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无耻的剽窃 无端的傲慢——关于重庆出版集团和重庆出版社出版物的剽窃抄袭事件

2009-02-27 00:00:00来源:    作者:

   

作者:李醒民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有句名言深中肯綮:“历数万端罪过,最损莫过偷窃荣誉,那真比掘坟盗墓,还要倍加可恶至极。”2007年8月底或9月初,我就碰上一件“比掘坟盗墓还要倍加可恶至极”的事件,那就是重庆出版集团和重庆出版社(重庆市长江路205 号)出版物的剽窃抄袭事件。

    这一事件出现在该社出版的《影响每一代学人的知识名著》丛书或《文化伟人代表作图释书系》之一:《知识与谬误——探究心理学论纲》(翟飚、郭东编译,2006年11月第1版)。

    关于这一丑恶事件,从我在百忙之中抽时间给该出版社写的揭发信件中可以窥见一斑。原信是这样写的:

    重庆出版集团和重庆出版社负责人: 

    近日偶去书店,看到贵社出版的《知识与谬误——探究心理学论纲》(翟飚、郭东编译,2006年11月第1版)。随便浏览了一下,发现该书序言大量抄袭我的译著(E.马赫著:《认识与谬误》,李醒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x+472页;2003年7月第2次印刷)中的观点和文字。至于正文部分,我还没有来得及仔细对照。

    尽管你们是负责任的出版人,可能是对学术界的状况和背景不大了解,因而难以事先察觉这种违背学术规范、背离学术道德的行为。鉴于这一现状,希望你们见信后能够认真对待此事,自查一下有无其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至于我,将保留审查、公开批评、向主管部门反映情况以及进一步追究的权利。由于我目前无暇顾及此事,必要时将请我的研究生和“学术批评网”的志同道合者协助我办理。

    诚请你们把此事作为一件事对待和处理,并在方便时予以答复。 

    李醒民    2007-9-15

    为了使大家对这一事件有真切的了解,我首先在这里把重庆出版集团和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知识与谬误——探究心理学论纲》一书的封面(附件一)、封底(附件二)、版权页(附件三)、编译者翟飚和郭东剽窃抄袭的“编译者语”(附件四)展示在读者的面前。剽窃抄袭者翟飚、郭东的“编译者语”出自我为华夏出版社翻译的译著《认识与谬误——探究心理学论纲》(附件五)写的译者序言——“马赫:‘周末猎手’的智力‘漫游’”(附件六)。为了读者便于看出剽窃抄袭者的手法多么无耻、卑劣,我让研究生在认真检查之后,制作了一个二者对照版(附件七)。从中粲然可见,翟飚、郭东的“编译者语”可以说句句乃至字字都是剽窃抄袭的,而不是起初我估计的“大量抄袭”。不仅如此,该剽窃抄袭出版物在封四对该书内容的介绍(附件八),也是从我的译者序言中剽窃抄袭来的。在这里,也同样列出对照版(附件九),以收“奇文共欣赏”之效。顺便说一句:在封四的几段介绍语中,剽窃者在剽窃时慌慌张张,抄袭者在抄袭时马马虎虎,竟将我明明白白写的 “美国科学史家E. N. 希伯特”误抄为“德国科学史家E. N. 希伯特”,把出生在奥地利的美国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误植为“希腊哲学家费耶阿来德”。

    在第一封信发出将近两个月之后,重庆出版集团和重庆出版社没有回复,我又把该信另寄一次,出版社才打发剽窃抄袭的《知识与谬误》一书的责任编辑应付我。这位小编辑手中没有一点权力,根本拿不住事,连寄一本剽窃抄袭样书的决定权都没有。对于这种无耻的剽窃抄袭,出版社本来犯有过失,但是却摆出一幅无关痛痒的架势。我提出几点正当要求,出版社长时间待理不理,无端地傲慢。又过了将近三个月,眼看年关(2008年2月7 日为大年初一)即至,对方还没有丝毫回音。无奈,我只好另修书一封:

    重庆出版集团和重庆出版社负责人:

    近安?自9月中旬去信贵社揭发《知识与谬误》剽窃和抄袭一事,至今你们并没有给出正式答复。一两个月前,陈红兵编辑来电,我要求贵社提供编译者的背景、剽窃和抄袭情况审查结果、剽窃和抄袭者的检讨等正式材料。陈先生还答应寄那本(不像话的)书。时至今日,我什么也没有收到。给贵社打电话(陈先生留下的)多次,只响音乐,并无人接听。给贵社两个地址发出电子邮件,也无人搭理。不知何故?

