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张清华:我们文学正在全面走向衰败和平庸

2018-01-09 10:17:06来源: 探照灯     作者:张清华

   
《奔月》是鲁迅文学奖得主鲁敏的最新作品,故事从一辆开往梵乐山的旅游大巴意外坠崖展开。女主人公小六在这场事故中“消失”了,她的丈夫贺西南不相信她已死,开始寻找她的下落,过程中意外发现了她的情人张灯。

  2018年1月5日,鲁敏长篇小说《奔月》研讨会于中国作家协会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人民文学出版社、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


  《奔月》是鲁迅文学奖得主鲁敏的最新作品,故事从一辆开往梵乐山的旅游大巴意外坠崖展开。女主人公小六在这场事故中“消失”了,她的丈夫贺西南不相信她已死,开始寻找她的下落,过程中意外发现了她的情人张灯。与此同时,小六以无名之躯来到了完全陌生的小城乌鹊,遭遇各种沉沦起伏……


  以下内容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口述整理。


1.jpg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


  鲁敏是我在70后作家里面读的最多的作家之一。她早期的中短篇小说我特别喜欢,因为那个时候可能十几年前鲁敏刚刚出道,笔法就非常的绚烂,非常不一样,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后来鲁敏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作品我都看过,上一个长篇《六人晚餐》我也看过,应该说也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作品,《六人晚餐》实际上是六棱体,一个六边形,很立体,六个人构成了一个家庭,当然是两个家庭拼在一起的,都是不完整的家庭。但是同一个历史记忆,六个人分别来回忆和叙述,对同一个历史记忆的六种看法。鲁敏显示出她不同于一般作家那种写实的不太具有艺术抱负的那种处理方式,鲁敏是一向都有艺术抱负的一位作家。


  但是我说实在话,《六人晚餐》是不太过瘾的,这部小说看下来我觉得很欣喜,我觉得鲁敏一方面是在走向更加宽广的路上,另外一方面也回到了她自身早期小说里面表现出来的那种诡异、内心的狂野、波澜、那些不甘平庸的笔法。这些我觉得在这个小说里都有体现。鲁敏写出了一部好的小说,她在努力涨破自己,同时也在找回自己。


  2.jpg
张清华著作


  我经常有一种感慨,我觉得我们文学正在全面走向衰败和平庸,表现就是作家对现实的处理能力,对现实的处理能力是有问题的。当然这个问题肯定不止是技巧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观念,主要是大的艺术潮流、文化背景不够开阔和活跃,新鲜和异质性的东西太少。这些年来文学大面积走向一种平庸,可能是一种大家都有感受的趋势。


  鲁敏这个小说是很有反抗意识的,希望能够在一个无边的现实主义的背景下有一点突破。所以我最愿意肯定这部小说的是以寓言化的来处理现实,用一个寓言的方法来处理我们所面对的现实,特别是精神现实、肉身现实所面临的共同的困境。我首先是推崇或者赞赏。同时也可以反过来说她是用了非常现实的笔法来构造一个寓言,关于我们每个人、每个具体的生活着的人,每个拥有肉身困境和精神困境的人我们共同的经验。


  《奔月》是一部有观念、有想法、有章法,有自觉的小说,刚才吴俊一开始从小说的叙述、叙事切入,我跟他有很多感受是相同的,但是我觉得首先是她的观念这部分还是需要提出来加以肯定的,她是同时构造了三重文本,或者是同时处理了三个层面。一是这个小说容纳了大量的现实经验,比如网络生存,比如现实当中的伦理问题,家庭伦理的问题,情感伦理颠覆的问题,日常生活的繁杂、平庸的问题,这个就是大量的现实经验在其中获得了有效的处理。


  更深一点的文本,第二就是一个精神生活,就是在精神生活方面,情感生活和人性的境遇方面也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呈现了我们共同的困境。让我想起吴俊兄说他翻车的经历,每个人可能都会经历精神意义上的翻车,这种情况每个人都会有,但是这个小说里面大量涉及到了人的人性当中的黑暗部分,人性当中平时不能示人的部分。


