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好作品必须“掌握火候,精心烹调”

2015-04-24 11:11:24来源:外滩画报    作者:沈寅

   


黄浦江畔在建的外滩金融中心的“BFC艺术中心”,在托马斯的形容中,就仿佛“皇冠上的宝石”,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的戏曲舞台和传统服饰中的流苏装饰

  在世界各地做建筑,接触不同的人文历史、地域文化,让托马斯·赫斯维克就像“一块海绵”一般不断吸收养分,而吸收得越多就越想表达。而相比世界各地,中国更是让托马斯兴奋。

  谷歌位于硅谷山景城的新总部建筑设计方案初露端倪,英国的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Heatherwick)是设计师之一,在他描绘的蓝图中,谷歌新总部就像一间无比巨大的饲育最新技术的“温室”:一顶遮天蔽日的透明“伞”,来替代窗户、屋顶等结构的半透明玻璃,办公建筑群则可自由移动、拆装。

  托马斯·赫斯维克是当下英国最活跃的设计师,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设计了“铜花瓣”火炬塔和红色双层巴士,这两项设计令他蜚声国际。如今,他个人工作室每天高速运转着,170个员工,分成若干小组,忙碌于遍布全球各地的20个左右的项目。托马斯和中国的缘分则开始于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他设计的英国馆“种子殿堂”令人印象深刻。他至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建筑项目也在中国,上海黄浦江畔在建的42万平米的外滩金融中心·BFC是Foster+Partners设计,托马斯·赫斯维克担任创意及美学顾问的城市综合体项目。

  近日,托马斯现身上海,在威廉王子揭幕的“GREAT创意英伦盛典”上演讲。我见到托马斯是在会场龙美术馆附近的一家西式简餐馆,他正在吃午餐。托马斯很容易被辨认,蓬松的鬈发,白衬衫黑马甲,灰色格子的哈伦裤,均是自然棉、毛材质,简单而清新。他的午餐也同样简单而清新,一份裸麦全素三明治,一杯紫色浆果混合果汁。


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设计的“铜花瓣”火炬塔和红色双层巴士,这两项设计令托马斯·赫斯维克蜚声国际

  不走建筑师寻常路

  “在此之前,我甚至从未有机会接手一个如世博会英国馆这样规模的项目。”托马斯认为他的人生转折是在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设计师的那一刻,回忆当时竞标的过程,他依旧兴奋。

  评审团由来自英国建筑行业的领军人物构成,他们对最初选送方案的47个团队进行筛选,决出进入复选的6个设计方案,其中包括鼎鼎大名的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Hadid)团队。托马斯并不是复选中最受好评的,他告诉我:“英国政府一开始还有些担心,认为做一个与女王、古堡以及任何传统概念中代表英伦的元素都无关的国家馆,实在太冒险了;另一方面,他们也疑惑,中国的观众是否会喜欢它。”

  不过在他看来,“女王、英国历史,实在太老套了!”他试着说服评审团,“不如做些别的,更摩登的。比如,从英国的大自然中找一些灵感。”从大自然中,他寻找来了“种子殿堂”,一个蒲公英一般的圆角立方体建筑,表面布满了6万根发光的“触须”,各藏着一颗植物种子,“触须”向各个方向伸展,在风中轻微摆动。这和传统意义上的建筑体截然不同,更像一个观念艺术作品。英国驻沪领事馆决定由中国人来挑选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方案。在上海莫干山路的一家画廊里,英国驻沪领事馆为这6个设计方案举办了一个公开的展览。现场安置了电脑,参观者可以直接在电脑上为作品投票。托马斯充满“未来感”的设计受到了中国人青睐,“当上海世博会的官员第一次看到我的这个创意时简直立刻爱上了,他们说,‘太棒啦,就做这个!’后来的投标结果也显示,观众们似乎都站在我这一边呢。”

  “种子殿堂”的成功,让托马斯深受启发:“它帮助英国改变了惯性思维中的国家形象,我们不用再老生常谈古典、历史、传承,而是对外表达了我们在创意产业方面的特色。”另一方面,“种子殿堂”也彻底改变了托马斯的职业规划,他开始涉及越来越多的建筑项目,而在此之前,他籍籍无名,甚至还称不上“建筑师”。

  1971年,托马斯出生于伦敦,先后在曼彻斯特工艺专科学校(ManchesterPolytechnic)和皇家艺术学院(RoyalCollegeofArt)学习三维设计(three-dimensionaldesign)。相比大多数建筑师,托马斯不算“科班出身”,他没有受过建筑专业训练这一点经常被问及。事实上,他很早就仔细考虑过是否要学建筑。“在我十多岁时,我的父亲就带我去建筑学院看展览,但这些对我并没有什么吸引力,我从中看不到任何想象力存在。”托马斯告诉我,他从小想做一个“发明家”,“即使一幢建筑也是被‘发明’出来的”。而随着年龄增长,他逐渐意识到他感兴趣的“发明专业”实际上被称为“设计”。加之他又喜欢画画和艺术,所以,他理解的“好的设计”,就是“艺术感”加上有趣的“发明创造”,而作出“好的设计”就是他从小到大一直在做的一件事。现在托马斯45岁,功成名就,在全世界设计建筑,但在他自己眼里却和小时候的他“本质上也没什么改变”,就如同他现在的工作室和他8岁时的卧室也没什么改变,依旧是到处堆积着各种各样的画、零碎的小玩意、模型,和一切他觉得好玩并能激发他灵感的东西。