[NextPage]    这事也不能老拖下去。我希望你们春节上班后能给我一个明确的正式答复。如果你们认为这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理会,那么为捍卫学术尊严,为净化学术空气,为整饬学术道德,我将一如既往(我们杂志多次开辟专栏,讨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单方面采取措施,通过媒体和网络等途径,对剽窃和抄袭这类丑恶行为和恶劣行径公开进行揭露和批判,使其在鼠年真正成为过街之鼠。 

    希望贵社今后能严格把关,不要为一己私利而纵容此类行径。并祝贵社新一年兴旺发达。 

    李醒民敬启  2008-1-28

    这封信发出将近一个月,依然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重庆出版集团和重庆出版社依旧采取无理的傲慢态度。百般无奈之下,我只好发出“哀的美敦书”,最后通牒该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和重庆出版社负责人: 

    近安?很遗憾,过了初六,又过了十五,还未接到你们出版的《知识与谬误》剽窃抄袭事件的正式答复。 

    自从去年9月给你们去信,已经将近半年了。三次去信、一次电话交谈,好像一点也没有触动你们。你们的傲慢态度和无理行为不能不使我怀疑,你们与剽窃抄袭者是何关系,你们对国家颁布的著作权法有无认识。鉴于你们已经严重地侵犯了我的著作权,又采取待理不理的错误做法,因此我郑重地要求你们: 

    (一)尽快向被侵害者书面说明剽窃者和抄袭的背景、剽窃抄袭情况的检查结果。 

     (二)敦促剽窃者向被侵害者写出深刻的书面检讨。 

    (三)剽窃者和出版社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向被侵害者公开道歉、承认错误。 

    (四)招回还没有售出的剽窃本《知识与谬误》,连同库存的一并销毁。 

     (五)把剽窃者和出版社的非法所得的部分向被侵害者赔偿,部分上缴国库或捐给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主办的“学术批评网”(用以净化学术空气,打击剽窃抄袭之类的无耻行为)。 

    被侵害者准备把有关材料先寄交国家新闻出版局和国家版权局,并保留进一步追查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希望你们能正视问题,不要再继续执行鸵鸟政策了。

    此致。 

    李醒民   2008-2-24

    为了敦促重庆出版集团和重庆出版社正视自己的错误,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解决办法,我同时致信国家和地方有关管理部门,请求他们履行职责,介入管理和干预: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负责同志:

    您们好?我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主编。给你们写信,是想反映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的一个涉嫌剽窃抄袭事件。 

    该社于前年出版了马赫:《知识与谬误——探究心理学论纲》,翟飈、郭东编译,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附件1),这不是全译本,而是一个所谓的“编译”本。该书的“编译者语”和封四的说明文字(附件2)直接剽窃抄袭自我为马赫:《认识与谬误——探究心理学论纲》,李醒民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所写的译者序——“马赫:‘周末猎手’的‘智力漫游’”(附件3)。关于剽窃抄袭的具体查证可见对照表(附件4)。此外,该书的译文无疑“参考”了我的翻译的文本,至于剽窃抄袭的程度,我一年多来忙于写书,还来不及详细检查,不过存在问题是肯定的。

[NextPage]    去年9月,我发现此事后,直接与该社联系。两个多月后,该社不予搭理,于是我把原信又寄一次。由于一直未收到该社就此事件做出的检查和说明,我不得不在1月再次致函(这些信件见附件5),要求该社春节后予以答复,但是至今依然如石沉大海。这表明,该社对自己违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毫无认识,且态度极为傲慢和满不在乎。为此,特向主管部门反映,希望能得到你们的同情和支持,对该起剽窃抄袭事件彻底加以追究,以维护我国出版界的健康秩序和著作权法的无上权威。 

    希望得到贵局的帮助。谢谢关照! 

    李醒民  2008-2-24

    我只是更改了收信单位,将同样的信件也寄给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和重庆市版权局。重庆地方当局对此事还比较重视,该局的林先生打来电话,先后与我联系了两次,答应协助解决问题。但是,不知为什么,问题还是拖了下来,一直未获解决。我在2008年年终打了几次电话给林先生,也找不到人。令人不解的是,给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的信件已逾三个月,亦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无奈之下,我只好又修书一封: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负责同志: 

    记得二月份曾经给贵暑/局写过一信,涉及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的《知识与谬误——探究心理学论纲》一书涉嫌剽窃抄袭我的论著之事。现在,时间已经过去数月,不知贵暑/局如何处理我的来信? 

    作为人民的政府机构,是为人民办事的。我希望能够得到你们的处理意见。 

    此致! 

    李醒民   2008-5-31

    谁知我的去信至今没有下文。面对堂堂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的如此作风,简直叫人啼笑皆非。我满腹狐疑:像这样连自己分内事情都不搭理的国家公务员,岂非冗员?像这样只吃纳税人提供的俸禄,而不给纳税人办事和服务的机构,有何用处?更加使人不解和愤慨的是,时至今日,重庆出版集团和重庆出版社依然对自己的错误和过失没有一点认识,照旧对被侵害人不予理睬。而且,还改头换面——改换封面,打出“轻松读大师”的旗号——继续出版剽窃抄袭的《知识与谬误》的新版本,其封面(附件十)和版权页(附件十一)附后。(我还偶尔发现,在该出版社出版的同一书系中,关于爱因斯坦和牛顿的书,有些话语与许良英研究员和王克迪教授的译文似曾相识。)面对这样的无耻剽窃、无端傲慢、无行行径,是可忍,孰不可忍?

