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艾度·迪化特:荷兰人对马勒是拥有特权的

2009-03-09 13:38:17来源:外滩画报    作者:蔡宸亦

   

作者:蔡宸亦

    艾度·迪华特在古典音乐界有自己独特的身份。曾经成功改造过悉尼交响乐团的他,被誉为“乐团建设者”。如今,这位拥有点石成金之力的荷兰人,正在改造香港管弦乐团。

  2009 年似乎是个“马勒年”,在海廷克携手芝加哥交响乐团(简称CSO)奉献一场经典的马勒“第六交响曲”前不久,另一位荷兰著名指挥艾度·迪华特(Edo de Waart)刚刚上演了它的“前传”——“第五交响曲”。短短一个月内两次聆听极为优秀的马勒作品现场演出,还真是需要点时间来慢慢消化。

    马勒传统的发扬者

  香港管弦乐团( 简称HKPO) 与CSO 当然无法相提并论,前者被冠以“亚洲数一数二”甚至都有人提出异议,后者则是毫无争议的美国最强、世界前五。但两位同是来自阿姆斯特丹的指挥,对马勒作品的一往情深与深刻理解,倒算得上是一脉相承。

  上世纪初,马勒在欧洲还主要是以指挥家的身份而著名的时候,阿姆斯特丹就已经是马勒音乐的一大重镇。1903年,马勒曾指挥荷兰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以下简称RCO)演奏自己的“第三交响曲”,一时间在整个阿姆斯特丹掀起狂潮。荷兰的马勒传统部分要归功于掌管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50 年之久(1895-1945 年)的指挥大师门盖尔贝格(Willem Mengelberg)。作为马勒最忠实的信徒之一,门盖尔贝格也是马勒眼中诠释其作品的不二人选。当年,马勒“第四交响曲”曾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场音乐会上演出两次,第一次由马勒本人指挥,第二次则由门盖尔贝格指挥。马勒在写给妻子阿尔玛的信中称:“门盖尔贝格是个可以信赖的人,我在这里找到了朋友。”如今,许多马勒的原谱仍保留在阿姆斯特丹图书馆中。门盖尔贝格以后,马勒传统在RCO 百年香火不断,几乎每一位该团的常驻指挥皆以演奏马勒作品为荣。在海廷克和迪华特等人手中,这一传统继续发扬光大。

  虽然有专业人士认为,要驾驭马勒的大作,对HKPO 来讲有些难度过高,但迪华特仍坚持每年排演一部马勒作品,要在这些年里完成“马勒交响曲全集”。1961-1988 年间,海廷克任RCO指挥时,刚刚从音乐学院毕业的迪华特就是团中的双簧管副首席,后来,迪华特获狄米特里·米特罗普洛斯(DimitriMitropoulos)指挥比赛大奖,从此踏上指挥道路。在纽约爱乐乐团伯恩斯坦手下做完一年的助理指挥,迪华特返回荷兰,又成为海廷克在RCO 的助理指挥。

  与这两大马勒权威共事,令其深得其中三昧。1967 年起,迪华特陆续身兼荷兰电台爱乐乐团首席指挥、荷兰歌剧院总指挥、鹿特丹爱乐乐团音乐总监等数职。他在一次采访中道出他效忠荷兰的缘由:“当年我为伯恩斯坦工作时,他告诉我,他仅有的马勒唱片(第六),是由鹿特丹爱乐乐团演绎的版本,当时马勒音乐的录音还非常稀少。连伯恩斯坦也知道,荷兰人对马勒是拥有特权的,我为自己的身份感到光荣。”

  直到70 年代中期,迪华特才出走美国,分别在旧金山交响乐团和明尼苏达乐团做了10 年的音乐总监。许多人认为,要不是迪华特在美国的走红,RCO 的指挥棒决不会在1988 年海廷克辞职后,落入意大利人夏依(RiccardoChailly)的手中,迪华特理应是公认的接班人。[NextPage]

