为背景,反射各种场景,赢得一致好评。去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制作的《原野》依靠灯光变幻营造戏剧氛围。过去很多地方剧团把歌剧创作当“重点工程”打造,舞美灯光互相攀比,服装舞美极尽奢华,但音乐剧本的创作却不能与之匹配,豪华不仅成为毫无意义的空壳,而且因为道具太过沉重,演完几场放进仓库就再也不能搬出来了。

  中国原创歌剧会呈现什么样的状态?还会给观众带来多少惊喜?人们将拭目以待。

  (编辑:王日立)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