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国家二级美术师刘波谈“文化艺术的教育之道”

2009-05-16 14:38:08来源:人民网    作者:

   

作者:刘波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上海书画院特聘专家,中共中央统战部台湾会馆书画馆终身馆员、国家二级美术师刘波先生做客强国论坛,与强国论坛网友就“文化艺术的教育之道”展开交流。

    刘波: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能够在百忙之中来到强国论坛,我们一起讨论一些文化艺术方面的教育之道。

    艺术教育应该更多地注重提高学生素质

    军徽闪烁:有人说:艺术教育不像其他领域的教育,能够传授什么。它并不一定能保证培养一个好的或不好的艺术家,因为那是每个人自己的发展。艺术教育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更清醒地理解自己和外界。请问嘉宾,您是否赞同这句话?您能否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一下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

  刘波: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它也并不能完整。艺术教育也能够给人传授一些东西,比如说艺术的技巧,艺术的方法,艺术的规律意义上的东西都可以传授的,否则我们艺术院校的设置岂不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但是,这句话有道理,是因为他讲艺术教育,并不一定能够培养出一个好的艺术家来。这是两个概念。好的艺术家,需要的首先是天分、天资、后天的学养,其次,再加上自己发展的机遇,甚至还有一些运气的成份。这里只有后天的学养可能在艺术院校里能够按步就班的进行培养,其他方面我们都无法把握。

  至于不同之处,因为上面的特点,它就必然要尊重艺术教育本身的规律,比如说,要尊重学生个性,是特别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在这里,孔子讲的因材施教特别适用于文学艺术的教育,我认为是这样。我想举一个例子,像梵高,他并不是科班艺术院校毕业出来的,因为当时在欧洲,他年轻时,欧洲的“学院派”教育正是比较教条、程式化的死板教育方式,这点对梵高的艺术的来讲,对他体认艺术没有任何好处,所以他上了一次课以后他很气愤地离开院校,还有法国的雕塑大师罗丹,他也是在自己通过手工学徒,一点点揣摩,做了很多作坊中的东西,慢慢去体验艺术本身的内在东西。还有我们近代的齐白石,他也是通过自己长期的艺术实践,体认到艺术的规律。这当然都是因为他们是天才,本身他们有天分。

  我们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也不要希望我们培养的一个个的艺术家,不一定是这样的,我们的艺术教育在今天来讲,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来讲,我们的艺术教育更多地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素质,进而提高全体大众艺术和人文的素养。本着这个目标来做,而不是一定要培养艺术家,艺术家本质上培养不出来的,是各种机缘凑迫的结果。

[NextPage]

   杨再昌:请问刘波美术师:文化艺术如何影响当今大学生、青少年的社会价值取向与思想理念?

  刘波:当今大学生、青少年的一个修身的问题,需要用文化艺术这样的一些作品来潜移默化,对他们构成影响。但是,又不能够做得非常刻意,或者非常教条,过去曾经有过说教式、概念化的手段。我想在今天我们应该反思它的作用。在这里我也想举一个小例子,在我小的时候,我们读杜甫的作品,还没读诗的内容,首先我们就会有一个概念,贴在杜甫的头上,作为一个标签,说他是一个“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等等,好了,这个“现实主义”就把杜甫的概念立刻缩小了。好象他没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也不豪放,只是写“三吏三别”这样的作品。到后来,当我读到杜甫的“秋兴八首”、“咏怀五百字”等作品之后,我才知道,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的伟大,并不只因为现实主义,他还有相当的浪漫主义成份。那种想象力、时空观念、语言的张力等等,构成了杜甫诗歌的一个伟大存在。作为艺术来讲,比如说音乐,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人叫季札,他可以通过音乐的乐音,来辨别一个地域,或者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可见,音乐对于一个人的精神,对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何等的重要!同样的道理,美术作品,戏剧作品,文学作品,我想也是一样具有这样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们提倡大学生、青少年去多接触高水平的艺术展览,或者听高水平的音乐会,但是心灵的感知,完全让他们敞开心扉,去感知艺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我们事先不要给他们一个固定的概念。

  孙亚非:刘老师,人们足温饱知荣辱之后,才可赏析或实践艺术吗,艺术需要天赋吗,可以后天通过教育获得吗?