    通过几次打交道,我发现重庆出版集团和重庆出版社并非我原先想象的“是负责任的出版人,可能是对学术界的状况和背景不大了解,因而难以事先察觉这种违背学术规范、背离学术道德的行为”。因为该出版社在事情败露后,自始至终摆出一幅“我是流氓我怕谁”、你能把我怎么样的架势。不仅无端地傲慢,而且还欺骗我,说剽窃者跑得不知去向,找不到人了,没有办法追查。最近,我的学生在网络搜索了一下,发现剽窃抄袭者之一翟飚与该出版社至少还有两次合伙出版关系,先后出版过《佛家养生语录——从戒定慧中获得生命永恒的大智慧》(易喜燕、翟飚译注,2008年6月第1版)、《山海经》(倪泰一、钱发平、翟飚著,2006年4月第1版)。看来,他们之间是老熟人或关系户了,岂有无法查找之理?

    这里顺便说说,对于经典名著,搞这样的图释语录之类的东西,不仅损害了原著的完整性,而且严重地肢解和扭曲了思想大师的思想——大师的深刻思想岂是可以图解的?对于此类做法,正直的学者或认为不该做,或根本就不屑于做;正经的出版社(比如商务印书馆)也是不会见利忘义或利令智昏,循此下策的。因此,重庆出版集团和重庆出版社纯粹出于大捞一笔的目的,只能网罗一些末流文化人,甚至纠集像翟飚、郭东这样的人,干一些利欲熏心、惟利是图的勾当。当然,好处大大的有:利益双方都赚得钵满盆盈,皆大欢喜。至于侵权不侵权,合法不合法,管它呢。

    此外,就是这个剽窃抄袭者之一的翟飚,干的多是编译图释的行当,他还在其他出版社出版过几本书——达尔文著:《物种起源:进化与遗传的全面考察与经典阐述》(文化伟人代表图释书系),翟飚编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弗洛伊德著:《全面解析人类心灵神秘的性图景》(文化伟人代表图释书系),翟飚编,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弗洛伊德著:《梦的解析》,:陈焕文、翟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2008年7月第1版。要知道,达尔文和弗洛伊德的著作在此前已有比较权威的译本,不知道在翟飚编译的那些出版物中,他的手脚能否干净?

[NextPage]

    自从2007年8月底或9月初我发现这一剽窃抄袭的丑恶行之后,我一直想写一篇揭露文章,将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但是,由于学术研究和专著写作正在有序进行,我一直无法分身。春节期间,趁着工作告一段落,我才抽出时间完成这篇文章。但是,实在腾不出时间对剽窃抄袭者的译文进行对照检查,但是其“译文”无疑“参考”我早先出版的译著《认识与谬误》,起码许多专有名词肯定是“顺手拈来”的。当然,剽窃抄袭者是不会在书中说明和感谢的,那样岂不是自露马脚、自暴丑行?

    作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教授,我要给学生上好课,指导好博士研究生;作为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的主编,我得给读者编好杂志;作为一位学人,我应奉献出好学术成果——我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与这些剽窃抄袭者和无理侵权者纠缠与周旋。我只是想在这里把有关材料公之于众,以唤起社会正义和当事人的良知,尤其希望学术界、出版界和广大读者挺身而出,与这种无耻的剽窃行为进行无情的斗争,对这种无端的傲慢态度进行公开的谴责,让它们在中国的大地上失去市场,决不能放任他们大捞黑心钱。

    如果法律界的热心人士愿意主持公道,帮助诉诸法律,我将乐观其成,并愿将全部赔偿(以及被追缴的编译者和出版社的非法所得)交付自愿者或法律援助基金(剽窃抄袭本《知识与谬误》定价55元,至少印刷13000册,或26000册乃至更多)。

    附件六:

    李醒民为华夏出版社出版的译本《认识与谬误——探究心理学论纲》写的译者序言“马赫:‘周末猎手’的智力‘漫游’”

    马赫:“周末猎手”的智力“漫游”——《认识与谬误》译者序

    李醒民

    提起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1838~1916) 的名字,不论学科学的还是学哲学的,对这位奥地利的智者恐怕都不会感到陌生。作为物理学家,他关于冲击波的实验研究使他闻名于世,“马赫数”等术语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尤其是,他对经典力学的敏锐洞察和中肯批判,是物理学革命行将到来的先声 ,也使他成为相对论的先驱。在生理学和心理学领域,他的研究是围绕感觉的分析进行的。其具体贡献有:关于运动引起的音调和颜色的变化,即多普勒效应;内耳迷路的功能和运动感觉;视网膜各点的相互依赖及其对亮度知觉的影响;关于空间和时间的心理学研究;探究心理学分析;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和发生认识论的先见之明。 

