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演出活动 舞蹈知识 舞蹈家 舞蹈评论 人物访谈 舞蹈摄影 编导日记 舞蹈视频 编导 舞蹈音乐 舞蹈家杂记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瑟莎蒂和拉特南

2011-08-31 14:40:37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一个跳了20年古典印度舞的印度族舞蹈家,却喜欢在华文诗歌里寻找舞蹈灵感。

  一个擅长吹印度笛子的印度族音乐家,却常跟华乐乐手合作,而且演奏的还是具颠覆性的摇滚乐的流行乐。

  1995年青年艺术奖得主瑟莎蒂和拉特南,虽然自小接受严格的传统印度表演艺术训练,却喜欢突破传统,进行跨文化和形式的艺术实验。

  对两人来说,传统印度舞蹈和音乐不是死的,如何让它与现代社会接轨,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正是他们觉得最具挑战性、也最好玩的地方。

  瑟莎蒂:印度舞也能成为强有力的个人表达工具

  漆黑的舞台。灯亮。一个女舞者从后台走了出来,开始呈献一场古典印度舞表演。

  她肢体灵活,运用各种典型印度舞蹈语汇如手势、手语和面部表情。与此同时她也跳脱传统印度舞蹈形式,用了字幕投影、实验音乐和戏剧性表演等。

  演出中,她甚至还讽刺印度封建社会体制,加入大胆的情欲场面。

  这就是印度族舞蹈家尼玛拉·瑟莎蒂在1998年演出的争议性舞蹈《永恒的放逐者》。

  演出马上在本地印度舞蹈界引起议论,一些人觉得舞蹈很创新,一些人却认为它根本不是古典印度舞!事隔13年后的今天,瑟莎蒂并不后悔呈献那场演出,还觉得它开拓了她的艺术视野,让她成为一个能以舞蹈表达自己想法的真正舞蹈家。

  她说:“我创作的舞蹈,确实打破了当时人们对古典印度舞的印象,令许多人难以接受,但我觉得这正是艺术家应该做的事。我们不能只是继承传统,也应该不断突破传统,扩展艺术的界限。”

  印度舞不是历史遗迹

  今年46岁的瑟莎蒂,7岁开始跟本地舞蹈家峇斯卡学古典印度舞,其后又在印度拜师学艺,在国内外舞台塑造个人表演风格。目前她在南洋艺术学院舞蹈系担任讲师,也是印度文化协会《美学》杂志主编。

  谈到小时候学印度古典舞的经历,她笑说:“我父母要我学舞蹈,了解自身文化。但我根本没想要学舞,每次上课也只是为了跟团里的朋友聊天玩乐。”

  瑟莎蒂来自一个传统印度家庭,父亲为植物学者,母亲则热爱文化艺术,他们担心下一代失去文化的根,所以要孩子们学习传统印度艺术。

  瑟莎蒂表示,年少时她只知道印度古典舞与印度教有密切关系,是印度族群表达对神明敬意的方式。到年纪较大时,她才渐渐意识到印度舞也能抽离宗教背景与神话传统,成为个人强而有力的表达工具。

  瑟莎蒂于1995年获得青年艺术奖后,更决定回溯艺术的源头,展示古典印度舞的艺术力量。

  瑟莎蒂说:“印度舞是活体的艺术,它不是一个历史遗迹,我也不是在陈列博物馆的文物展品。因此要传承印度舞蹈艺术,就得融入自己的意识想法,表达与现代社会、与我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内容。”

   让两大文化对话

  1998年,瑟莎蒂首次突破,创作了表现女性议题的《永恒的放逐者》。此后又创作了《交叉路》《彼时和此时》和《这些和那些》等,探讨身份认同、爱情与婚姻、男尊女卑社会体制等课题。她也实验把古典印度舞与音乐、诗歌、电影和视觉艺术等不同艺术媒介结合起来。

  瑟莎蒂对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结合最感兴趣。她2003年与新加坡华乐团合作,呈献四段精彩印度舞蹈,包括取材自陈瑞献同名诗作的《天网》。两年前她也改编本地女诗人淡莹的诗作,利用舞蹈和诗歌,探索时空、记忆、现实和梦境的分界线。“印度和中国文化是世界上两个最古老的文化,对艺术家而言,这两个文化的交流与结合,必能擦出艺术火花。”