  刘波:您提的问题非常好。温饱足、知荣辱之后,才可以赏析或实践艺术,这当然是最高的要求。但是,普通的大众,甚至底层的民众也有欣赏艺术和实践艺术的权利。艺术需要天赋吗?这是毋庸置疑的。艺术的创造需要天赋,艺术的欣赏也需要一种先天的悟性,这当然也是天赋的。当然有一些方面,如上一个问题我回答的,有一些方面是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的。但是,有一些方面是没有办法通过教育来得到,也可以说,我们很多方面是不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来达到的。

   铁饭碗时代落幕:嘉宾,您好,文化艺术,特别是艺术,俺觉得那是奢侈品,是有钱有闲阶层的消遣品,不适合推广,您觉得呢?

  刘波:文化艺术,如果你觉得它是奢侈品,那一定是从它的经济价值来讲,但是高雅的艺术作品同样可以普及,特别是在今天,声光电非常发达的时代,普及这些作品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比如说,我们非常容易看到最好绘画作品的一流复制品,这几乎和真的作品没有什么两样,或者我们也可以花不多的钱去听音乐会,如果觉得音乐会贵,还可以花更少的钱买一张CD在家里听,这都是个人的权利,任何人都有权利感知、感受高雅艺术。
 
  作为普通的民众,甚至底层的民众也不必只是去消费庸俗、低级的文艺作品。如果内心有一种需求,尽可能根据自己的财力、条件去接近高雅的文化。

[NextPage]

   网友琴江对语:您觉得画中的古典风格和现在社会的繁华浮躁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刘波:我觉得画画的古典风格,或者现代风格,或者其他的,和社会的繁华、浮躁,表面上看上去似乎比较远,比如说画的古典东西,和现代社会有什么关系,衣冠都不一样,还有什么联系呢?事实上艺术的风格不是从表面上画的什么形象、什么时代都不足以限定艺术作品的精神。画面上出现的古代的衣冠,古典主义的风格,恰恰可能会代表画家本人的价值取向、精神取向、借古人的“酒杯”表达自己今天的人文关怀,或者价值取向。
 
  具体到古典主义的风格,和今天社会来比较,我想今天是一个非常繁华的时代。我们不一定讲它浮躁,我们想讲它的繁华。这种繁华有各种各样文明、多元的共处、并生、矛盾、冲突,表现今天社会相当多元、多彩的态势。古典绘画的风格可能会给人们带来一种对古典逝去文明的怀念,那样一种古典文明会给今天的人什么感受?是安静的,是深厚的,是需要积淀的,是需要大家体验的,这种感觉需要从艺术中传达出来。

    对于艺术,我们要接受美好拒丑恶

   孙亚非:嘉宾好!“功夫在画外”十分精辟,可以略谈吗?

  刘波:曾经南宋的陆游给他的儿子写过这样的句子,汝要学做诗,功夫在诗外,说的是同样的道理。因为,如果你只是在画里下画画的功夫,那你的眼界、心胸一定有限,所能感知的领域一定非常狭小,因为一个好的绘画作品,它的构成不光是绘画本身,还要有诗性的,还要有书法的,还要有文学的,还要有哲学的,甚至很多很多其他领域的东西。我们要准确地把握这张画的内涵,我们需要了解与这张画有关的很多很多内容。我们要想达到绘画的这个高度,我们也需要在根基上,在基础上做很多工作。这些都是你欣赏和实践艺术的一些必要条件,所以“功夫在画外”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功夫在画外”并不代表在画内不下工夫,比如说绘画的一招一式的基本功还是要认真扎实地做好。因为这是作为一个画家的基本语言准备。

   腰揣修脚刀上强坛:扒开所谓的艺术面纱,我只看到了两个字“钱,色”,我这种认识是否有失偏颇?