    马赫多次申明他是科学家而不是哲学家,甚或不想被人称为哲学家。但是,由于他不希望盲目地把自己交托给单独一个哲学家指导,由于他强烈地需要揣测他籍以获得和扩展知识的过程,他还是对邻近他的专业领域的哲学极其感兴趣。不过,诚如他所说,他只是作为“周末猎手”(Sonntagsjager,weekend sportsman)在这些领域中的一些、特别是在哲学中“漫游”(roam) 。这些漫游的结果形成了他的众多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著作,诸如《能量守恒定律的历史和根源》(1872年)、《力学史评》(1883年)、《感觉的分析》(1886年)、《通俗科学讲演》(1896年)、《热学原理》(1896年)、《认识与谬误》(1905年)、《物理光学原理》(写于1913年,出版于1921年)。这些论著议题广泛、洞察深邃、思想敏锐、影响久远,在科学史和哲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和辉煌的一页。 

    与一般科学史研究论著相比,马赫的科学史研究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第一,它不是挡案史和编年史,而是思想发展史。第二,它不是为历史而历史,而是为了摆脱偏见,启迪思想,发现问题,寻找新的途径;一句话,为了理解眼下的科学,为了激励科学家攻克目前的难题。第三,它不是辉格史(Whig history),而是科学思想进化史。第四,它是文献证明的历史和直觉的历史的完美结合。

    诚如石里克所说:“那些不要求成为哲学家的哲学家并不是最不成器的哲学家。……历史早已作出评价:马赫事实上既是科学家,也是哲学家,而且他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历史已经颇为明显地作出定论了。” 然而,马赫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或专业)哲学家,而是作为科学家的哲学家或哲人科学家。他的哲学也不是思辨哲学家的有体系的、有专门名词(或生造术语)的、与科学无缘的哲学,而是科学家的科学哲学(请注意:它不等同于哲学家的科学哲学),即是与科学的基本问题水乳交融、血肉相关的科学哲学,是科学家喜闻乐见的、能够从中受到启迪的科学哲学。历史已经一而再地表明,正是这些很少进入哲学史教科书的哲人科学家的思维成果,大大推进了人类思想的进程,成为思想史上的一个个路标。

[NextPage]    马赫是从科学经过科学史走向科学哲学的,他的哲学思想也是从科学中生发和提炼出来的,这本身就决定了它的独创性和新颖性。但是,马赫在形成自己的哲学时也吸收了众多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贝克莱、休谟、康德、利希滕贝格、赫尔巴特、费希纳、达尔文等等)以及诸多哲学流派的观点,加之经验事实给他规定的外部条件不容许他过分拘泥于一种认识论体系,而面对的问题又迫使他必须从各种视角关照,因此他在构筑自己的哲学时不得不采取一种卓有成效的“机会主义”观点,在各种两极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鉴于这种现实状况,那些仅仅从自己体系出发的“哲学揣度人”,那些抓住只言片语就恣意发挥引申的“哲学幻想家”,那些东拉一句、西扯一段就胡乱拼凑的“哲学裁缝匠”,那些出于革命仇恨和战斗激情的“哲学革命者”,便依据自己的“职业”特点、环境气候和喜怒哀乐,动辄给马赫贴上各色哲学“标签”,或扣上各种政治“帽子”。这种简单化、庸俗化、政治化的作法,根本不是哲学研究! 

    虽说马赫哲学——马赫说:“尤其是,不存在马赫哲学,而至多只存在科学方法论和认知心理学,这二者像所有科学理论一样是暂定的、不完善的尝试。” ——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和自造的术语,但只要认真研读一下他的原著并加以冷静的思考,其结构和脉络还是清晰可辨的。马赫哲学的目标很明确,这就是把认识论从思辨的、空泛的哲学议论提高到科学的层次加以研究。为此,他把他的哲学奠定在要素一元论(广义的)或感觉一元论(狭义的)的根基上,其主题自然落入感觉经验论的范畴。与目标相联系,马赫哲学的特色充分表现在他的进化认识论和思维经济原理上。这一切进而作用于马赫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和统一科学的总意向,这种总意向也反作用于马赫哲学的根基和主题。不用说,作为哲人科学家,马赫哲学的本体是科学方法论和探究心理学,但是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驱使他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漫游,从而形成了马赫哲学的侧枝——社会哲学和与自然主义联姻的人道主义。马赫哲学不是静态的知识之学和僵化的教条,而是动态的智慧之学和鲜活的沉思哲学,从而显示出现实的和特有的精神气质。马赫哲学仿佛是一株“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的哲学之树——一株拔地而起、枝叶繁茂的智慧和文化之树!有人武断马赫哲学是“大杂烩”,“只是一些矛盾的没有联系的认识论命题的堆砌”,只能说明他对马赫哲学并无认真的研究和确切的把握。 

