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丧文化”背后,是时代病还是治愈药?

2017-12-25 11:11:38来源:中国成语大会    作者:

   
丧也是一种态度,我知道我自己在逃避。因为丧文化的体现,更多是自嘲。是年轻人对这个世界温柔的反抗。比如屏幕霸占的马男波杰克和瑞克,虽然气氛是满满的丧,但是酷的丧。

  在2016的春天,以葛优躺图片为标志,拉响丧文化运动的号角的第一声。


  丧,是一个带有立场的观点。即,我丧,我承认我的丧。丧没有错,但我接受我丧丧的后果。丧也是一种态度,我知道我自己在逃避。因为丧文化的体现,更多是自嘲。是年轻人对这个世界温柔的反抗。比如屏幕霸占的马男波杰克和瑞克,虽然气氛是满满的丧,但是酷的丧。


 1.jpg


  丧不是终点,预见更好的自己才是青春主流。在 “小确幸”、“正能量”、“营养鸡汤”这些词汇过后,当下,“丧”似乎成了网络新宠,纵观各大社交媒体,“丧文化”、“佛系青年”、“中年少女”等正在以表情包、流行语甚至品牌营销等多样化方式不断发酵,这种反鸡汤式表达,深受年轻人推崇。


  讨论升级背后


  那么,为什么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青年,追求这种“丧文化”呢?


 2.jpg


  一是,时代进步了,我们对青年人越来越宽容了。十几年前,“颓废”还是一个彻底的贬义词。而今天,我们往往会多一些理解和关心,青年人也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二是,“丧”被当成一种的营销噱头。甚至有商家竟卖起了“丧饮料”,做起了“丧产业”。为了博人眼球,营造出一种人人皆丧的幻觉。


  归根到底,“丧”只是青年们的一种自嘲和宣泄。当我在朋友圈里发“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时,我并不是真的打算自暴自弃。我只是想让小伙伴们点个赞,一起抱团取暖而已。


  3.jpg


  “you are丧晒,my only丧晒,小确丧们要来一段丧freestyle吐槽。”话题带着这样的话术,看起来就像是有关“丧人生”的吐槽大会,但仔细琢磨之后,却意外发现不少小伙伴在认真讨论。这样的直戳痛点,引发吐槽的话题设置,熟知内幕的人一般都明白这样的话题点套路。


  很丧但很正能量


  “我差不多是条废鱼了”、“感觉身体被掏空”、“我能怎么办我也很无奈啊”……对于“丧文化”我们已不再陌生,回想2016年流行到爆的“葛优躺”到当下层出不穷的表情包,从村上春树的“小确幸”到现在的“小确丧”,还有“致郁系”动漫《马男波杰克》……“丧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里。


  4.jpg


  “丧文化”究竟是什么,专业的解释是指目前流行于青年群体中的带有颓废 、绝望 、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


  从丧文化端倪初现,再到现在的诸多品牌营销层出不穷,当下人们对“丧文化”其实褒贬不一,推崇的一般是年轻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解压方式。而不少主流媒体提出担忧,担心大肆传播会对年轻人造成负面影响,更希望年轻人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


  分析当下年轻人的“丧文化”心理,美国《大西洋月刊》曾刊文指出:“对大部分中国青年而言,在高速增长、急速前进的中国,成功的公式未变:刻苦学习、努力赚钱、成为‘房奴’、尽早结婚,最后生养子女。然后看着这个循环重复。但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些目标难以实现,接受局外人的身份可能是最好的,也许是唯一的生活下去的办法。”


  前不久,英国某基金会发布的《Z一代:全球公民资质调查——世界青年人的所想所感》显示,中国青年对未来最乐观。29%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觉得中国是安居乐业之所,因为在这里“只要勤奋就能出人头地”。约93%的中国受访者还因为医药、可再生能源和计算机等技术的进步而对未来充满希望。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的青年则相对更悲观。


 5.jpg


  总的来看,洞察“丧文化”背后,其实是年轻人宣泄负面情绪的一种形式,传递出的是一种“我已经是个废物,但还有救”自嘲式的信息。它既不是犬儒主义,也不是塑造传统意义上没能力、没智商的“废物”,而是一种心态表达。不少年轻人表示:“丧式表达能让自己找到一个宣泄口,但虽‘丧’却充满正能量,对未来是充满无限向往的。”


  我们不难发现,网友在讲述“丧”式经历的同时,积极响应#人生不能只有这样#话题,字里行间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希望通过努力去实现幸福梦想。不为丧而丧,可谓抓准了年轻群体“丧而正能量”的心理。


  “丧”式营销思考


  当下,不少品牌利用营销界常用的逆势思维寻求市场空缺,试水“丧”式营销,从UGC咖啡的“丧”营销海报在Facebook爆火到“丧茶”快闪店的朋友圈刷屏,再从“Moonleaf 月葉”的“消极杯”到“试物所”打造的“丧”系列酸奶。


 1.jpg


  根据传播规律,一种思潮大范围流通起来便意味着这种思潮的衰败。不少人提出疑问,“丧文化”究竟能走多远?为了丧而丧的营销是否有可持续性?


  随着消费升级的到来,“反鸡汤”、拒绝“说教”的“千禧一代”,尤其是90后及95后逐渐成长为新生代主力军,面对新市场新思潮,对品牌商而言,通过“丧文化”营销取得年轻人群好感,的确是个好机会。


  但“丧”式营销还需把控尺度,防止“用力过猛”。“丧”式营销最大价值不是让人失落颓废,而是让人勇于面对生活中的负面因素,在“丧”中寻找价值和意义,如果企业在营销中只是“为了丧而丧”反而会失其本意,需找准“丧文化”与品牌之间的关联。如新从“丧文化”入手,提出#人生不能只有这样#话题,最终就实现了回归品牌主张“预见更好的自己”,此次营销也可理解为如新对“丧文化”的一种理性回应及对年轻群体的鼓励关切。


  2.jpg


  说到底,“丧”式营销能否给品牌带来效应,凭借的还是无可复制的品牌核心竞争力。我们了解到,作为一家在美丽和健康产业深耕多年的企业,为顺应时代发展,满足更年轻化的消费需求,自2016年以来如新提出品牌新主张“预见更好的自己”,从产品、事业机会和所倡导的文化理念角度,为事业经营伙伴及消费者注入信心和乐观情感,同时帮助他们在与如新的每一次互动中,激发信心和对明天的期待,成就更好的自己,也由此打造了独有的品牌生态。


  如新的此次营销实践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营销需要走心,需要在借势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有效帮助目标群体进行表达。撬动人心才是最明智的营销,也才能预见更好的未来。


  (编辑:王怡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