  刘波:你的认识有一定的道理,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古往今来的很多艺术家有种种的劣行,比如贪婪、好色等等,他们的这些行为,伴随着他们的艺术作品流布甚广,引起了大众的反感,就以为艺术家就是这样一个族群。

  其实,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艺术家往往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们的一些日常的言行就容易被别人关注,被别人挑剔,再加上个人如果不检点的话,就会有很多很多恶劣的影响,这是艺术家个人的事情,并不能够普遍地用于每一位艺术家。

  艺术,本身是以心灵和精神作为关照对象的,古往今来我们有太多的艺术和艺术家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安宁、愉悦和震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更多的应该从这些角度去看待,至于丑的东西、恶的东西,我们宁可本能拒绝。

  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嘉宾,一个为生存而困扰的人,他如何能通过文化艺术来修身养性? 深层次来讲,一个已经为生存而奔波的人,他学习文化艺术还有什么意义?

  刘波:艺术和生存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既有深居高位、家资万贯而游戏艺术的,也有含辛茹苦挣扎在基本的温饱线上而痴迷艺术的。这两种人都对生活和艺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前者,如中国古代王羲之、顾恺之、明代的董其昌等人,他们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贡献至巨,西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后者,像梵高,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还有像中国的“八大山人”,虽然是明皇室的后裔,但一生潦倒,可是他们同样为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作为一个为生存而奔波的人,只要自己的心灵不死,还保存着对于艺术的无限的向往和追求,那就尽可以在自己的情态上,奢侈地追求艺术。当然方式可以有多种多样,你不一定有条件去做画家,但是你的眼睛可以去发现美;你一不定有条件去做音乐家,但是你可以用耳朵去追寻宇宙间的旋律,只要我们的心灵向自然和艺术敞开,我们就一定能够感知来自自然和艺术的回馈。

[NextPage]

   孙亚非:嘉宾,您与恩师范曾先生如此重视中国古典文化素养及底蕴的滋润,是何道理?愿闻一二。

  刘波:我的导师范曾先生,出身书香世家,对于他来讲,重视中国古典文化素养及底蕴这是与生俱来的。对我来讲,我虽然自少年时期就喜欢古典文化,但是并没有这样的条件,接受系统的教育。我只是在学习之余自己去下功夫。比如,那时我就很喜欢背诵一些古典诗词,但是并不知道哪些是经典的作品,特别需要背的,哪些是一般的作品,浏览就可以了。等到进入大学以后,得益于范曾教授的悉心指导,才一步一步进入古典文化的大门。这个过程相当漫长而充满了趣味。我和范先生学习古典诗词的方式是比较接近中国古代诗词传承模式的。比如说打诗钟,作对联,限韵作诗,背诵古典文学名篇,等等等等。这个过程也许比较枯燥,但是长期以来我可以深切地感知其中的一些道理。

  比如,你对一个古典诗词的理解,有的时候去查找资料、背景材料的了解是一种方式,但是,文本本身会提供你很多很多信息,你只有通过文本的解读,特别是声音、韵律上所传达出来的感情,那可能更准确地表达作者彼时彼地的情感。古代的诗歌都可以吟诵,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本来都是可以唱的,再过一千年,人们都不会唱了,只是拿着今天流行歌曲的歌词去反复研究,这就使很多很多的美感和内涵失去了。对待古典的文学我想可以做这个不恰当的举例,但是里面有一些道理。

  我们之所以重视中国古典文化素养和底蕴的滋润,是因为这些方面能够滋养我们对文化和艺术的理解,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写作、画画,这是从形而下的层次讲,从更高的层次来讲,中国古典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性,提升一个人的境界。

    市场经济中,更要用艺术陶冶情操

   杨再昌:请问刘波美术师:在市场经济中,文化艺术如何更好发挥其教育功能?

