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季承:我有资格写“李政道传”

2010-01-08 10:42:25来源:济南时报    作者:

   

作者:张彤

季承

年轻时的李政道(左)和杨振宁

    ●上市不到一个月,备受关注的《李政道传》就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09年度十大好书之一

    ●该书的作者、季羡林先生的儿子季承称,写《李政道传》完全是自己的个人行为

    ●透露已第一时间给李政道先生寄去了一本,不打算送书给杨振宁

    ●即将出版一本有关“季家事儿”的新书,不打算给父亲写自传[NextPage]

    新年伊始,由季羡林先生之子季承执笔的《李政道传》,就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09年度十大好书之一。该书是首部详细反映李政道经历和精神的传记,也在中国内地首次全面披露了诺奖两位华人得主李政道与杨振宁半个世纪学术恩怨的内幕,以及其他重大猛料,极富传奇色彩和可读性,一时成为人们争相阅读的热门书。1月5日晚,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季承先生,季承先生也首度详细介绍了该书的成书过程、出版前后一些台前幕后的故事及一些读者关心的“季家事儿”。季承告诉记者,他所以选择写这本书,一是为了向诺贝尔致敬,二是为了唤起华人对科学发展的兴趣和关注,期待有朝一日,中国也能诞生出自己的首位诺贝尔奖得主。

    真正动笔写作只用了半年时间

    记者:您写《李政道传》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您想告诉读者什么?

    季承:李政道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是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之一,他为我们中国争得了巨大的荣誉。我和他有几十年的交往,对他有所了解。我认为他是一位值得介绍给大家的人物,这样一位大学者没有人向大家介绍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我认为我有义务将他的事迹告诉大家,所以我希望通过我的书能使大家对他有一个浅显的了解。

    写李政道先生的传,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写作的过程中,你可以学到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和爱国者的优秀品质,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做人的水平,受益匪浅。希望大家能从他的事迹中学习到好的东西。所以我兴起了写他的传记的愿望,虽然感到力不从心,但决心既定,也就写了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李政道先生是一部很难读懂的书,是一位很难写好的传主,因为在他身上有一种“奇”,这是用文字难以写出来的东西。

    记者:这本书您是什么时候动笔写的?外界传说您用了10年的时间,是吗?

    季承:至于真正动笔写作的时间,其实只用了半年,并不是10年,那是2005年的上半年,其余的时间都是在修改补充并等待出版的时机。现在时机成熟了,书可以出版了,我对此感到十分欣慰。由于条件的限制,我没有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走访和调研,因此本书还有很大的充实的空间,这只能留待以后了。

    眼中的李政道是位很有生活情趣的人

    记者:您跟李政道先生是怎么相识的?能介绍一下您给李先生做助手的情况吗?

    季承:我与李政道先生认识和共事,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那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要与美国高能物理界进行合作,建设我国的高能加速器,李政道先生热情而有效地促成了中美在高能物理领域的合作。可以说,李政道先生是这一合作的构建人。那时,我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科研计划部门的负责人,从头便参与了这一合作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因此和李政道先生有了密切的工作关系。在执行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计划中,我曾在美国工作了约3年的时间,期间和李政道先生接触更多。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从那时起一直持续到现在,非常成功,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李政道先生卓越的协调能力。

    记者:在您眼中,李政道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季承:我于1995年退休,于1997年又应李政道先生的聘请,去他主持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工作。由于我并不是专业的物理学者,在这个中心,我主要是从事文字方面的工作,翻译了大量的李先生的论文和文章,参与编辑出版了他的科学论文集和其他文集。我们有了更紧密的合作,使我更能深入地了解李政道先生。

    像上面所说,李政道先生是一位成绩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世界知名,又是一位执着的爱国者,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了很多贡献。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很有生活情趣的人,喜欢写诗、绘画、书法,还喜欢美食和烹饪。[NextPage]

    写二人恩怨是抱着客观的态度写历史

    记者:这本书披露了李、杨之争的一些内幕,出版后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对此您怎么看?

