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范懿辉:也论“梅山文化”

2014-01-28 10:18:20来源:共识网    作者:范懿辉

   

  民俗学的知识宝库流光溢彩,其中堪称瑰宝的美好民俗现象和文化生态也是不胜枚举,加上我们国家有着悠久文明史和地大物博的空间量叠加而成的得天独厚的时空交叉优势,也就有了由顾颉刚等前辈辛苦开创而今依然方兴未艾的民俗学研究之广阔天地。笔者面对民俗文化的三千浩瀚东流水,谨不自量力摄取其中一部分关于“梅山文化”的部分进行简述,还请老师、同学多多指正赐教。

  读书贵有疑,有疑方有思,而乐趣与魅力也自在其间。渺渺蛮荒,轩辕黄帝九合诸侯大战神秘剽悍的蚩尤,苦战相持不下直到得到了神人的相助,才仗着指南车与轩辕剑为这一决定着日后数千年神州大地芸芸众生命运的龙争虎斗画上“句号”;自古贬谪激才性,这话用在湖南与中国悠久的贬官文化史的联系上尤为恰当,三闾大夫屈原放逐潇湘、大汉太傅贾谊抑郁长沙,随着时间向下迁移,唐有杜甫、柳宗元,宋有朱熹、明有王夫之,多少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墨客、巨子才人在这边的山川天地间展现出了不同的气度;近代以来,湘楚一带民风剽悍,涌现出众多敢作敢当、为天下先的不俗之士,武有黄兴蔡松坡,文有润之陈天华,一时之间独特的地域气质令天下为之瞩目翘首。翻展书卷,绵延千载,这些都可能引起过有心人的疑问与思考,并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读史阅世的乐趣与魅力。不过,也许在惊鸿一瞥之间,看官们忽视了一个纵横在年代与事件的经纬网中隐而不显的重要因素,这个“背后的故事”就叫做——梅山文化!
 
  趁着这次和大家讨论交流的机会,笔者拟打算介绍一下梅山文化的大体轮廓和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于是,陈述如下:
 
  一、梅山文化作为一种被外界尤其是文化研究领域注意到并日益向着又一门人为的“显学”发展,屈指算来也不过是近30年来的事情,这当然要算是海内外学者不断开拓进取、“礼失求诸野”的有效探索。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的学者观察到了在中国西南尤其是湖南、广西交界的大片地区存在着一种古老而“神秘古朴”的民间文化遗存,加上此时一个法国人类学派根据在国外发现的“巫术资料”手抄本按图索骥来到了同样一片地区考察,使得一个沉寂漫长岁月的失落文化浮出水面,并约定俗成地被称为“梅山文化”,有媒体这样介绍:“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大主流,梅山文化是荆楚文化的重要支流。”
 
  二、那么简单地来说梅山文化是什么,它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据目前的研究倾向来看,这是一门曾经被低估忽视却一直保持着独特性与勃勃生机的区域文化,有观点称梅山文化可以追溯到已经被扶正为中华人文三初祖之一的蚩尤而有着可以往前大大推延的研究时段,也有观点表示这一发源自古代越国文化的族群文化在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中将它的影响达到了可能的极限——推延到了南中国的所有少数民族,这些可能是比较极致、绝对的一家之言,可是请不要因此而等闲视之,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梅山文化在受到中原文化的排挤作用下不声不响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发展壮大,进而在南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共同民族记忆,单是“三千梅花谁栽得”的梅花遍布梅岭南北便是类似奥运吉祥物的宣传物。简单来说,“梅山文化是以远古渔猎文化做为构架的基石,以巫文化的形式演化出千奇百怪多姿多彩的民俗事项”,加个注脚的话,梅山文化是“湖南古梅山地区以原始狩猎神张五郎为基本内容的一种非常古老的原始文化。梅山文化大体包括梅山宗教与巫傩的关系(即梅山教)、梅山地区独特民俗、梅山武术型体育、梅山音乐以及其他奇特而有意思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何如此?因为长久以来梅山文化和其产生的传统中国自给自足的社会大背景一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民族自治自理社会”,在长期的演化中形成了自己的伦理与生活体系。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奇特民俗部分有人概括为这么几类:“渔猎古俗、农耕唱俗、船工歌俗、婚丧旧俗、喂饭怪俗、诅咒骂俗与其他习俗”。至于说到梅山文化的特色,具体地说来有如下特点:“1、源远流长;2、独特的形成条件;3、原没有文字,传情记事全凭传说和歌谣;4、因地而异,波及面较广;5、巫文化突出;6、保留有一定的原始习俗。”
 
