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2008年手机报研究综述

2009-05-13 15:06:10来源:北京文艺网专稿    作者:

   

作者: 李嘉树  

  2008年,是手机报在中国发展的第个五年头。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开中国手机报之先河。五年之中,手机报在中国发展迅速。现在,仅中国移动手机报的用户就逼近3000万。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表示,中国移动手机报的用户已经超过中国任何单一平面媒体的发行量。中国新闻媒体市场格局因手机报的介入而重新洗牌。

  本文在梳理2008年有关手机报的研究内容后,试图勾勒出2008年有关手机报的研究之主要议题,以及一些其它的问题。

  一、手机报与其它媒体的关系

  作为一种新媒体,手机报与其它媒体的关系,是一些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

  有的研究者认为,手机报在性质、内容、打造方和盈利模式上与传统媒体“大不一样”。 研究着认为,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报的优势在于:成本低、增长快、阅读率高和互动性强。手机报必将取代电子报,但是“手机报取代传统报纸只是形式的取代,深层次的变革是传统报纸媒体与手机媒体的高度融合。” 所以,有研究者认为,手机报应与传统媒体产业融合、优势互补。“手机新媒体只有与传统媒体融合,依靠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内容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而传统媒体要借助于手机新媒体的传播技术。”

  有的研究者比较了手机报与地铁报的关系。地铁报同样也是新兴的媒体,它只比手机报早一年诞生——2003年8月29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时代报》是中国第一份地铁报。有研究者在分析了两者的核心特点后,认为二者受众定位重合、报道内容和类型相似、受众阅读场所相近,所以存在着潜在的竞争。手机报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可以充分利用其信息传播迅速以及互动性强的特点来吸引受众,使受众不仅可以阅读手机报,而且还可以参与到手机报的一些报道中去”。同时,手机报还要克服“技术上的门槛”,改变“长期以来受众对于从纸质媒体上获取新闻的这种阅读习惯”。

  有的研究者认为,手机报改变了中国的媒介生态。手机报让媒体竞争加剧、消费倾向改变、广告市场出现变局。

  二、手机报的优势、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对之举

  这是研究者关注最多的部分。许多研究者论述了手机报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优势、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举措。

  关于手机报的优点,研究者大致做了如下梳理。有研究者认为,手机报时效性强,可以实现信息的及时传播和接收;手机报提高了互动性,真正实现了传播流程的反馈;手机报具有多媒体优势,能融合图文声像多种传播格式;此外,手机报的信息经过筛选,高度精炼、实用性强,且信息能精确达到目标受众,具有信息强迫接受性。综上所述,在手机报的时效性、互动性和多媒体性等方面,研究者基本达成共识。

  同时,更多的研究者站在批判的立场,冷静地分析了手机报的缺点。有研究者认为手机报信息孤立,背景缺失;形式庞杂,内容单薄;定位模糊,贴近性弱;偏爱八卦,引导失重。 有的研究者认为,内容是制约和影响手机报发展的核心因素:目前手机报内容模式同质化,手机报用户差异性、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内容商不了解用户信息需求。此外,手机用户的信任危机,人才、技术、资金和市场方面的困境,政策空白等都影响着手机报的发展。 有的研究者检讨了手机报面临的政策问题,盈利模式的问题,内容同质化的问题,以及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 有的研究者指出了手机报的“瓶颈”:“微妙身份”的广告的尴尬,“报纸快餐”的容量限制和“技术软肋”的信号不稳定。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者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解决方案。

  有的学者认为,手机报应当因地制宜、细分受众,凸显特色、呈现精华,拓展阅读、弥补深度。 有的研究者提出如下对策:媒体要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结合实际,选择盈利模式;在内容方面,要细分受众,注重信息的有效性;注重手机报与报纸、网络的互动共赢。

  除了这些较为宽泛的解决方案外,研究者们也给出了较为具体的解决方案。有的研究者提出时效性要提高、标题要醒目动人、文字要尽量精炼、图片要画龙点睛。 有的研究者认为手机报要精选精编个性化的信息、贴心传递最新信息、新闻图片要适合手机表现。 在改进内容方面,有的研究者认为手机报要提供“有用”信息、追求“即时”效果、打造“互动”社区。[NextPage]

  三、手机报的未来

  作为新兴媒体,手机报是否有生命力?是否只是昙花一现?这是很多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有的研究者认为,3G技术为手机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有的研究者认为,手机报有三大发展趋势:舆论宣传阵地、多媒体信息搜索定制和无线信息服务网站。