    马赫的主导哲学思想是要素一元论和感觉经验论。“要素”一词是要素一元论的核心概念。马赫虽然暂定地赋予要素以基元地位,但并不认为它是最终的和万能的。他的目的是为了以此消除心物二元论——自我与世界、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属性与实体——的人为的绝对对立,把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统一起来。马赫给予感觉在认识论中以很高的地位,把感觉置于科学认识的起点(唯一源泉)和终点(最后检验),而且把科学认识的对象也限于感觉世界——马赫所谓的感觉仿佛是“经验原子”。因此,马赫的经验论可以称之为感觉论的经验论或感觉经验论,它带有实证论、现象论、操作论、工具论、描述论、呈现论(presentationism或presentationalism)和实用主义的色彩。但是,务必认清的是,马赫的经验论虽然激进和彻底,但并不是狭隘的或极端的经验论。其理由在于:马赫的主导哲学包含反经验论即理性论的成分;溶进了非经验论的约定论的因素;对经验论的方法论即归纳主义持强烈的保留意见;多次为科学的抽象本性辨护,强调普遍概念和数学概括在科学中的巨大作用;高度重视、推崇、赞美思想和观念;在论述有关具体问题和关系时,注意在对立的两极保持必要的张力,而没有固于经验论的一极;马赫本人也反对把他的哲学划入极端的或狭隘的经验论。马赫在当时采取激进的或彻底的经验论并不是无缘无故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合理的:这既是他抵御新康德主义的先验论和黑格尔的思辨的自然哲学的需要,也是他反对力学神话(力学先验论和力学自然观)的要求。此外,马赫哲学也不是所谓的“主观唯心论”、“唯我论”和“折衷主义”。  

    思维经济原理是马赫哲学的重要原则,其涵盖之广泛,内容之丰富,意蕴之深远、真谛之微妙,也许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的,难怪费耶阿本德认为它是“知识进步史上的一个理论的富有成果的开端” 。根据布莱克默的研究和分类,马赫的该原理大体包含以下诸多涵义:思维的经济,精力的经济,功和时间的经济,方法论的经济,作为数学简单性的经济,作为缩略的经济,作为抽象的经济,作为不完备的经济的逻辑,本体论的经济,自然界中没有经济,语言的经济。 思维经济原理的精神实质在于:它是科学的目的,方法论的原则,评价科学理论的理智标准,反形而上学的武器,关于知识(认识)的生物经济学。把思维经济原理视为主观的、先验的、浅薄的,以为它要求人们停止思维和随心所欲地设想,都是无知的误解或有意的曲解。  

    在科学方法论和探究心理学方面,马赫提出了实在原理、连续性原理、充足分化原理、恒久性原理、概念嬗变原理等方法论原则,讨论了类比(类似)、假设、思想实验、直觉、幻想、审美等科学发现方法,还就探索动机、感觉、记忆、联想、观念、概念、抽象、意识、意志和意图、思想、语言、问题、洞察、判断预设等科学探索的心理元素或智力元素探幽入微,留下了一个个的智慧小岛。

    马赫是进化认识论和自然主义的名副其实的和当之无愧的先驱。在马赫看来,世界或自然(界)是一个自然的、统一的整体;思想适应事实和思想彼此适应是生物反应现象;科学是一种生物的、有机的现象;人生来不是一块“白板”,而具有天生的倾向和“观念”,它们是生物进化的产物;所有知识和理论都是可错的、暂定的、不完备的、其形成具有偶然性。马赫的科学哲学和科学观具有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马赫的颇具特色的和独创的进化认识论即是自然主义思想在认识论和科学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实际上也是进化的自然主义。自然主义也可以说是马赫对待世界(包括人、人所形成的社会和人为的最系统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一种平实的态度和探究的进路。 [NextPage]    马赫不是眼光狭小的专家和关在书斋里的学者,而是一位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科学家和具有科学理性精神的思想家,是一位身体力行、勇于进行社会探索和实践的伟大战士。他坚信科学技术对文明的促进作用,他对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充满信心,他关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他热爱真理主持正义,他拥护和平反对战争。一言以蔽之,他对真善美满腔热忱,对假恶丑疾首蹙额。马赫的人道主义的最高宗旨在于,他把全人类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倡导社会公正、平等,呼吁社会成员互助、博爱,并在坚持个人自由的原则下反对利己主义。马赫甚至把人道主义精神扩展到整个有机界和无机界,发出了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先声。马赫终生坚持不懈地反对强权和暴力,拥护公理与和平,是一位虔诚的和平主义者。他始终对军国主义、民族主义、反犹主义、阶级偏见持否定和反对态度,没有像德奥大多数知识分子那样染上时代病——民族狂热病。马赫的科学主义 的核心思想在于,相信科学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相信科学具有神奇的威力,能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给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带来幸福,而自身却不要求回报。但是,他并没有陶醉于科学的胜利进军和慷慨赐福中,他在当时就清醒地认识到硬币的另一面:科学运用不周或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等。不过他相信“人类将获得时代的智慧”,以日趋完善的“社会文化技术”(techniques of social cultures) 和更加发达的科学来减少和防止有关弊端。马赫的无神论和教育思想中也有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训诲。 

    马赫哲学(或广而言之马赫思想)不仅仅是有着丰富内容和敏锐洞见的思想集合,它也浸透了马赫本人所具有的鲜明的精神气质。这就是:启蒙和自由,怀疑和批判,历史和实践,兼融和宽容,谦逊和进取。借用石里克的“青春哲学”的语言来讲,马赫的一生是“青春化”的一生,他对知识和事业的热情像“青春的热情”一样,是“燃烧着同样的火焰与光辉的”。
  
