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电视剧《那山那海》

2022-11-25 21:43:23来源:文艺报    作者:刘淑欣

   

  电视剧《那山那海》改编自作家黄国敏的中篇小说《山哈弄海》,生动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导下,地方党政干部带领畲族群众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实现共同富裕的故事。作品表现了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引导下,畲族人民走出贫困,获得新生活的壮丽进程。

  平行推进的两条脱贫之路

  《那山那海》中山与海的相遇,是我们多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历经漫长历史时期的守望与相遇。据史料记载,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南、潮汕等地,宋代为躲避战乱和饥荒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耕作,在明、清时出现于闽东、浙南等地的山区,广东潮州凤凰山被认同为畲族发祥地。畲族口传《高皇歌》是畲族人民族群口传的民族记忆的表达。地方志中对畲族人民也多有生动文字记载:“所居在丛箐邃谷,或三四里,或七八里始见一舍,无比屋而居者……屋以竹为盖,或编茅缉箬为之,间亦有用瓦者”,其所处自然环境是“天日阴晦、草树溟濛”。为了躲避战乱和饥荒,畲族人辗转迁徙到多茂林修竹的崇山峻岭之中。观风寨雷家到了雷恒水这一代,吃饭、医疗、子女教育、婚恋,都被贫困的枷锁紧紧束缚。虽然政府年年救济,但是,这座百年老寨环境险峻、交通不畅、信息闭塞,远不是几笔扶贫款能够解决的。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次山洪爆发,观风寨房屋倒塌,牲畜损失惨重,生存环境危险重重。扎根畲寨的小学校长陈越心急如焚,奔走呼吁。观风寨的救灾扶贫工作成为了宁福市委以及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任乡书记陈越的劝说和企业家林源昌的帮助下,观风寨的乡亲们一半迁往海边发展海产养殖业,另一半留下来在灾后建寨修路,这成了电视剧《那山那海》中平行推进的两条脱贫之路,既是一条畲族人民向多民族大家庭的回归之路,也是一条充满艰辛却前途光明的康庄之路。

  历史上,他们为躲避战乱饥荒而进山建寨。现实中,他们听从党和同胞的召唤走出古寨,同奔小康。山与海的相遇是一场风云际会,包含着人与人的相遇、个体与社会的相遇、传统与现代的相遇,在这里,我们倾听到了历史的足音。

  人物性格投射民族精神

  《那山那海》以影像形式刻画了畲族民族鲜活的人物性格。在雷家三兄弟的性格组合中,我们解读出畲族民族性格的多个层面:他们既质朴淳厚又聪明智慧,既勤劳俭朴又勇敢坚韧;他们牢记着畲族解劝、家训家规,拥有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在走出大山之后,这些优秀品质如金子般闪闪发光,汇成我们多民族精神的共同内涵。雷恒水是率先走出大山奔向大海的那一个。他曾被欧赫欺骗,遭到何有志的算计,然而畲族人善良淳朴、诚实守信的品质,始终是他性格中最厚重的底色。他不计较个人吃苦受累,绝不让自己的任何一个客人吃亏。他机智敏锐,发现商机,最早将红膏鲟和大黄鱼送上城里人的餐桌,在政府大力扶助和杜海妹等的技术支持下,团结民间力量,开展科技养殖而成功致富,成为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顽强憨厚的大哥雷铨水回到山寨,带领村民修路建房、种植葡萄、养牛养猪、采茶养菇,把山货送到城里。特别是雷铨水以愚公移山精神成功修路的壮举,把山哈人的倔强性格发挥到了极致。当雷铨水认定了这是村民走出大山走向新生活的致富之路,无论再多困难、再大阻力,都无法削弱他修路的决心。事实也是如此,山路畅通了,山寨与外边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山上养殖种植的农产品,乘着冷链车奔向海边,奔向城乡各地。观风寨有了青春活力,寨子里充满欢歌笑语。有才叔、根旺叔脸上露出笑容,村民赖哈子从一个懒汉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养猪户,光棍汉娶上了媳妇。过去赖哈子穷得叮当响,而如今村里有谁结婚生娃,赖哈子夫妻送礼祝贺出手就是一头小猪。以陈书记为代表的党政领导和以林源昌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家,在为贫困山寨救灾“输血”之后,持续扶助激发畲族兄弟的创造力。以雷氏三兄弟为主要代表的畲族人民,紧紧抓住了历史机遇,成功改写命运,古老民族焕发出蓬勃青春活力。

  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在新型人际关系的建设中,《那山那海》着力表现了畲族人情的简单与质朴、诚挚与互信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共处的宽容心态。这不仅是畲族同胞的突出特征,也是贯穿民族共同生活的最硬核最“同质”的内容。

 民族文化彰显视觉人类学价值

  《那山那海》将畲族人民作为表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奋斗主体,以服化道演等众多细节展示了畲族人民的文化习俗:“三月三”、婚礼、服饰、畲医药、竹竿舞、长桌宴、腊肉、乌米饭,以及全剧不时插入的畲族民歌、畲族口传文化……即便是隔着荧屏,浓郁的畲族文化、深切的历史质感也全都扑面而来。作者扎根生活、观察生活,在历史进程中跟进体验一个民族生活的嬗变,并予以形象化表述,使我们在视觉和听觉上真切感受到现代和传统的相遇,其意义和价值或许更为深远。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