    乐团的建造者

  1995-2004 年,迪华特用了10 年的时间,将悉尼交响乐团提升至世界级水准,尽管他始终厌恶悉尼歌剧院的音响效果。他带领下的HKPO,现在正在成为“亚洲数一数二”的乐团。迪华特曾获荷兰政府颁发的雄狮勋位,也获得澳洲政府颁发澳洲勋章,皆因其“乐团建造者”(orchestra builder)的神奇功力。不管多棘手的团,在他手中都能扭转乾坤,水平有质的飞跃。在采访中问其秘诀,迪华特谦虚地说:“其实我没有做太多的革新,这也许得益于我年轻时在荷兰接受了很好的音乐基础教育。动态、节奏韵律是一个乐团演奏音乐的基础,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这些基本功,却是许多乐团所缺失的,包括一些世界知名的一二线乐团也一样,演奏时内部乱成一团。其实只需稍作调整,结果会大不相同。”
  调教香港管弦乐团,迪华特同样是从一点一滴的“基本功”做起。他曾在接受澳洲广播电台的采访时表示,以贝多芬为核心的正规德国传统,最适合训练乐团的“基本功”,紧凑度、清晰度和准确度是演绎贝多芬的准则。好的贝多芬,没有拖泥带水,不可能过度炫技,来不得半点含糊,一切都写在谱子上,没有过度发挥的余地。他说,马勒和贝多芬的交响乐一脉相承,虽然更感情化和个人化,但马勒的音乐就好像贝多芬的亲骨肉,必须技术和感情的克制并重,一个乐团如果要演绎好马勒,就一定要先演绎好贝多芬,同时,马勒的音乐更要注重结构上的严谨而非感情的外露。迪华特视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马勒、布鲁克纳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为乐团的核心曲目。

  在专访中,迪华特也表示,其实20世纪后半叶的许多作曲家都与传统音乐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巴托克、埃尔加、沃恩·威廉斯等。约翰·亚当斯也是其个人推崇的现代派作曲家。但是能否将他们的作品排上曲目单,还得看乐团管理者的安排。虽然与HKPO 的合同延期至2012 年,但68 岁的老头更想与远在威斯康辛州的4 岁儿子多聚聚,每个音乐季20 周的排演期将按计划削减。继去年演出马勒“第九交响曲”后,HKPO 将在2009 年排演的马勒的另一部庞然大物“第三交响曲”。考虑到国内罕有听高质量马勒作品现场的机会,爱乐者或许可以考虑早些预订往返香港的飞机票了。

    B=《外滩画报》

    E= 艾度·迪化特(Edo de Waart)

  B:HKPO 目前是否已形成某种风格?

  E:我觉得你再过5 年来问我比较合适。HKPO 尚处于十五六岁的青春期。我们目前达到的状态是,弦乐已经日趋饱满和醇厚。

  B:你被誉为“乐团建造者”,那你对亚洲古典音乐的发展怎么看?

  E:乐团的质量都是可以提高的,建立自信心很重要,主要是看观众人群是否能够保持增长。亚洲的差异比较大,像日本,听音乐会已经成为了许多人娱乐活动的一部分,我想这是20年的积累。比起我4 年前刚来的时候,香港也培养出相对固定的群体,人数至少翻了一倍。在中国内地,不同城市之间的区别比不同的国家还大。从我的经历来看,上海和北京的观众差异,就像一个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和一个小城镇。

  B:香港古典音乐听众群体的提高,主要来自许多年轻人的加入。这是因为你们常常会有些跨界的形象推广吗?

  E:哦,不不不,那就太令人难过了,我希望不是这样。古典受众的成长,最好来自口耳相传,比如一群年轻人中的一位前一晚去听了一场音乐会,很开心,很享受,回家后告诉了朋友们,下次就带上朋友一起来听,这样慢慢形成的发自内心的喜欢,才比较可靠。

  (编辑:许丹华)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