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耶利内克:一部难懂的书

2008-01-30 10:43:26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作者:徐昕

  当地时间12月10日下午16:30,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拉开序幕。这座弥漫着浓烈香水味道的大厅迎来了十位尊贵的客人,他们是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生物学或医学奖、化学奖和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典礼由瑞典传统音乐开场,随后,各奖项颁发机构的负责人向大家一一介绍今年的获奖者,瑞典国王向这十位在各个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学者颁发诺贝尔奖证书和奖牌。

  颁奖典礼结束后,各位嘉宾移师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在那里,已经铺好了63张精美的餐桌,瑞典国王和王后将为诺贝尔奖得主举行盛大的宴会。让人遗憾的是,今年的三位女性获奖者中只有一位到场,她就是生物学或医学奖得主琳达·巴克(LindaBBuck)。和平奖得主旺加里·马塔伊(WangariMathai)于当天早些时候在挪威领取了她的诺贝尔奖,而文学奖得主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ElfrideJelinek)则因为她的“社会恐惧症”而没有来斯德哥尔摩领奖。此外,瑞典的二公主玛德莲也因为得了流感而躺在家里发高烧。由于这三位女嘉宾的缺席,使得原本排好的座位表也不得不打乱了。

  能够参加这样的盛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难得的荣耀。然而,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却偏偏对它说“不”。这位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就让我们去她的作品中寻找答案吧!

  从10月7日瑞典文学院宣布耶利内克获奖以来,我国内地的媒体和出版机构就一直在寻找有关耶利内克的作品及资料。找了一圈,我们才发现对这位女作家的了解竟然少得可怜,惟一掌握的资料只有那部名为《钢琴教师》的电影,而耶利内克的小说至今没有一部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发行。

  ■我们为什么读不到耶利内克

  其实这样的情形并不奇怪,即使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地瑞典,要想读到耶利内克的作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诺贝尔奖是文学界的最高荣誉,虽然是一项国际大奖,但鉴于它的颁奖机构是瑞典文学院,所以每一位徘徊在诺贝尔奖边缘的作家,其作品在瑞典是否拥有广泛的知名度、能否引起瑞典批评家的兴趣,这一点对瑞典文学院的决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在瑞典,耶利内克显然不是一位知名的作家,真正读过她作品的瑞典人寥寥无几,书店里耶利内克的书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一本不剩了。一位出版界的人士说,他们根本没有料到耶利内克会获奖,结果弄了个措手不及。直到她获奖后,人们这才想起,耶利内克的书最后一次在瑞典出版发行,已经是整整十二年前的事了。

  我们为什么难以读到耶利内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她的音乐性。“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这是瑞典文学院对耶利内克的官方评价。耶利内克自己认为,音乐化的语言所带来的最大缺点就是人们几乎无法把它翻译出来,她属于那种无法真正被翻译的作家。她常常自嘲地说,有很多翻译家都为翻译她的作品付出了巨大努力,然而这种努力却是没有回报的,“因为我的书卖得不好。”

  正是因为如此,在德语世界以外的欧洲各国,翻译出版过耶利内克作品的出版商寥寥无几———有意思的是,恰恰是这些被耶利内克称为“得不到回报的”人们,如今在一夜之间咸鱼翻身,成了最炙手可热的出版商。

  ■《钢琴教师》:一部半自传小说

  只要稍稍读过耶利内克的人都知道,这位女作家最大的特点,一是她的政治性,二是她对性的大胆描写。瑞典文学院把选择耶利内克的理由着重放在其语言的“音乐性”上,仿佛是避重就轻,故意要转移人们的视线,来降低这一决定的争议性。

  其实,瑞典文学院在“音乐性”这一评价的后面还跟着半句话:“她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中陈规旧俗的荒谬以及这种枷锁对人的压力。”如此晦涩难懂的欧式长句,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钢琴教师》可能是耶利内克最有名的一部小说(2001年被改编成电影)。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艾丽卡的35岁未婚女子,她和年迈专横的母亲同住一屋,同睡一张双人床,从小就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下。她想成为音乐厅的钢琴演奏师,可惜失败了。为了发泄长期受到压抑的本能,她来到维也纳郊外,偷窥那些野合的男女和正在卖淫的妓女。她和她的母亲有一种复杂的关系,与此同时,还和一位年轻的男学生发生着一种变态的、充满暴力的性关系。然而,所有的一切都无法将她从生活的绝望中拯救出来,当她看到那个男学生在学校和一群女孩子有说有笑地走过时,她把刀子刺进了自己的肩膀,看着血流出来,慢慢地走回家去……

  看过电影《钢琴教师》的人可能很快联想到,这部小说会不会是耶利内克的自传?笔者在图书馆找到了一篇1991年耶利内克的专访,证实了这种观点。女作家承认,《钢琴教师》是她的作品中最没有掩饰的一部。

  小说完成于1983年,而在八年后的专访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的耶利内克与小说主人公艾丽卡的种种对应。一年中的大半时间,耶利内克都和她年迈的母亲住在维也纳郊外的一处别墅里(她母亲于几年前去世),另外半年她和她的技术师丈夫一起住在慕尼黑。

  尽管她从来没有当过钢琴教师,但是她所受到的音乐教育使她对这个职业非常了解。而小说最具自传性的描写在于:主人公艾丽卡为从事高雅音乐事业,被迫放弃了自己的本能———因为这个国家只崇尚那些老的名家,对新的艺术家不感兴趣,以高雅音乐为生的人,尤其是女性,只有放弃自己的本能,通过禁欲来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