  除了古典印度舞,瑟莎蒂也钻研瑜伽20年,颇有心得。最近她成立了“N舞蹈和瑜伽”,企图总结在古典印度舞、瑜伽运动和实验舞蹈的体会,创造一套新的舞蹈表演形式,主要通过舞蹈和瑜伽的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等,表现内心所想,在深邃幽远的艺术洗涤中达到喜悦平和的心境。

[NextPage]

  拉特南:我并未失去印度音乐之根

  有一天,印度族音乐家加尼韦诺南·拉特南坐上一辆德士,发现司机正在听佛教音乐CD。他听了一会,忽然觉得这些佛乐很熟悉,原来竟是他录制和演唱的!

  拉特南回忆说:“我跟司机说,这张佛乐CD是我录制,里头的佛赞也是我演唱的,起初司机不太相信,直到我哼了CD的曲子,他才发现我真的是佛乐歌手。他非常开心,还不肯收我的德士费。”

  的确,谁会想到一个印度人竟然懂得佛乐呢。然而对拉特南而言,音乐无界限,特别是身处新加坡这个多元文化社会,音乐家更应放开胸怀。集乐师、作曲家及教师于一身的他说:“我要融合各种民族文化的音乐特色,推广新加坡特色的印度音乐。”

  用印度笛吹奏《茉莉花》

  今年49岁的拉特南,擅长吹印度笛,也学过声乐和各类乐器。他是巴斯卡艺术学院音乐总监,常参与国内外艺术节及印度名家独奏或伴奏,包括新加坡艺术节多元音乐会《甘纳沙干姆》、在东京和莫斯科参与“照亮新加坡”艺术活动等。他的作品融合西方及中国音乐形式,曾灌录成唱片。他也为国家地理频道、探索频道等节目录制音乐。

  拉特南是已故本地音乐名家雷特曼的儿子,5岁开始学吹笛。“我父亲重视艺术教育,所以一家8个孩子,很早就接触印度音乐舞蹈。”

 各种乐器中拉特南最喜欢印度笛,觉得它用竹木制成最接近自然。 他常到深山溪流间吹笛寻找灵感,还在大草原“对牛吹笛”。他也记得小时候跟父亲到印度庙参观,看到一个吹着笛子的印度神像,觉得非常神气。“我跟父亲说,我也要像这神像一样吹笛子, 父亲说,只有神祗才能吹笛子呢。”

  学习印度笛的道路是艰苦的。拉特南坦言“我的童年就是音乐,几乎每天都在练习吹笛子。”但他并不因此感到遗憾,觉得自己固然失去一些童年乐趣,但也从音乐中获得另一种心灵满足。

  拉特南中学时已上台表演,也常到印度庙演出,国民服役时还有机会拿假到国外参与大型艺术节表演,与印度音乐大师合作。进入大学后拉特南认识更多同好,开始对其他音乐类型产生兴趣,探索不同音乐的结合,也开始用印度笛演奏华乐、爵士乐、西洋古典乐,甚至佛教音乐等。比如他就用印度笛演奏了《茉莉花》《兰花草》《阿里山的姑娘》等曲目。

  扩大了印度音乐的可能性

  拉特南表示,印度观众听到他演奏的曲目多数很惊讶,一些人认为它们偏离了传统精神。“有位印度音乐家说,我的音乐不是混合而是混淆。但如果你仔细听,我的音乐还是保留了传统印度音乐的技巧和精髓,印度音乐的根并没失去,反而扩大了印度音乐的可能性。”

  他表示这些年来仍受邀到印度与传统音乐大师合奏,说明他在传统音乐的表演能力也受到大师们肯定。

  拉特南目前正筹备一场印度笛与金属摇滚乐同台的研促会,也希望把自己的理念推广至下一代。“印度音乐有3000多年历史,传承至今仍有很大发展空间,连印度音乐创造者湿婆神都在学习和探索中,何况我们凡人啊。”

  (编辑:刘彬)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