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新见林徽因诗、短简与建筑题记

2022-05-26 20:48:09来源:《新文学史料》    作者:=付祥喜

   
林徽因(1904—1955)生前没有出版文集,直到1985年,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部作品集《林徽因诗集》(收诗55首,仅80页)。

考古途中的林徽因

  林徽因(1904—1955)生前没有出版文集,直到1985年,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部作品集《林徽因诗集》(收诗55首,仅80页)。此后出版的文集有陈学勇编《林徽因文存》(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林徽因诗文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等。2012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林徽因全集(套装1—4册)》和201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林徽因集》(梁从诫编,共三卷四册)。赵国忠、耿璐、杨新宇、陈学勇、刘昀、陈建军等先后发现的一些林徽因诗文和书信①,都是《林徽因全集》《林徽因集》所未收。前不久,笔者发现在网上拍卖的几篇林徽因题记和诗文,都没有收入已出版的各种林徽因文集、全集,林徽因年表、年谱也不见著录,故而全文披露并略加考释如下。

  一、古建筑图稿题记

 1.《古塔修建设计图稿》题跋

  2016年6月5日晚,在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古籍文献 唐宋遗书 翰墨菁萃 西文经典”专场,《梁思成古塔修建设计图(林徽因题跋)》以207万元成交。这份梁思成手绘并钤印的《古塔修建设计图稿》,内有林徽因题跋,属于林徽因佚文。其题跋共分四段,都由林徽因亲笔撰写,段后有署名。以下照录②并作简要考释。

  题跋一:此古木塔的内外部构成,典型体现了“形势”说,“千尺为势,百尺为型”的模数尺度原则,并极为重视势与形的时空转换和对立统一,以恢弘的气势和魄力,也以丰富的时空序列变化产生了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林徽因笔记(四月二十日)

  题跋二:在行至北距碑亭250米处,这种纵向展开的远景景观已突出□③景而充分显现。四月二十五日,因。

  题跋三:由山道向北,一长段人工培垫的坡道徐徐升高,人们缓步行进,在这段长长的坡道上,对远景感受的竖向视角因呈凹弧上升的坡度而得到微妙调整,自坡底以至坡顶古塔,人在时空的运动而呈现眼底的远景景观却似蒙太奇的定格,变成了今人惊讶的静止画面,始终保持了相互聚合烘托、一体浑然的横展高纵之势。因记。

  题跋四:运用施工废弃渣土培堆砂山,以分景隔景,一举两得,不能说不是明智之举。这种兼顾景观艺术效果和施工便利的措施并不仅在清代建筑中运用,实例亦所在多有,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中国的古塔是世界上历史最长、散布最广、生命最久的一系建筑,理应重视修建、保护内外的结构,同时节约资源。一九五一五月一日,林徽因笔记。

  以上林徽因题跋中的“古塔”具体指哪一处古塔?题跋写于何时?查阅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④,第70页古塔渲染图、第71页古塔断面图,分别与《古塔修建设计图稿》中左图和右图几乎完全一致,梁著中的手绘图系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因此可断定《古塔修建设计图稿》中的古塔暨林徽因题跋中的“古木塔”,就是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即林徽因题跋写于何时?《古塔修建设计图稿》右页下方标注有“一九五零十月二十日”字样。林徽因的四段题跋,仅第四段末尾标注了详细的日期即“一九五一五月一日”,其余三段题跋,题跋一的末尾标注“四月二十日”、题跋二的末尾标注“四月二十五日”。据此,可断定林徽因题跋写于《古塔修建设计图稿》绘制完成后的1951年4月20日至5月1日期间。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古塔修建设计图稿》中的古塔与《图像中国建筑史》第70页、71页的手绘图几乎完全一致,那么,《古塔修建设计图稿》中的古塔是否复制自前者?笔者认为,《古塔修建设计图稿》中的古塔手绘图并非《图像中国建筑史》中应县古塔绘制图的复制品。理由如下:

  第一, 二者绘制时间不同。《图像中国建筑史》第71页的手绘图下方标注“中国营造学社测绘 民国廿三年九月实测 廿四年六月制图”,说明其于1933年9月在山西应县实测、1934年6月绘图。而《古塔修建设计图稿》右页下方标注有“一九五零十月二十日”字样,说明此图稿绘制于1950年10月20日。