    马赫是批判学派 的首领(这个思想学派的成员还有彭加勒、迪昂、奥斯特瓦尔德、皮尔逊)。批判学派的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对十九和二十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对本世纪初维也纳小组的形成和二十年代兴盛的逻辑经验论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马赫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马赫是爱因斯坦的思想启蒙者和先师,是维也纳学派的始祖和逻辑经验论的教父。时至今日,马赫哲学也未完全遁入古老幽深的典籍王国,成为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品。他的明睿的眼力,深邃的洞见,恢宏的气度和迷人的魅力,仍会在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熠熠生辉。 

    《认识与谬误——探究心理学论纲》(亦可译《知识和错误》)的缘起是这样的:在1895/1896年冬天,马赫开设了一门“探究的心理学和逻辑”的课程,力图把探究的心理学尽可能地还原为对科学而言朴素的概念。后来,马赫自由地处理了所选的那些材料,使认识论的心理学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形成全书的主干。可以说,该书是作为一位摆脱了任何体系的朴素观察者的马赫四十年教学和实验研究的智力结晶。书名是从该书第七章借用的,他在这一章讨论了,从同一心理来源衍生出的知识和错误,如何仅仅在对特定环境经验过的结果的基础上才能区分开来;错误像知识一样,也是推进认知的矫正物。 

    《认识与谬误》1905年初版于莱比锡,在不到一年内即售罄。次年,接着出了第二版,它与第一版没有实质性的不同,马赫没有机会作根本的修订。在马赫1916年去世后,该书还出版了三个版本(1917年,1920年,1926年),它们与第二版几乎没有差别。据马赫的儿子路德维希讲,第三版只收录了他父亲在书页边的校正。《认识与谬误》至少部分地被译为法文(1908年)、俄文(1909年)和土耳其文(1925年),但直到70年后才被译为英文(1976年)。英译本是由德文第五版(1926年)翻译的,中译本即由此英译本移译。 

    《认识与谬误》是马赫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最清楚、最集中、最综合、最成熟的阐述,是马赫科学哲学的创新卷。马赫希望,“这将激励年轻的同行、尤其是物理学家作进一步的反思,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某些毗邻的领域,他们倾向于忽略这些领域,而这些领域却向任何探究者提供了许多关于他自己思考的阐明。” 当他把新出版的书寄给威廉詹姆斯时,詹姆斯回信说:“您的《认识与谬误》使我充满欢乐——当我能够接触到它时,我将贪婪地读完它。” 美国科学史家E.N.希伯特在评论该书时说:“这些文章中所接触的观点时时给读者留下下述印象:马赫的学识渊博,他的深刻的、有价值的、第一手的实验敏感性,当然还有他倾注在文字材料中的杰出的、诙谐的、批判的气质,……科学的洞察,丰富而中肯的警句,对习俗和权威的漠视。”  

    我想,阅读《认识与谬误》的读者肯定会有同感。该书的确不时闪烁着思想的珍珠。例如,马赫多次强调,科学理论是暂定的、不完善的尝试,其结果依然是成问题的,需要用研究和经验来修正或矫正;任何观察都已受到理论的影响;一些人的错误也往往在它们的结果方面比另一些人的发现更富有成效等等。 尤其是,马赫的下述论断更具有沦肌浃髓的震撼力:科学家的观念是否符合某个给定的哲学体系,则是完全次要的事情,只要他能够利用它们作为研究的起点就行;不要寻求救世的根本教义,更不必说唯一的教义了; ……至于各章的具体内容,我就不多此一举评说了,相信读者会见仁见智,自有一番品味在心头。 

    本译著从1998年6月底始译,到年底大体译完,中间除穿插一些临时性的作业外,费时整整四个月。时值世纪末,社会上的潮流和时尚日日变幻,外快和浮名时时诱致。在学术界和思想界,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之类的事也屡见不鲜。真正的学人势单力薄,回天乏力,也只能操守自持,独善其身。因为他们深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心灵的荒芜和精神的苍白;因为他们明白,虚誉是短命的,政治暂时的,而思想是长久的,逻辑是永恒的。如此而已,岂有它哉! [NextPage]    (原载恩斯特马赫:《认识与谬误——探究心理学论纲》,李醒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本文为该书中译者序。本网发布时,注释略)

    附件七:

    剽窃抄袭者翟飚、郭东的“编译者语”与李醒民为华夏出版社出版的译本《认识与谬误——探究心理学论纲》写的译者序言——“马赫:‘周末猎手’的智力‘漫游’”之对照。

    重庆出版集团和重庆出版社剽窃本《知识与谬误》“编译者语”

    (1)马赫生前曾多次申明他是科学家而不是哲学家,甚至不想被人称为哲学家。

    (2)其恢宏的气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令人敬仰。

    (3)但历史早已做出公正评价:马赫事实上既是科学家也是哲学家,他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历史已经颇为鲜明地做出了定论。