  三、梅山文化的代表举例。对于梅山文化这种依托于苗瑶并与其他民族互动衍生的区域文化,其影响的流风所及可想而知是很广的,那么就按照至今为止已经举办过梅山文化研究讨论会的几个地点中挑出2003年的举办地隆回来作为一个较有代表性的典型来试作分析。隆回,这个“九龙飞回的地方”与龙的传说可能只是个美丽的误会,不过倒是扎扎实实地与天南一方的梅山文化有着难解的缘分,且不说民间家家户户至今流传着的我国唯一倒立着塑像的神灵张五郎和其他梅山教师公们的奇闻异事,也暂且将那些大到传统房屋院落小到可以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用品留待专门的“考据癖”专家,就是那在大山深处卓尔不群、近年来与漫山遍野的金银花相映成趣的古老“花瑶”民族就以其民族归属的难解之谜和神秘诱人的民俗体系有力地证明了梅山文化在此的遗存。这些年来,当地民众和政府、社会团体致力于文化的继承发展与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身体力行前往花瑶古寨进行田野调查,力有不逮的则可以欣赏代表着经历了现代嬗变的梅山文化的地域化作品《呜哇山歌》、《隆回恋歌》和最近在拍摄的高清民俗背景的人文电影《花瑶情》。
 
  四、梅山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比较性审视。作为我们国家一个有着比较长的传承历史的区域文化,梅山文化在我国这一多民族文化的百花园中相较于其他地域文化来说,有着文化传承发展“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性,也有着有待探究发掘的个性面貌。做一个初步不成熟的审视归纳如下:1、从时间维度来说,有研究将出土了我国现在发现的最早水稻实物的城头山文化划归为梅山文化的鼻祖或者至少是源流之一,这样的话原本“名不见经传”之梅山可以和大名鼎鼎的红山、河姆渡、半坡等望其项背了,只是文化承继的论证合理性值得商榷;2、从文化概念的内涵角度来看,梅山文化的显著渔猎文化特色和广泛的自成体系性,是可以和被视为典型的其他生活在原始森林的鄂伦春等少数民族文化相媲美、映照的,不过由于组成梅山文化的主体族群的面目模糊加上建国初期对于民族划分的特定标准的束缚,使得梅山文化这一庞大而博的文化体系反倒不如一些精干简约的单独民族文化受到关注;3、第三点是在重新学习梅山文化概况的过程中,笔者联想到了作为东南沿海典型海岸文化代表的“妈祖文化”,觉得两者之间的比较应该有一定的开拓空间(梅山文化的传说经江西传播到福建一带,在渊源上的影响可能互相之间有一定启示),在这里先着重谈下相似的地方,相似因素如下:A、梅山文化与妈祖文化同属于民众在与自然界的斗争妥协中自发形成的基层民间宗教(或者用一些学者的看法来说叫做“准宗教”),在发展初期所走的造神路径是相同的:心地善良的师祖人物(张五郎、妈祖林默娘)出于对所在地区民间疾苦的关系在经历了传奇的际遇得到神灵点化传法后自身成为了神人般的存在,并且要看到的是由于这两种文化与其扎根的特定的人群生活方式有着水乳交融的密切联系,因而明显地表现出半封闭的区域文化特色,而不像灶王爷、土地神等民间信仰文化的波及面那么广;B、像上一点说到的,梅山文化与主要是湘中地区的广大“梅山”民众、妈祖文化与福建、台湾等沿海地区的渔民以及双方的生活都有着水乳交融的密切联系,这两种民间信仰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当地民众对自然的朴素认识和对社会的传统认知,悄无声息地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西方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在世俗社会中的万能指导作用,具体而微地在我们的国度则要承认在不同的程度上并不是儒释道三教占据了底层人民的全部思想世界,更多的是像这两者般由下而上自发形成的民众信仰杂糅经过改良的传统三教而达到的特殊文化生态;C、梅山文化与妈祖文化都曾经在很长的历史时间段内不被主流文化层所肯定甚至故意视而不见,不过千百年发展至今,两种原本神秘的底层文化由上不了台面的自身自灭乃至就算客观上为主流、主体文化发展做出了促进贡献也被选择性过滤的凄凉境地进而提升到了学界的大笔、媒体的闪光灯和政府的大帽子等等竞相青睐的对象,一身分饰多角:学术课题的重头戏、文化产业的火车头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文化产业的新生生力军等,不一而足。除去这些喧嚣且可能华而不实的层面,不必待外人看法论定的是两种文化如今虽然经历了种种现代社会下的嬗变,但是依然倔强地保持着作为一个文化体系的内在生命力并已然融入了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成了联系一方水土人情的重要纽带,继续为珍惜传统、遵循历史的普通大众提供着心灵上的慰藉,尽管可能已经显得有些苍白乏力,不过这也正是警醒与鞭策全民出实际力量关心自己老祖宗以来的文化记忆而努力的警钟!
 
  央视有个叫做《百战经典》的军事节目,有个不错的口号“我们回首战争,是为了热爱和平。”同样的道理,或许您从行文中已经体会到,笔者提出对像梅山文化这样的区域文化的关注与思索,不仅仅是出于对某地某时的喜爱,更主要的是想要与更多的朋友更进一步,走出区域、心系整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有的文化,我们不认识,也许会自负地说是那些事物没有荣幸;而对于像梅山文化经典的文化记忆,就不能这样掩饰自己的无知,那是我们没有荣幸。
 
  (编辑:苏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