  有的研究者认为,3G技术并不能一蹴而就地解决手机报所有的问题。手机报面对3G时仍需要破解三道难题。首先,新技术、新应用带来手机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其次,彩信美丽不再,新习惯取代旧习惯。再次,门槛降低、优势变弱,竞争终将白热化。

  四、手机报与重大事件的传播

  2008年,中国经历了很多重大的事件。手机报在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也是一些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有的研究者认为,在512地震中,手机报为灾区人民及时报道救灾情况,在稳定灾区人民情绪,鼓励灾民自救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有的研究者认为,手机报报道“两会”,是百姓参与“两会”的新渠道。

  当然,研究者同时也看到了手机报报道重大事件时的局限。包括内容缺乏深度,依附性强,通信信号被破坏、导致信息滞后。

  五、结语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手机报发展势头迅猛,改变了媒体格局,也进入了众多研究者的视野。

  研究者不仅将之与传统的媒体作比较,也将它与其他新兴的媒体进行了比较。笔者认为,手机报虽然发展迅猛,但是它依然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媒体,它在冲击传统媒体的同时,也必须与传统媒体融合。二者取长补短,才能和谐共赢。手机报如果想胜出,也必须做出自己的特色,以应对其他新兴媒体的挑战。

  研究者注意到了手机报的优势,如时效性、互动性和多媒体性等。与之同时,研究者也审视了手机报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到宏观的政策层面,小到微观的图片处理。手机报只有破解这些难题,才能更好地发展。研究者从各自的角度也给出了解决之道,包括技术革新、内容改进等方面。笔者认为,研究者给出的一些建议是有建设性的。手机报只有扬长避短,才能赢得更多的受众。

  手机报的发展趋势如何,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研究者作出预测,认为技术的进步为手机报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技术的进步,并不能让手机报一劳永逸地坐享其成。笔者认为,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随着技术门槛的降低,手机报也可能会面临更为巨大的挑战。

  2008年是多事之秋,研究者也观察到了手机报在重大事件传播中发挥的作用。从“两会”到汶川地震再到奥运会,手机报在重大事件传播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也有着不少缺陷。

  总之,研究者在2008年对手机报的研究颇多,提出的一些问题也很有价值。但是,有些研究还很空泛,低水平、重复的研究也有不少,这些问题也足以引人深思。[NextPage]

    [参考文献]

  张治民:手机报的模式、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新乡日报2008年1月25日

  李巨川:带着体温的报纸 新闻战线2008年第5期

  李竹荣 花仕光:手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产业融合 新闻战线2008年第9期

  冯韶文:当手机报遇上地铁报——浅论手机报与地铁报的潜在竞争 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2期

  陈振云:手机报:对媒介生态的深刻改变 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陈渡华:喜忧参半的第五媒体——手机报发展的新课题 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7期

  肖灵君 文笑雨:手机报纸的传媒特性及发展方向分析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第24期

  董鸿英:拇指新闻台,延伸数字化报业——我国手机报发展概况综述 中国报业2008年第3期

  张文娟:国内手机报传播内容的缺陷及对策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侯欣洁:我国手机报发展的制约因素探析 青年记者2008年第23期

  王雪莲 王雷:我国手机报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新闻界2008年第1期

  陈渡华:喜忧参半的第五媒体——手机报发展的新课题 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7期

  张文娟:国内手机报传播内容的缺陷及对策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王雪莲 王雷:我国手机报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新闻界2008年第1期

  王崇刚:手机报编辑技巧初探采、写、编2008年第3期

  宗增芳:挖掘手机报的内容表现力 新闻实践2008年第5期

  周少艾:有用、即时、互动——手机报内容为王的实务途径 新闻实践2008年第8期

  韩冰:手机报发展现状及前景探析 青年记者2008年第8期

  侯欣洁:手机报发展趋势刍议 青年记者2008年第21期

  刘华 于燕枝:手机报面对3G尚需破解三难题 中国报业2008年第5期

  和冠欣:从“512”地震报道看作为新传播方式的手机报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第19期

  潘荧耀:手机报在重大事件中的传播作用 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年第7期

  张灿 丁静:移动媒介的现实应用——解读汶川地震时的“新华手机报” 《新闻爱好者》 2008年第22期

    作者: 李嘉树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编辑:林青)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