    (4)马赫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而是作为科学家的哲学家或哲人科学家。

    (5)他的哲学并不像思辨哲学家的有体系的、有专门名词的、与科学无缘的哲学,它是科学家的科学哲学。

    (6)马赫是从科学经过科学史走向科学哲学的,他的哲学思想也是从科学中生发和提炼出来的,这本身就决定了这门独立哲学的独创性和新颖性。

    (7)他在形成自己的哲学体系时吸纳了众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如康德、贝克莱、达尔文、费希纳等)以及诸多哲学流派的观点;不拘泥于一种认识论体系,从各种不同视角进行观照,他在建构科学哲学体系时采取了“机会主义”的观点,在各种两极之间保持着必要的张力。

    (8)马赫哲学不是静态的知识之学和僵化的教条,而是动态的智慧之学和鲜活的沉思哲学,从而显示出现实的和特有的精神气质。

    (9)马赫哲学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把认识论从思辨的、空泛的哲学议论提高到科学的层次上加以研究。

    (10)他的主导哲学思想是要素一元论和感觉经验论。

    (11)其感觉经验论带有实证论、现象论、操作论、工具论、描述论、呈现论和实用主义色彩。

    (12)思维经济原理是马赫哲学的重要原则,其涵盖之广泛,意蕴之深远,内容之丰富,真谛之精微,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13)难怪乎,费耶阿来德认为它是“知识进步史上的一个理论的富有成果的开端”。

    (14)在科学方法论和探究心理学方面,马赫提出了实在原理、连续性原理、充足分      化原理、恒久性原理、概念擅变原理等方法论原则,讨论了类比、假设、思想实验、直觉、幻想、审美等科学发现方法,还对探索动机、感觉、记忆、联想、观念、概念、抽象、意识思想、语言、判断预设、问题、洞察等科学探索的心理元素或智力元素探幽入微。

    (15)本书是马赫这位摆脱了一切体系的朴素观察者,近四十年教学和实验研究的智力结晶。

    (16)它是马赫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最清晰、最集中、最综合、最成熟的经典阐释,也是马赫科学哲学的创新卷。

     (17)书中论断具有沦肌侠髓的震撼力,不时闪烁着哲学思想的珍珠,字里行间渗透出一代思想大师杰出的、诙谐的、批判的精神气质……这正是我们编译此书的初衷。 

[NextPage]    (18)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错漏在所难免,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以上见马赫:《知识与谬误——探究心理学论纲》,翟飈、郭东编译,重庆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认识与谬误》译者李醒民撰写的译者序言“马赫:周末猎手的智力漫游”

    (1)马赫多次申明他是科学家而不是哲学家,甚或不想被人称为哲学家。(第2页,4-5行)

    (2)他的明睿的眼力,深邃的洞见,恢宏的气度和迷人的魅力,仍会在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熠熠生辉。(第8页,18-19行)

    (3)历史早已作出评价:马赫事实上既是科学家,也是哲学家,而且他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历史已经颇为明显地作出定论了。(第3页,1-3行)

    (4)马赫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或专业)哲学家,而是作为科学家的哲学家或哲人科学家。(第3页,3-4行)

    (5)他的哲学也不是思辨哲学家的有体系的、有专门名词(或生造术语)的、与科学无缘的哲学,而是科学家的科学哲学。(第3页,4-6行)

    (6)马赫是从科学经过科学史走向科学哲学的,他的哲学思想也是从科学中生发和提炼出来的,这本身就决定了它的独创性和新颖性。(第3页,11-12行)

    (7)马赫在形成自己的哲学时也吸收了众多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贝克莱、休漠、康德、利希膝贝格、赫尔巴特、费希纳、达尔文等等)以及诸多哲学流派的观点,加之经验事实给他规定的外部条件不容许他过分拘泥于一种认识论体系,而面对的问题又迫使他必须从各种视角关照,因此他在构筑自己的哲学时不得不采取一种卓有成效的“机会主义”观点,在各种两极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第3页,13-18行)

    (8)马赫哲学不是静态的知识之学和僵化的教条,而是动态的智慧之学和鲜活的沉思哲学,从而显示出现实的和特有的精神气质。(第4页,16-18行)

    (9)马赫哲学的目标很明确,这就是把认识论从思辨的、空泛的哲学议论提高到科学的层次加以研究。(第4页,7-8行)

    (10)他把他的哲学奠定在要素一元论(广义的)或感觉一元论(狭义的)的根基上,其主题自然落入感觉经验论的范畴。(第4页,8-10行)

    (11)马赫的经验论可以称之为感觉论的经验论或感觉经验论,它带有实证论、现象论、操作论、工具论、描述论、呈现论(presentationism或presentationalism)和实用主义的色彩。(第5页,6-8行)

    (12)思维经济原理是马赫哲学的重要原则,其涵盖之广泛,内容之丰富,意蕴之深远、真谛之微妙,也许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第5页,21行-第6页,1行)

    (13)难怪费耶阿本德认为它是“知识进步史上的一个理论的富有成果的开端”。(第6页,1-2行)