    季承:他和杨振宁的不和,主要是科学问题,当然也有为人的因素。像这样的问题,只能由历史来做评判。我写李先生的传,绝不是要对这一问题作裁判,也绝不是有意挑起他们之间的不和,而是尽量客观地对事件作介绍,我所采用的材料都是有资料可循的。因为,他们的不和是历史事实,无论写谁的传记都不能回避这一事件。另外,从客观上说,我们也能从这一事件里学习和得出有意义的东西。

    当然,出一本人物传记,有争议是正常的,不怕被人说,我在书底页上加上了一句话:文责自负,对史负责。

    记者:您怎样看待李政道和杨振宁之间的恩怨,如何看待这一历史事件?

    季承:李政道和杨振宁之间的恩怨,基本上是学术性的,当然也牵扯到做人的问题。他们都承认,发生分歧不是好事,不是好榜样。事情发生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其是非曲直,应该由历史来判断,应该由科学史家来研究。至于结论,这恐怕是没有人、没有什么机构可以作出的。

    至于这种恩怨是否必然要发生,也不好作肯定的答复。可以说的是,凡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总有其必然性。至于其偶然性和必然性各占多少比例,那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我写他们的恩怨,是抱着客观的态度,是写历史,历述事实,不偏不倚,不作结论。不要以为我和李政道先生比较熟悉,就偏向他,其实我和杨振宁先生也有过接触,他同样也是一位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

    不打算送书给杨振宁

    记者:此书出版后李政道先生看过没有?他对此书有什么意见?作何反应?您有没有打算送一本书给杨振宁先生?

    季承:需要说明的是,我写这个传记,完全是我个人的决定,其中没有李政道先生的指示或吩咐,也更不是作为工作任务的交代。当然,李政道先生是知道我写他的传记的,他也想看看我的稿子,现在我第一时间给李先生寄去了一本。所谓提供照片的说法也不确切,书中的照片都是我手头上有的。

    其实,李先生对我写他的传记是支持的,也给过不少指导,提供过许多材料。对此我要向他表示感谢。至于他对这本传记是否满意,我无从得知,因为据我所知,他虽然向我讨要过数本复印本,可是因为他的主要精力是放在研究工作上的,可能还没有很好地通读。但我相信,如果他读了这本传记,一定会有恰当的评价。现在,我期待着他的评价,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记者:有没有打算送一本书给杨振宁先生?

    季承:为了避免误解,我不打算给杨先生送书。如果杨先生看了有什么意见,是可以尽量地提出的,公开和私下都可以。

    正在写一本关于“季家”的书

    记者:大家都知道您是季羡林先生的儿子,但对您本人的一些事情还是知之甚少,能否介绍些您的个人情况(比如成长经历,工作情况等)?[NextPage]

    季承:我个人的情况,没有什么特别要向大家介绍的。大学毕业,学的是俄语,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一直工作到退休。网上已经有一些介绍,我觉得已经可以了。

    记者:家乡人都很关心季羡林先生被盗财产的情况,现在事情有什么进展吗?被盗物品归还您了吗?

    季承:关于父亲的书和文物被盗的事情,现在公安部门正在审理中,不久会向社会公布审理的结果。我不知道更多的情况,希望大家耐心等一等。这里我特别向关心此事的读者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记者:听说您正在写一本有关“季家事儿”的书《季家大院》,已经快写完了,是吗?这本书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打算什么时间出版?

    季承:是的,我正在写一本关于我的家庭故事的书,这是我的一大心愿,老早就想写了。我们家里有不少故事,我会从“季先生”(季羡林)小时候写起,为季家写一部“家族史”,基本已经完稿,估计今年第一季度或许能够出版。到时候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分享我们家庭的喜怒哀乐。

    不会给父亲季羡林写自传

    记者:作为季羡林的儿子,您会给父亲写自传吗?

    季承:他的传记已经够多了,那些事儿够详细了,目前我觉得没有必要再写,等觉得有必要的时候再说吧。

    记者:近几年在您身边发生了许多事情,家乡人都很牵挂,您有什么话告诉家乡的读者?

    季承:借这个机会,我愿意向广大的读者,特别是家乡的读者朋友们致意,感谢你们给予我和我们家庭,特别是对于我的父亲季羡林先生的关心和厚爱。

    (编辑:李明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