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不妨多几个回合——争议话题大讨论

2009-09-14 15:48:06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

   

作者:徐达内

  很多时候,看新闻就是看个“热闹”,所以特别希望“新闻回合”能多些:在那些争议话题出现后,听听甲方说什么,看看乙方如何驳斥,再听听甲方如何反唇相讥……世间事多半如此,皆有因有果,没有什么绝对正确或者绝对错误。

  也因此,常常很失望。在中国媒体上,除去一些娱乐新闻外,在那些关系公众利益的“正经”话题中,总是不太有机会见到你来我往“大战十余个回合”这样的精彩场面。最常见的情节是,甲方发言,乙方怒斥,然后就不见甲方的下文了,似乎甲方发言就是为了找一顿骂。

  最近就有两个让我非常想听听甲方自辩的话题:一是“40小时网瘾”,二是“汉字整形”。

  按理,这两个话题不涉政治外交,应该没什么“反动势力妖言惑众”的危险,大可允许甲方乙方借助公共平台唇枪舌剑一番,“真理越辩越明”。可是,我百度了一遍又一遍,就是没见着甲方(专家)们在一片指责声后有什么自我辩白。

  我是不太相信专家们真的就是“理屈词穷”——既然提出了“40小时网瘾”和“汉字整形”,他们总归会有一些基本依据吧。虽然民间常有人将“专家”贬为“砖家”,指其“脑残”,视其为利益代言人,磨灭了学术良心。但那应该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化表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不可能离开专家意见的,甚至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称为某个领域内的“专家”。

  “40小时网瘾”说,在《三湘都市报》首发的报道中,由中南大学高雪屏博士发言称,“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即可认为是网瘾”,然后便引来各类视角汹涌的批评,有文章称,如果按照“40小时”的说法,那么IT工作者以及诸多公司白领便自动“被网瘾”。舆情汹汹之下,国家通讯社刊出卫生部回应,称报道不实——于是,“新闻回合”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其实,我有疑问未解,比如,高博士所说的“40小时”是指类似网游这种“持续性”的上网操作行为呢,还是也包括“QQ在线”、“浏览器开着”这种间断性的上网操作行为呢?如果是前者,除了网游深度爱好者,的确没多少人会每周上网长达40小时,如果包括后者,那么城市白领几乎是要被一网打尽了。可是,为什么就看不到高博士针对这一点的进一步解释呢?有的也只是“精神疾病不等同于精神病”之类的话题转移。

  再如“汉字整形”。某天看电视,见到评论面极广的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拿出汉字范例,一一评点,批评汉字整形方案提出者“不懂书法”、“不懂美学”。可是,这时候,我又找不到多少“甲方”专家的具体回应了,最多只是“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这些宽泛原则。在《影响力周刊》报道中,总算有一位“不方便透露姓名的应用语言学科专家”不愿忍气吞声,回应称,“网民出于对文字改革的宏观背景缺乏了解,导致抓了西瓜丢了芝麻”。根据工作经验,我粗略知道一些汉字字形调整对电脑字库的意义,我也始终相信,这些提出方案的文字专家绝不会是无事生非,他们一定有他们详细而具体的理由,可以上电视与钱文忠教授一个字一个字地辩论一番。退一步说,就算“汉字整形”弊大于利,不宜推行,那么,能让我确切地知道一下那些“利”究竟是什么吗?

  一般来说,这种“新闻回合”有来无往的原因,只有两种,一是身处争议话题中的甲方获得某种指令,要求其谨言慎行,委曲求全;二是甲方被彻底驳倒,自感羞惭,哑口无无言。从这两件事最终都是国家部委来出面,祭出类似“仅是专家意见,不代表权威结论”之类的说法“灭火”来看,多半还是前者。或许吧,这也是苦心一番,现代社会,“民意”可敬亦可惧,有些事做得说不得。

  只是可惜了这么好的话题,才一个回合,好戏便结束了。

  附:早前《要不要信任媒体》一文刊出后,收到一些来信,有赞成“三成可信”一说甚至认为更加不堪者,亦有媒体业者责怪我论调太过灰暗不够体谅。在此补充说明。首先,正如文中所说,“三成可信”并非我的判断,我比那位前辈略为乐观些;再者,这种“可信度”的说法其实更多的是一些感性体会,并不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准确数据——正如我们看到了较多的贪腐报道,就可能会愤然指控天下“无官不贪”一样。这种较低的中国媒体“可信度”体会,主要是缘于在一些特别有关注度的敏感新闻报道中,新闻素材的选取和编辑常常带有较多加工痕迹,甚至于有意偏颇。不过,这些“加工”行为其实并非媒体从业者中绝大多数人所为和所能为,正如“不明真相”一词也绝不是记者们自己能写的出来一样。

  (实习编辑:魏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