    (14)在科学方法论和探究心理学方面,马赫提出了实在原理、连续性原理、充足分化原理、恒久性原理、概念擅变原理等方法论原则,讨论了类比(类似)、假设、思想实验、直觉、幻想、审美等科学发现方法,还就探索动机、感觉、记忆、联想、观念、概念、抽象、意识、意志和意图、思想、语言、问题、洞察、判断预设等科学探索的心理元素或智力元素探幽入微,留下了一个个的智慧小岛。(第5页,11-16行)

    (15)可以说,该书是作为一位摆脱了任何体系的朴素观察者的马赫四十年教学和实验研究的智力结晶。(第9页,3-5行)

    (16)《认识与谬误》是马赫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最清楚、最集中、最综合、最成熟的阐述,是马赫科学哲学的创新卷。(第9页,17-18行)

[NextPage]     (17)尤其是,马赫的下述论断更具有沦肌侠髓的震撼力,(第9页,10-11行)

    该书的确不时闪烁着思想的珍珠。(第9页,4-5行) 

    当然还有他倾注在文字材料中的杰出的、诙谐的、批判的气质,……(第10页,3-4行)

    (以上见马赫:《认识与谬误——探究心理学论纲》,李醒民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附件九:

    重庆出版集团和重庆出版社《知识与谬误》封四剽窃抄袭对照

    重庆出版集团和重庆出版社剽窃抄袭本《知识与谬误》封四有关介绍文字(有彩色背景者为剽窃抄袭)

    马赫(1838-191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哲学家,在物理方面,他关于冲击波的试验研究使他闻名于世,“马赫数”等术语正是以其名字命名的。
      
    尤其是他对经典力学的敏锐洞察和中肯批判,是20世纪物理学革命行将来到的先声,这也也使他成立相对论的先驱。在生理学和心理学领域,他的研究是围绕感觉的分析进行的。
      
    他一生的贡献:关于运动引起的音调和颜色的变化,即多普勒效益;肉耳迷路的运动和功能感觉;视网膜各点的相互依赖以其对亮度知觉的影响;关于空间和时间的心理学研究;探究心理学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和发生认识论。
     
    他先后出版了《感觉的分析》《能量守恒定律的历史和根源》等科学和哲学著作。
    
    《知识与谬误》让我充满欢乐——当我能够接触到它时,我将贪婪地读完它。——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
     
    马赫的学识渊博,他的深刻的、有价值的、第一手的实验敏感性,当然还有他倾注在文字材料中的杰出的、诙谐的、批判的气质,……科学的洞察,丰富而中肯的警句,对习俗和权威的漠视。——德国科学史家:E.N.希伯特
      
    马赫哲学是“知识进步史上的一个理论的富有成果的开端”。——希腊哲学家:费耶阿来德
(以上见马赫:《知识与谬误——探究心理学论纲》,翟飈、郭东编译,重庆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认识与谬误》译者李醒民撰写的译者序言《马赫:“周末猎手”的“智力漫游”》

    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1838-1916),奥地利物理学家、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2003年第2次印刷,封四,1-2行)

    作为物理学家,他关于冲击波的实验研究使他闻名于世,“马赫数”等术语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前言,第1页,2-4行)

    尤其是,他对经典力学的敏锐洞察和中肯批判,是物理学革命行将来到的先声,也使他成立相对论的先驱。在生理学和心理学领域,他的研究是围绕感觉的分析进行的。(前言,第1页,4-6行)

    其具体的贡献有:关于运动引起的音调和颜色的变化,即多普勒效益;肉耳迷路的运动和功能感觉;视网膜各点的相互依赖及其对亮度知觉的影响;关于空间和时间的心理学研究;探究心理学分析;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和发生认识论的先见之明。(前言,第1页,6行-第2页,3行)

    这些漫游的结果形成了他的众多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著作,诸如(能量守恒定律的历史和根源》(一八七二年)、(力学史评)(一八八三年)、(感觉的分析》(一八八六年)、(通俗科学讲演)(一八九六年)、(热学原理)(一人九六年)、(认识与谬误)(一九0五年)、‘物理光学原理)(写于一九一三年,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前言,第2页,9-14行)

    当他把新出版的书寄给威廉詹姆斯时,詹姆斯回信说:“您的《认识与谬误》使我充满欢乐——当我能够接触到它时,我将贪婪地读完它。”美国科学史家E.N.希伯特在评论该书时说:“这些文章所接触的观点时时给读者留下下述印象:马赫的学识渊博,他的深刻的、有价值的、第一手的实验敏感性,当然还有他倾注在文字材料中的杰出的、诙谐的、批判的气质,……科学的洞察,丰富而中肯的警句,对习俗和权威的漠视。”(第9页,20行-第10页,4行)

    费耶阿本德认为它是“知识进步史上的一个理论的富有成果的开端”。(第6页,1-2行)

    (以上见马赫:《认识与谬误——探究心理学论纲》,李醒民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2003年第2次印刷)

     作者:李醒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因技术原因,李先生文中提到的书影等未能发布,特此说明


   (编辑:林青)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