  1994年,托马斯大学毕业,又走了一条和大多数建筑师不同的道路,他没有去知名的建筑师事务所跟着大师从学徒做起,而是创立了自己的个人工作室。托马斯的理由是:“我当时想不出来我想为谁工作,为别人工作对我而言总归是个不太可行的主意。”他当时挺穷的,也没多少可动用的资金,就把自己的住所作为工作室,如果有客户要上门洽谈,他就赶紧收拾,把床藏起来,把吃饭桌装扮得像一个办公桌。托马斯没有工夫去思考后路,年轻的他浑身干劲,“万一一败涂地,不过就是搬回家和妈妈住,吃外婆做的饭。”


和大多数建筑师不同,托马斯·赫斯维克一开始并没有去知名的建筑师事务所跟着大师从学徒做起,而是创立了自己的个人工作室

  托马斯并不愿意自己被归类为建筑师,虽然他和建筑渊源很深,如他在21岁时就做了第一个建筑项目,一栋可移动的房子;又如他工作室的主要业务就是建筑,且越做越多,他也是因建筑项目为世界所知。“我希望将自己的设计跳脱出建筑、景观等传统划分,我只是单纯地进行设计,设计一个空间或一个物件,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在他看来,这也是非常典型的英国设计师思维,就如同英语中,从不会说“我建造了一幢楼”,而是说“我设计了一幢楼”。托马斯强调:“‘建筑师’这个词,只是出现于职业细分下的当代,是人们为了保护某项专业才发明出来的,它本身并不能代表这项职业的本质和精神内核。”

  也因此,在托马斯眼中,项目只有大小之分,大到机电站、消防站或大桥,小到手提袋、椅子,他都有涉及。如今,托马斯的工作室架构就像严密运转的齿轮,他是中心,为所有项目做创意设计,而其他员工分成不同小组,各司其职去具体执行。“我会不断轮转每个不同的项目,保证所有的项目根据构思有条不紊地开展,落实。”托马斯说。[NextPage]


托马斯·赫斯维克是当下英国最活跃的设计师,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设计了“铜花瓣”火炬塔和红色双层巴士,这两项设计令他蜚声国际。


托马斯·赫斯维克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设计的学生宿舍

  何谓中国元素?

  2012年,托马斯出版了一本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作品集《托马斯·赫斯维克》,展示了他工作室创立以来做过的170个项目。他解释出版的目的“不是说服别人来采用单一方法设计,或推广某一个设计哲学,而是想尝试说明每个项目背后的思考,和我们的想法演变的故事”。托马斯亲力亲为于出版的每一个环节,他甚至跑到位于深圳的印刷厂车间,去看他的作品集如何被印刷、剪裁、装订。“我给出版商提的一个要求是我可以出这本书,但是我一定要知道这本书是怎么做出来的。”

  170个项目按照诞生的时间排序,翻阅时能够感受到托马斯的工作室从小做起,一步步壮大的过程。他不愧“当代的达·芬奇”的称号,他的大多数作品充满天马行空的幻想,比如他的伦敦花园大桥方案中,横跨在泰晤士河上不再是一个传统概念中的大桥,而更像是一个种满了英国本土植物,供人们休憩、漫步的水上绿色公园。又比如他构思的谷歌新总部,拥有了一个“温室”的外观,巨大的透明屋顶遮天蔽日,一切建筑群落可移动、装卸。打破常规以寻找到灵感是他的特色,如他成名之作“种子殿堂”,外形类似一棵蒲公英,而他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设计的学生宿舍,则像一个“蜂巢”。


伦敦花园大桥方案。横跨在泰晤士河上的不再是一个传统概念中的大桥,而更像是一个种满了英国本土植物,供人们休憩、漫步的水上绿色公园

  作为英国设计师,托马斯接连地完成的几个具有国家代表属性的项目,除了“种子殿堂”之外,最受人瞩目的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铜花瓣”火炬塔和红色双层巴士。前者由204个同治花瓣构成,代表奥运会让204个国家在此相聚。在奥运开幕式上,花瓣逐一点燃并一同竖立在场馆正中,其视觉效果和象征意义让所有观众惊叹。而后者,无疑刷新了人们心中伦敦的“标识”,如今在搜索网站输入“伦敦”,出现的结果中就有这辆色彩鲜艳,曲线流畅的三个上下口和一段螺旋楼梯的双层巴士。为了能让游客在车上领略伦敦街景,托马斯设计了一条包围整辆巴士的浮动玻璃墙,乘客即使站在楼梯上,也能够看到窗外。而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巴士的车尾处有一个开放式平台,设有扶手,方便乘客上下车。这个设计来自伦敦老式的双层巴士,像是一种“怀旧”。托马斯认为:“哪怕就是设计一辆车,也不是速度的问题,而是关于魅力、高贵和优美的问题。”