  第二,绘制者不同。《图像中国建筑史》中应县古木塔的手绘图,出自梁思成和当年同赴山西考察古建筑的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梁思成助手莫宗江。1933年9月,莫宗江协同梁思成完成山西应县古木塔测量,这是众所周知的。其实,莫宗江还实际参与了应县古塔的绘制。王南在为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手绘图》所写的序中说:“值得一提的是,梁、莫二人测绘生涯中完成的难度最高的一批图纸,是山西应县木塔的测绘图。”⑤而《古塔修建设计图稿》左页下端有“梁思成绘”字样及签印,无疑是梁思成手绘。

  第三,二者的应县古塔渲染图有几处不同。(1)《图像中国建筑史》第70页的渲染图,塔身有明面和暗面之分,《古塔修建设计图稿》的渲染图无此分别。(2)《图像中国建筑史》第70页的渲染图,塔的左右各有一座角楼,《古塔修建设计图稿》的渲染图无。(3)《图像中国建筑史》第70页的渲染图,塔前方有广场和三个观赏者,《古塔修建设计图稿》的渲染图无。

 2.《承德避暑山庄离宫及外八庙堪舆图》题记

  1953年春夏,林徽因在承德避暑山庄考察古建筑时,手绘《承德避暑山庄离宫及外八庙堪舆图》,事后题记三段,都有林徽因钤印。题记位于堪舆图中间两侧,右侧有分别写于1953年5月13日、21日的两段题记,左侧有一段写于1953年5月20日的题记。分别抄录如下:

  此外八庙与离宫在我国现存之建筑中保存较为完整,其在建筑史上之地位尤为重要。旧时理藩院直属之庙宇,承德占据八座,复因地处长城以外,称其外八庙。包括溥仁寺、溥善寺、普乐寺、安远庙、普佑寺、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中国建筑具有延续性,本身作为一种可传承的艺术体系,其建筑物便具体的表现着文化。

  林徽因笔记 五月十三日。

  离宫汇集自唐伊始,继而传承的佛像雕刻、壁画彩绘、工程营造与匠法技巧。其建筑内部之主体,没有复杂的宫廷庶殿式架榫木构和砖石等处理,不能说不是明智之举,颇为得当。尤以佛塔、殿顶、藻井、牌楼谓之大成。离宫宫殿区整体建筑,体现北方常见之多进院落式。体量有限,所有建筑不施彩绘,青砖素瓦,木柱古朴,座基平缓,台阶由山石叠砌,庭院散植枞槐,自然典雅。同时,宫殿建筑布局规整,层次严密,中轴分明,肃穆庄严。

  因记 五月二十日
  周围庙宇设计或采用汉式伽蓝七堂式,或采用藏式都纲法式。无论何种样式,在其梁柱斗拱、藻井檐椽、举折屋顶彩绘等处无不精心,无不精湛。以势与形的时空转换体现了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林徽因笔记 一九五三五月二十一日

 二、新诗《看叶子》及致梁思懿信

  2016年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的秋季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封林徽因致梁思懿、周念慈的信(详见后文)。林徽因在信中抄录了自己新写的两首诗即《独行》和《看叶子》。《独行》以《十月独行》为题发表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后来收入《林徽因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林徽因文集·文学卷》(梁从诫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林徽因诗文集》(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经核查,仅第三节“我惶惑又抱歉”改为“我更自己抱歉”,其余皆同。而《看叶子》一诗从未发表,实为林徽因佚诗。先抄录全诗如下:

  看叶子

  红红的叶子,又到了秋天

  我纵知道自己想念,

  我却画不出心里的方向——

  我疑心你已变了模样!(注)

  黄黄的叶子像火烧焦;

  我听到隔墙有人摇落笑,

  我拾起这偶来的别人欣喜,

  惋惜底保存在自己眼泪里。

  Nancy dear——Perhaps you will like this little thing. The yellow & red in your campus, & the jolly sighting some jolly girls & boys passing were inspiration for this. The first stanza you can leave to your imagination but if you must speculate, speculate kindly. The“你”there can be from A to Z or somewhere in the middlish. Read also my other poem sent to 五姨.⑥The fire chat night will remain a pleasant memory.

