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当前学术评价机制中的主要问题

2009-02-24 23:47:55来源:黄安年的博客    作者:

   

作者:黄安年


    学术评价机制的争议自建立以来从来没有停歇过,这实在是件好事,在不断争鸣中完善我们的富有特色的学术评价机制,有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与繁荣。

    我对这个问题跟踪关注也有一些时间,在纸媒、我的博客和学术交流网上发表的一些个人见解。我以为,新世纪以来,行政主管部门推行的学术评价或量化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受到来自底层的不少质疑,对于主管领导来说,这些批评等于说了也白说;而对于普通的教师和学术工作者来说则认同的的人越来越多了。

    我个人经历了从政治学术到量化学术再到自由学术的三个基本阶段,我庆幸的是在行政部门自上而下推行量化学术评价机制的高峰期,我已经退休,已经边缘化,现在是自己的自由学术活动时期,做自己想做、爱做的学术研究,参加自己想参加的学术活动,不受量化学术的干扰,也没有和经济的利益直接挂钩,少了不少烦心事。

    在我看来,目前官方的学术评价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单一性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这就要求在改善标准化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性化、多元化、人性化的学术管理,克服现行“一刀切”式数字化学术管理机制的弊端,努力建设和谐健康的学术研究新秩序。

    工业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标准化管理,后工业化时代或信息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则是在信息现代化同时,更加趋向个性化、多元化、人性化的管理。迈入21世纪的中国,正在加快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凸显以人为本、权为民用,这就要求在改善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性化、多元化、人性化,而非实施“一刀切”式的数字化管理。  

    更重要的是,学术(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本身具有明显的多元化、个性化、人性化特色。因此,学术管理和学术机制的建立,应尊重学术自身的运行规律,促进学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学术机制的完善,依赖于民间学术的发达与民间学术社团的促成,但鉴于中国民间学术机构的弱势情形,目前能影响学术发展的最大制约力量主要是来自官方及其主导下的学术管理机制。 

    事实上,现在“一刀切”式的数字化学术管理机制,正是以强势行政手段来推广的。改革旧的管理体制本身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一刀切”式的数字量化模式下,就必然出现只管数量不顾质量、见物不见人的异化现象,从而有悖于学术的健康发展。把学术管理的标准化等同于一刀切,就可能完全忽视个性化、多元化和人性化,不顾不同学术领域、不同学校、不同单位和不同个人、不同时间的区别,其结果是加剧了本已矛盾激化了的人际关系,搅乱了学术和教育工作,使得学术领域更加不和谐,而且从根本上损害了学术事业本身。 

    鉴于现行“一刀切”式学术机制绝大部分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大学自上而下推行的,具有明显的有利于官方行政管理的机制,因而称之为学术行政化、官僚化,并不为过。(请见拙文:《违背学术规律 漠视个性与人性——评目前高校流行的“量化”管理制》,《云梦学刊》2006年第2期)

    要改善现行学术评价机制,需要首先改变学术评价机制的指导思想。重视学术评价操作中更多关注个性化、多元化、人性化。不能漠视个性化、排斥多元化、缺乏人性化。

    二,排他性

    在现行学术评价机制的操作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不公正性、不完整性、不科学性。现行评价机制的实施仅仅限于在职学术工作者的公开纸媒的部分成果,远非我国学者学术成果的全部,如果以此作为我国学者学术成果量化数字的主要根据,那么这样的数据是不公正、不完整、不科学的。这种排他性,突出表现在: [NextPage]

    第一,“立项”与非“立项”成果不一视同仁(实际是官方认可的与民间自行的不一视同仁)。

    这里的“立项”与非“立项”成果在记分标准上是很不一致的,很多事实证明, 非“立项”成果不见得低于“立项”的水平。

    再说“立项”本身不等于就是实际的成果。将“立项”本身当作实际成果来报量化成果等于是预支成果。

    还有“立项”成果的成本往往大于非“立项”的成果的成本,我们在评价学术是忽略了成本计算。学术成果与成本不挂钩实在等于可以乱花钱,或者形成花钱越多,成果越大的错觉。

    此外,一些“立项”成果往往加入了兼职挂名人员,增添了虚假的变数。有的兼职参与“立项”却不干实事。

    第二,在编人员与不在编人员成果不一视同仁。

    退休不在编人员的成果是在职人员的成果计算不一视同仁,即使在成果奖励上是一致的,由于在职人员工作量计算是和奖金挂钩的,而退休人员并不挂钩,所以依然是一种不一视同仁。而且有些退休人员的成果并没有被计算在成果之内。此外兼职人员的计算存在混乱和虚假现象,兼职单位和原职单位出现重复计算现象,缺乏对于成果主要责任人所在单位的严格界定。

