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村上“御用翻译”:林少华

2010-01-12 09:35:53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徐力 滕杨

    在中国,如果你是一个村上春树迷,那么对林少华的名字就不会陌生。20年间,村上春树简体中文版译作,几乎都是出自他手。当无数年轻的心被村上春树打动时,又何尝不是被林少华打动呢?业内人都说,没有林少华,就不会有今天的村上春树。然而就国内的现状,相比台前作家的风光,译者几乎都成了光环无法触及的边缘人……

    北京订货会偶遇时,穿着黑色大衣的林少华正背着两手在展场信步转悠,记者表明身份提出专访,林少华先是一愣随后满口答应,“好呀,正愁没事儿干呢,那就聊聊吧!”人来人往的展场过道边有供读者休息的长凳,林少华与记者坐定开聊,周围一片嘈杂。

    春树是个

    啥样的人儿?

    “梳着小男孩发型的老头”

    记者:村上春树在中国粉丝无数,影响力相当惊人,但无奈关于他的报道少之又少,读者都很好奇,村上春树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林少华:很多人都以为我跟村上春树如胶似漆,其实我跟他只见过两次面,第一次2003年,最近一次2008年。他这个人,样貌一般,身材一般,也没有洒脱的举止,更没有风趣的谈吐,衣着更是十分随便,根本不是大家传统印象中西装革履,见面就点头的日本男人,他走在中国大城市里还有点土气,估计在乡间小镇上也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这么说吧,他就是个梳着“小男孩”发型的老头儿,只是显得年轻,怎么看也不像年过60。

    记者:那他能在中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您觉得他的文字最大特色是什么?

    林少华:村上春树主要是在描写都市题材,虽然中国的棉棉、卫慧也都在写,但他们大部分都比较愤世嫉俗,罗列些城市表面光怪陆离的东西。而村上春树的东西感觉很沉静,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重要的是,他的文字能进入人的内心世界,那种对美和善的呼唤,是很多城市题材的作品缺少的,而我认为文学的生命正在于此。文学应该起到救赎、拯救人的心灵的作用,而不是摧毁心灵。所以,只要读村上春树的作品,总会在心灵的某个角落被打动。

    记者:提到您的名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村上春树,于是也有人将您称作村上春树“御用翻译”,您如何看待?

    林少华:“御用翻译”其实是大家对我的肯定,谢谢大家,但坦白讲,我真不喜欢这个称号。首先,我是一个教书匠,而不是翻译家。虽然没有易中天、于丹这些大学教授的名气大,但我在中国海洋大学也有一帮可爱的学生,我得对他们负责,我首先是一个老师;再则,村上春树也就是一个作家,只不过名气大了点,而且特立独行,但怎么也够不上皇帝吧!

    记者:那您觉得该如何形容您和村上春树的关系?

    林少华:打个比方,村上春树是皮,我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然皮再好看,毛不好看也挺麻烦,这是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NextPage]


    垄断了

    村上作品?

    “从没想过独占……”

    记者:从1989年开始,村上春树在中国的作品一直是您在翻译,但去年的《当我跑步时我在想什么》,出版方换了译者,这让很多“非林不买”的读者不满,你对此事怎么看?

    林少华:20年间,村上春树在中国推出34部作品,其中有33部是我担任翻译。在很多人看来,我好像突然“失宠”了,一定很难受,其实没什么,多一部少一部于我而言,就是一个数字问题,我想大多数读者也不会因为那部书而抹杀我的成绩吧。同时,我也知道网上有“非林不买村上”的说法,谢谢大家对我的肯定和支持,一件事情一做就是20年,很多人都认可了我的译文,认为村上春树就是这么说话的,我本人从来没有想过独占村上春树作品,而是读者选择了我。

    记者:那您现在知道当时是什么原因让您与这部作品失之交臂吗?

    林少华:那本书(《当我跑步时我在想什么》)其实我也做了翻译,也交了稿。但如果出版我翻译的那版作品,显得太“平铺直叙”,太寻常,所以商家想制造点争议性的东西,造个噱头,就另找一个翻译者,异峰突起,让读者可以讨论“另外一个风格如何如何”之类的话题,弄些新鲜感罢了。有人说我独霸村上的作品,其实出版社要出版作品,选谁做翻译,是出版社的自由。这些年来,出版村上春树作品最多的上海译文出版社选择了我,他们觉得,村上春树是个品牌、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个品牌、林少华是个品牌,三者结合就会产生巨大的品牌效应,所以他们让我一本接一本翻译下去。不过,眼下流入到商业炒作这个流程,一切就只能随缘了。

    《1Q84》

    因钱“难产”?

    “提起此事真的很痛心”

    记者:村上的新书《1Q84》在日本两个月内狂销两百万册,但简体中文版一直没出,您能不能先给大家透露点消息,这到底是怎样一本书?

    林少华:村上春树始终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那就是想写一部综合小说,一部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那样的综合小说,《1Q84》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接近他所定义的综合小说,少了多愁善感,多了对社会和对读者的关注。这么说吧,善与恶的界定是《1Q84》的最大主题,村上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恶,也没有绝对的善,善恶的换位仅在一瞬之间,重要的是在善恶之间保持平衡。一言以蔽之,任何善恶都是相对的。这意味着,他以前同恶、同暴力对决的立场,在此变得暧昧起来。这也是《1Q84》最主要的文学价值,或者不如说是文学的力量。

[NextPage]


    记者:除了日本,这本书在韩国也异常火爆,去年底,中文繁体版的《1Q84》也在中国港澳台地区发售,但现在简体版却迟迟没有消息,据说是因为出版商竞价,订金已炒到了100万美金?

    林少华:现在确实还没定是哪家出版,就更谈不上谁翻译,所以这事本不该我操心,但我做了这么多年,也不能说这事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最后我还是操了心。据我了解,一直以质取胜的上海译文社,这次为了拿到版权采取了“豁出去”的态度,将出价提高到了罕见的50万美元,但还是没有成功。如果信誉良好的译文社出50万美元都没成功,那民营公司要想胜出,还真的要像外界所推测的那样,必须出到100万美元才行!100万美元是什么概念?假设定价50元一本,那得卖够50万册才有得赚,这不是胡闹吗?

    记者:如此看来,《1Q84》是真的“卡”在了钱上?

    林少华:可以这么说。现在提到《1Q84》,我真的很痛心,坦白讲,我真的很希望能把《1Q84》作为我翻译生涯的收官之作,因为我知道村上春树年纪不小了,毕竟精力有限,他很有可能无法再超越《1Q84》的高度,同样,我的年纪也不小了。然而,现在这个局面,真难——即便是马上能敲定出版方和译者,立刻动工,但厚厚的1050页,以我为例,我算是翻译速度够快了,一天10页,光初稿就得干足三个月,再算上审稿、校对、印刷,怎么也得半年,到那时候,从繁体版转过来的盗版早已铺天盖地,谁还会去买正版呢?

    林少华

    祖籍山东蓬莱,1952年生于吉林九台。1968年初中毕业下乡务农。197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外文系日文专业,1982年至1993年于暨南大学外语系任教,1993年至1996年于日本长崎县立大学任教,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译有《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等33本村上春树作品及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井上靖、东山魁夷等名家作品。其中《唐招提寺之路》获第五届全国外国文学优秀图书奖一等奖(2001年),《挪威的森林》获2002年上海优秀图书奖二等奖。同时撰有中日古诗比较和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20余篇。

    (编辑:李明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