  Auntie

林徽因手稿

  林徽因把《独行》一诗赠给小姑梁思懿,《看叶子》一诗则赠给正在燕京大学念英文科的梁思顺之长女周念慈(英文名Nancy)。赠周念慈的诗后,以英文附注说,《看叶子》的灵感来自燕京大学的秋叶与欢乐的青年们。而对于诗中“我疑心你已变了模样”中的“你”,林徽因则表示此人的范围很大,周念慈尽可以猜测。林徽因还让周念慈把这首诗念给“五姨”听听。周念慈读书期间,常在梁思成家留宿,与林徽因一度亲密无间,后因其母梁思顺不悦,往来才渐稀疏。

  《看叶子》由两节八句组成。第一节写红叶,第二节写黄叶。“红叶”和“黄叶”在林徽因诗歌中经常出现,是她很喜欢用的两种色彩意象。《红叶里的信念》的“红成一片火焰”的北平西山红叶、《山中》的“百万落叶火焰”、《时间》里的“秋云黄叶”。“红叶”“黄叶”在她诗中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象征意味,故而我们检阅已出版的林徽因诗集,容易发现,“红叶”和“黄叶”出现在不同诗中。“红叶”和“黄叶”出现在同一首诗里,《看叶子》是目前已知的唯一的一首。

  从《看叶子》不难看出,林徽因虽有淡淡忧思,但清丽恬静的诗情仍清晰明了。写给梁思懿的附言后标注“廿五,十月二十九”,说明这两首诗写于1936年10月。此后,因局势越发紧张,林徽因、梁思成一家离开北平开始流亡,林徽因作品风格日趋苍凉。

  赠给梁思懿的《独行》一诗后附有短简,此信亦不见于各种林徽因文集、书信集,故而照抄如下:

 思一:

  谢谢你来函及诗,更谢谢那寄诗的美意。一次炉火的光焰,一支蜡似乎照出大家一团音韵的杂感。印象的轮廓比寻常有意思得多。昨天到燕京,惜未见到你。回来默念初冬的夜景,今天也有一首诗,送给你看看。另有一首送念慈看。聊以表示或记念那一晚同读诗的好景。

  二嫂

  此信没有注明写作日期。不过,林徽因抄录在这封信里的《独行》一诗的末尾,标注了“廿五,十月二十九”,而且信里说“今天也有一首诗,送给你看看”,由此可知,林徽因写《独行》一诗和此信都在同一天,即1936年10月29日。

  上述散佚题记、诗文,虽不能根本改变林徽因研究,但对于学界进一步了解、研究和认识林徽因其人其文,无疑是有助益的。尤其是林徽因书信存世极少。这次新发现的林徽因赠梁思懿、周念慈的新诗和短函,不但有所弥补林徽因存世书信极少的缺憾,而且见证了她与梁思懿、周念慈之间融洽的关系,有助于了解林徽因与梁家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

  注释:

  ①如:陈学勇:《林徽因的笔名和佚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第4期);陈学勇:《读新发现的两首林徽因佚诗》(《新文学史料》2004年第2期);赵国忠:《〈平明日报·星期艺文〉与林徽因的三首佚诗》(《现代中文学刊》2011年第4期);陈建军:《林徽因集外佚文辑说》,《新文学史料》2016年第3期;刘昀整理:《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梁思成林徽因致陈岱孙的六封书信》,《文汇报》2016年3月15日。

  ②原稿不标点,以下标点乃笔者所加;原稿不标秩序,所谓“题记一”“题记二”等也是笔者所加。

  ③原稿中此字暂不能辨识。

  ④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关于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及其演变的研究》,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1991年5月版。

  ⑤王南:《画栋描梁 图解营造》,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手绘图》,读库出品2015年版,第3页。

  ⑥“五姨”指梁思懿,因其为梁启超女儿,梁家第三代均称她“五姨”。

  (选自《新文学史料》2022年第二期)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