  托马斯擅长从一座城市迅速地汲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元素,并将之融合在设计中,他完成的这些“英国”代表属性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也让他脱颖而出,在“全球化”的时代,建筑师都在世界各地建造项目,能够尊重、提炼当地特色,无疑是一种优势。

  对于黄浦江畔在建的外滩金融中心,在设计之前托马斯就对自己约法三章。他告诉记者,“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挑战,这个作品必须是摩登的,又能体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特质,但绝不能是生搬硬套。”

  托马斯注意到,外滩金融中心项目的特殊性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外滩金融中心的地理位置特殊,毗邻黄浦江,后边是老城区,昔日此处是远东最大的航运码头。这让托马斯想到了他故乡伦敦的泰晤士河:“我为这样一个概念着迷,这里就是一个天然的门户,人们从各地抵达,都要通过这里进入这个城市。”

  另一方面,外滩金融中心是一个建筑群落,由办公楼、商场、酒店和艺术中心等不同功能性建筑体组成,在设计外观上,就需要考虑建筑群整体高低错落的关系。而托马斯的做法是,建筑群落中一组由多幢商业办公楼高楼组成的楼群,在设计上使用简洁的线条,带出摩登、现代的气息;而在细节上,则体现东方古典元素,比如外墙面的材料选择了石块,并保留手工开凿的痕迹感。“我希望将这种现代摩登与传统手作的反差细节相互碰撞和融合,最终将展现出一个有趣的作品。”托马斯说。

  而建筑群落中的“BFC艺术中心”,在托马斯形容中,就仿佛“皇冠上的宝石”,为了能让它在外观上就先声夺人,托马斯费尽心神。构思的过程“一波三折”,他先是想起在上海被带去看戏的经历,传统戏曲的戏台让他印象深刻,是可以让观众从三面围观,和西方的戏剧舞台完全不同,他由此想到将“BFC艺术中心”设计成一个“开放式”的戏台,面对黄浦江、广场等不同面转换出不同的面目。随后,偶然中他又见到了中国传统服饰中的流苏装饰,比如新娘头上的红盖头。“这些流苏太美了,既增添了流动感,有时又展现出一种隐隐绰绰,似说还休的意境。”流苏让托马斯想起了中国山水画,他的中国朋友曾经带他去看苏州园林和山水画。苏州园林让他领略了中国古代建筑师是如何在建筑之外造景的,而山水画则让他明白了东方意境,比如,中国人不会画一座具象的山,而通常只是画山的一部分,云遮雾障下一条曲折小径,营造出一种让观者走入画中的感受。“我认为在营造意境方面,中国古典山水画家绝对是高手,他们从不画具象的东西,而是以层次和意境来体现,激发观者的想象。

  所以,托马斯设计的“BFC艺术中心”就像盖着一块挂满流苏的盖头,三层“流苏”围绕在整个艺术中心建筑外,每一层都可以自由旋转,通过开关闭合“流苏”,可以在建筑的内部营造出不同的场景氛围,而从建筑外透过“流苏”的缝隙,则可以隐约看到建筑里面的活动。“我们以‘外来者’的眼光审视中国文化,竭力找寻到我们觉得有趣的元素,并进行创意表达,”托马斯总结说,“我一向认为建筑必须符合特定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色,所以外滩金融中心这样的作品也是无法拷贝到其他地方去的。”

  在世界各地做建筑,在托马斯看来,对设计师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经验,游走在世界各地,接触不同的人文历史、地域文化,让托马斯就像“一块海绵”一般不断吸收养分,而吸收得越多就越想表达。而相比世界各地,中国更是让托马斯兴奋,他赞叹:“中国的变化实在太快了,每次都给我带来很多冲击,虽然我已经来了很多次,但总想来更多次,因为我知道按照现在的变化速度,很多有趣的地方如果现在不去,以后也没机会看到了。”

  中国带给托马斯另一项珍贵经验,是如何和中国客户打交道。托马斯曾有名言“包括英国政府在内的所有政府,都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客户”,而在中国,和中国政府、开发商等等不同类型的客户打好交道,也是国外建筑师是否能够在中国施展拳脚的必要条件。在托马斯感受中,中国客户算是“非常有野心”,“他们希望你像魔术师一样,变出一些惊人的戏法,所以给创作者的空间也会很大;而另一方面,他们极度渴望并迷恋速度,他们似乎有时候并不明白,一件好作品是必须‘掌握火候,精心烹调的’。”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