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中国“70后”作家面临“定位”和“转型”挑战

2007-10-22 08:19:34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虽然有人不断对于按出生年代给作家进行分类提出批评,但这种分类其实有自己充分的理由。由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代际间差异相当明显,虽然在一代人之中,每个人有不同的性格和生活状态,但大家还是可以清晰地看到代际间的差异。最近,“80后”作家加入作协和《奋斗》引发的热烈议论,其实标志着“80后”的青春文化在社会主流中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知和定位。而一批曾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起过关注和争议的“70后”作家,却面临着一个“定位”和“转型”的挑战。他们目前可以说是处于“夹缝”之中。最近一些“70后”作家的新作出版,也引发了不少有关他们的讨论。

  这种“夹缝”状态其实是70年代生人最为典型的处境。他们是在一个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最后阶段出生,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巨大变革中成长。他们人生最关键的成长时期,处于中国和世界最为复杂的转变年代。经历过历史上的匮乏和压抑的过程,却又在一个异常活跃和饱含激情的变化时代里从青春渡向中年。这种过渡性让他们似乎突然置身于一个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全球化的剧烈冲击和过去的封闭性之间、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状态。这种状态让他们既和过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许多新的特色。他们受教育的80年代到90年代的初中期,教育和文化的过渡性,各种思潮和文化经验的剧烈冲击等等,都对他们构成了诸多挑战。

  各种观念和文化的复杂“叠加”,构成了他们的基本特征。他们的生活和文化经验没有匮乏时代的影子,没有20世纪中国历史悲情的重负。也不像五六十年代的人那样曾经深受计划经济时代的生活和文化的影响和支配,而后经历了观念和思想的巨大变化。他们成长的青春期,处于改革开放之后价值和文化都相当不稳定的阶段,这使得他们的文化展现出一种过渡性的特质。他们成长的经验中既有20世纪历史的刻痕,又有新世纪文化的特色。他们对于市场化的状态和计划经济的遗留,都有一种微妙的情绪。这使得他们的写作呈现出来的,其实是一种很复杂的状态。他们中的许多人往往显得相当“出格”,这种“出格”显示出一种在两种秩序之间的状态。我认为,贾樟柯电影中那种成长的复杂经验,似乎是“70后”人生的一种重要的形态。

  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70后”作家一度引发了关切,许多人对他们表现欲望的焦虑的作品怀有兴趣。他们也通过某种反叛的状态,引发了传统文学界的兴趣。所谓“身体”写作等引发的争议,在当时一方面使他们的反叛姿态得以确立,但另一方面,这种反叛还是相当依赖于原有的以文学期刊为中心、以作协为组织的文学制度来运作的。所以,尽管他们的反叛惊世骇俗,其影响力仍然集中在传统文学机制之内。除了当时最出名的个别作品,多数作品还是在主流文学期刊上发表的。“70后”的作品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畅销书市场,而他们的同代人也没有像“80后”那些市场经济下出生的第一代人一样,显示出在文化市场的消费能力和影响力。于是,他们还是依靠原有的文学机制写作。但“80后”在21世纪的崛起,基本上都是依赖于“畅销书”出版营造的新市场和同龄人的巨大消费能力。所以,“70后”在“80后”异军突起后,往往难以找到清晰的定位。

  从目前的状况看,传统的文学机制仍然会稳定地存在,“70后”基本还是处于这一机制之中。但由于这一机制在市场的发展中有相对的萎缩,并且与大众传媒脱节,这使得它难以发挥效应。所以,“70后”如何在夹缝中找到新特质,让读者和公众了解他们的写作,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在公众的关注转向“80后”,而像作协这样的机构也表现出对“80后”的兴趣之后,“70后”需要深入地体察和理解自己的“位置”,并提供新的可能性。“70后”和“80后”所呈现出的不同写作形态,值得我们关切和思考。


(编辑:田庄)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