    第三,“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不一视同仁。

    事实上“核心期刊”的所有文章质量,不见得高于非“核心期刊”的某些文章,用是否在核心期刊发表来认定文章的质量是很荒唐的。

    再说,“核心期刊”是从非“核心期刊”发展而来的,如果非核心期刊没有高质量的文章,这样的“核心期刊”就令人生疑了,那么在非“核心刊物”期间为发展为“核心刊物”作出贡献的文章为何不被一视同仁呢?

    “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之分含有许多非学术因素,助长一些学人为上“核心期刊”、追求量化成果要求而浮夸不实等不良学风。

    第四,纸媒学术成果与网络学术成果不一视同仁。

    在当前网络学术成果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学术成果的一部分。以往由纸媒学术成果转向网络学术成果的状况正在向着双向交流和转化的局面变化。事实上有些学者的文章和观点,是先发表在网媒然而公开于纸媒的;现在还有有些纸媒未经网媒作者同意将网络学术文章发表在公开纸媒上的而没有注明来源于网络的情况。网络上某些学术性文章仅仅因为发表在网络上而不被认可,只有在公开纸媒上发表后才算“学术”,这是不公平的。

    第五 ,公开刊物与内部刊物不一视同仁。

    尤其是有着相当学术含量的“以书代刊”的论文集不被视为“量化”的学术论文,这也是一种不一视同仁的现象。

    有些学者已经退休,他们往往是“未富先退”,没有人脉关系,将自己多年研究成果集结成书,自费出版,内部交流,其中不乏学术精华,然而这些作品不属于公开出版,当然也被派排除在学术评价机制之外。 [NextPage]

    三,功利性

    现行学术评价机制中,过于重经济利益,把学术成果的评价与晋升、评聘、住房、工资、奖金等物质待遇过度直接挂钩,这是人所共知、司空见惯的,其导向作用是将学术研究引入歧途、导致学术商品化,钱学交易,官学交易的恶化学术环境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学术已经不再是学术了。

    四, 官办性

    目前的学术评价机制是自上而下的官办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行政管理手段的机制,并非以学者为主体的学术共同体的学术评价机制。官方高度行政统一模式的学术评价机制往往混淆组织者、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关系,甚至形成组织者、运动员、裁判员一身几任的情况,搞得不好则容易形成不正常的学术“量化”利益共同体。

    官办性的学术评价机制导致非学术化,非群众化,重官僚化,重形式化。广大教师和院系负责人深感过于频繁而繁琐的学术评估,等于不断地折腾教师和院系,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时间。

    这种评估事实上还导致领导层的官僚主义作风,他们往往靠那些不靠谱的“量化”指标数字来领导和管理学术,甚至出现程序员领导学校领导的现象。

    我在2000年写的一篇《学术评奖中的非学术因素》文章(《学术权力与民主》(鹭江出版社,2000年)中列举了12种非学术因素的表现,不幸的是这些非学术因素却有增无减,学术评价机制的弊端及其恶化的学术生态环境,令人担忧。

    我希望主管部门认真总结学术评价机制及其实施中的经验教训,祈望主要负责人深入广大教师的实际,调查研究广大教师的真实所思、所想、所忧、所望,寻找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和实施的办法,排除各种非学术评价因素。希望由维护相关人利益共同体的学术评价机制转向有利于学术发展与繁荣学术共同体的学术评价机制。更多关注个性化、多元化、人性化的评价模式;防止运行机制中的不公正性、不完整性、不科学性;避免评价中的商品化倾向;改变官方包办学术评价的管理模式;同时也希望淡化学术评价活动,给广大学者和教学以安心、潜心于教学和学术的宝贵时间。

    (以上是笔者在2009年2月21日“改进学术评价机制专题研讨会”上发言的整理稿)


   (编辑:林青)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