  那么耶利内克的母亲和丈夫又是怎样看待这部作品的呢?耶利内克说,她母亲很反对她对现实的破相,因为一切都完全不是这样的。“她当然有权利不喜欢,但是《钢琴教师》毕竟只是一部文学作品。”耶利内克的丈夫则比较喜欢她早期的那些更具社会性的作品,比如《女情人们》(一译《追逐爱的女子》,1975年,讲述乡下工厂女工受剥削的生活)。她的丈夫是一位技术师,耶利内克说:“我们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于他从事着与文化完全不同的工作。”

[NextPage]

  ■女性视角的心理分析

  耶利内克是一位将女性视角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作家。她用独特的语言,对社会中的性与暴力、女性的社会地位等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

  在《钢琴教师》这部小说里,始终贯穿着复杂混乱的性描写。或许有人认为,那些带有色情意味的描写过于肮脏和赤裸了,但是在耶利内克看来,性是社会权力结构的一面镜子。那些性描写常常带有鲜明的母性象征意义。

  耶利内克的父亲是个犹太人,曾遭到法西斯的迫害,这种不幸的家庭背景成为耶利内克走上写作道路的最初动机。在小说中,她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控诉,实现着她为犹太父亲“雪耻”的政治理想。难怪有人说,耶利内克的获奖,是“打在奥地利极右势力脸上的一记重重的巴掌”。

   ■因是女性而获奖?

  在诺贝尔奖的百年历程中,耶利内克是第十位获得文学奖的女作家。她曾对奥地利媒体说,男作家和女作家获奖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她是作为女性而得到这个奖的;“而假如是彼得·汉德克(奥地利先锋文学代表作家)获奖,那么,他就仅仅只是作为彼得·汉德克自己得到这个奖。”

  现实中的耶利内克也对社会抱有一种失望的情绪。可是究竟为什么会失望,连她自己都有些说不清。“可能是因为我的期望太高了,所以才会强烈地希望眼前的一切都不是这个样子的。”她认为男人比女人更容易找到弥补失望的方法,因为男人的声音总是容易被社会接纳。“男性作品与女性作品有着完全不同的地位,在一个宗族社会里,女性的作品总是受到轻视。”

  慢慢地,她们原先对社会的失望就扩大了,演变成了因为不被倾听和重视而产生的失望。正是由于这种难以自拔的失望,使钢琴女教师艾丽卡走向了自我毁灭的宿命。在小说中,耶利内克让艾丽卡去郊外偷窥,与男学生发生脱离常轨的关系———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她那受到压抑和毁坏的本能才能得到一些补偿。耶利内克说,艾丽卡是文学的一个小牺牲品(她认为卡夫卡笔下的约瑟夫·K是20世纪文学的最大牺牲品)。小说的结局,艾丽卡把刀子插进了自己的肩膀———这也成了她寻求发泄的最后一个出口。

  在很多人看来,耶利内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爆出了一个冷门。一直以来,她都不是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作家。而今天,当诺贝尔奖的光环套在她的头上,她或许应该不再失望了,因为全世界都已经听到了她的声音。

  ■另外两部作品

  耶利内克的另两部颇具影响的作品是1980年的《被拒之门外的人》(一译《排除在外的人》)和1989年的《情欲》。

  《被拒之门外的人》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维也纳年轻学生的生活。四个孩子分别来自三个不同的环境:一个是富足专横的上层家庭,一个是贫穷的具有无产阶级意识的工人家庭,另一个是法西斯和天主教环境。这些年轻人通过残酷的、赤裸裸的暴力来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难题。“在我书里发生的那些可怕的谋杀和灾难,无非是人们在受到压迫时必要的通风口而已。而这些压迫正是我们这个富有侵略性的、由阶级构成的社会所造成的。”耶利内克通过这些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来揭示奥地利的近代历史和现实社会。

  《情欲》是一本引起了巨大反响的书,小说的主人公海尔曼是一个成功的主管。他对性生活非常着迷,出于对艾滋病的恐惧,他不得不放弃了妓院,强迫妻子舍蒂满足他的所有要求。对于他来说,性就是一种权力工具,可以肆无忌惮地使用。舍蒂在绝望中试图挣脱丈夫的控制,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后来她遇到了一位学法学的大学生,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她找到了另外一种爱情。

  与《钢琴教师》的沉闷压抑不同,《情欲》是一部充满了黑色幽默的作品。“当主管先生回到家时,他的权力欲望突然膨胀起来,于是便毫无休止地骑在了妻子的身上。”通过这种荒诞的描写,耶利内克试图揭示这样一种现状:在人们普遍接受的关系中,女性并非自身情欲的主角,而只是男人情欲的从属物。耶利内克说,在德语世界里,她的这种黑色幽默根本就不能被人们理解,他们都认为《情欲》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然而她却觉得恰恰相反:书中的描写既不是现实的也不是想象的———而是我们这个社会权力分配的一种范例。

  耶利内克获奖以后,我国出版社开始酝酿重新出版几年前夭折的《钢琴教师》中文版书稿。然而笔者认为,复杂严密的音乐性,赤裸裸的性描写以及辛辣犀利的政治性,都有可能增加耶利内克与我国读者见面的难度。

  (编辑:李楠)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