  刘波:过去蔡元培曾经讲过,以美育代宗教,其中就包含着蔡先生作为一个教育家的抱负和眼光。

  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似乎对“市场”和“经济”的强调代表了时代的主流。对于艺术家来讲,似乎要去追求它的经济价值。其实不然,作为一个文化艺术的工作者来讲,首先,您的任务是文化艺术的创作,它来不得半点功利,在您的工作室里,您只有心无旁鹜专注于艺术的工作,才可能创造感动自己,并感动他人的艺术作品。如果一心想着名利,那么必然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有矫情流露,这样的作品是不能够传之久远的。

  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首先自己要是一个卓越的艺术家,其次还要是一个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定精神、有良知的教育者。应该给青年人最好的教育,让他们感知最好的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和内涵,而且要把一个艺术作品之所以穿越时空,越千百年而能够令人心动的道理传承下去。同时,也能够引导青年学子通过艺术实践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把自己变成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高尚追求的人。

   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嘉宾,我去潘家园发现一些昔日艺术家的作品沦落到了地摊上,你会有何感想?

  刘波:艺术家艺术作品的命运一旦离开了工作室,它就和原来的艺术家没有必然的联系了。比如,如果不是假画,那么一些艺术家的作品重新在地摊上出现,也应该视为一种正常的现象。千百年来,我们的历史上出现过数不清的艺术家,但是今天,被我们称道的寥寥无几,这就是艺术史非常无情的一面。

  作为艺术家本人,所应该关心的是如何不断地奉献好的艺术作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对于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不要有太多的忧虑。也许突然有一天,一个作品被很多人追捧,或者有一天自己的作品沦落到地摊上,应该认为这都是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所决定的。应该用一种淡定、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它,所不可改变的倒是自己在艺术本体上一贯的追求。

   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嘉宾,你对自己的作品满意吗?你觉得它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哪个更高?

  刘波:我目前对自己的作品还有非常强烈的进步的要求,那是因为我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画家,面对生活,面对古典,面对艺术,还有种种方面需要去用更大的精力,更成熟的心态,更完备的技法去表达。如果说我对自己的画一张都不满意,肯定不会。那是因为你不能够完全重复自己,过去在特定的情感、时间状态下所创作的作品,它代表了那个时期的高度,也是我今天没有办法超越的,这样的作品可能也是我应该感觉到满意的作品。但是,从整体上来讲,我自己的艺术发展空间还很大,在一个单纯、清静的状态下,保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进步,是我现在对自己的一个期许。

  艺术价值是我应该不断追求的,至于商业价值,它在我的画室之外,我没有发言权。

    希望强国论坛明天会更好

[NextPage]


   道子502856167:请为嘉宾:听说美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美?

  刘波:什么是美,同样是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在我看来,符合自然规律的,又能够不拘泥于现实的,对人类的心灵和精神有一种提升作用的,都可以称为是美的存在。

   主持人:这个月9号我们强国论坛刚刚过完10周岁生日,请您为我们的网友谈几句。

  刘波:当我第一次看到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时,我的心里油然升起一种敬意,在当今这个社会,全国上下共同来努力建设一个强国的过程中,人民网适时推出“强国论坛”,我认为非常及时,它在引领大众观念、提升民众的强国意识、强国心态过程中,一定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事实上它正是在这样做,而且做得非常好,我们希望它的明天会更好。

  谢谢各位网友 再见!

  嘉宾简介

  刘波 原籍山西,1974年生于内蒙古。1995年考入南开大学,系统学习中国文化和艺术。2002年获硕士学位,2005年获博士学位,导师范曾教授。现供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国家二级美术师。曾经举办两次个人画展。发表艺术评论三十余篇。出版包括译著《范曾画外话》英文版(河北教育出版社)、《刘波中国画集》(荣宝斋出版社)、《刘波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共五部。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画展。本人受聘为上海书画院特聘专家,中共中央统战部台湾会馆书画馆终身馆员。

    (编辑:黄云)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