 3.jpg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


  换一种身份,可能会获得一个入口,洞开我们生命经验、人性经验的内部景观,这个景观通常我们都是藏着的,但是当你的身份发生了某种意义上的置换以后会敞开。比如网络这个世界刚刚开始进入我们的世界的时候,那个时候网管没有现在这么严的时候,大家在网络上是有一种隐秘的狂欢的经历,但是现在这种经历就没有了,未来现在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不是说会打开人性或者未来世界的幸福入口,极有可能是奥威尔预言的未来世界的样子。


  这里面有很多东西,最深的也是第三个层面就是哲学意义上的文本。我首先想起了弗罗斯特最有名的诗《未选择的路》。你走了这条路,你就不可能走另外一条路,因为人生生命道路是唯一的,经验是不可重复的,不可证伪,也不可证实的,未选择的那条路成为我们每个人永恒的守望或者妄想。这个小说我认为最好、最值得肯定的这个理念就是打开了这个方向。用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命题也可以讲得通。用弗罗斯特的命题也是说得通的。这个小说对我们当今中国人全部的世俗生活,现实经验,我们的肉身经验和精神困境有一个特别好的收拢、假定、处置的范围。


  接着我再说一点,现实逻辑和艺术逻辑的关系问题。吴俊兄谈的就是现实逻辑和艺术逻辑的关系问题。作家们写作的时候问题不在于现实写的不准确、不酷似,而是我认为问题在于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是以现实逻辑来建构它的艺术逻辑。真正艺术家是不会屈从于现实逻辑的。


 4.jpg
张清华著作


  就是在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里面,古往今来,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是绝对不会完全尊崇于现实逻辑的,一切尊崇现实逻辑的作品都是失败的作品,都是完成度非常低的作品,或者叫未完成的作品,我们今天太多这样的作品,完全从生活逻辑、世俗逻辑持法。真正的艺术作品艺术家是要建构一个艺术逻辑。艺术逻辑就会派生出人物的性格逻辑,派生出整个故事的戏剧逻辑。


  《奔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脱离现实轨道,建立艺术逻辑。因为全部的故事是假定的,其次是真实的,这个某种真实性的。但是从刚才有一个概念叫本质化,这个就是假如有一个本质化的说法,艺术逻辑在这儿是一个本质化的东西。因为里面大量的人物的行为在有些老师和批评家看来是不真实的,但是这个不是问题,因为包括翻车的经验,翻车还有坡陡,坡缓,还有底下地形不一样的地方,还有车子本身的安全性不同的问题,我一方面非常同意吴俊兄的问题,另外一方面也觉得这个不是什么问题,还有小六和林子之间性关系的问题,我觉得某些时刻加以节制和止步,偏偏不让你们的潜意识获得那种印证,就是要在这儿拦你们一下,这个是艺术逻辑本身的一种意志。


  5.jpg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


  包括小六的母亲这个人物,我一开始觉得不合理,但是后来我觉得很合理,因为她深受这个家庭所谓遗传方面的问题的困扰,这是一个非常妙的设定。假如离开了这个现实逻辑的支持,他的艺术逻辑在这儿是有问题的。但是一旦母亲讲出他们这个家庭本身有一个遗传问题,这个就是把精神现象学,或者精神病理学变成了临床的一种症状,变成了现实的疾病,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处理。当他一旦有了这样的背景之后,小六的刻意的失踪就完全合理化了,既有寓意,同时在现实的逻辑上又是合理的。所以我觉得鲁敏这个是很不简单的,能够处理到这种程度,很不简单。


  我个人觉得,这部小说如果笔法再干净一点,当然要葆有内心的狂野的波澜,葆有人性的黑暗的部分,荷有那些未能变为现实的这个心理活动,要饱有这些东西的前提下,再把枝枝蔓蔓的东西再删一下,可能再短一点,可能是从艺术上会更纯洁,更纯净,更纯粹。


  (编辑:王怡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