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刘立宏:喜欢就扎扎实实地去做

2013-11-19 08:54:19来源:色影无忌    作者:

   

作者:董小米

  采访者:董小米
 
  受访者:刘立宏
 
  从已是天寒地冻的辽宁沈阳,到依然桂花飘香的江苏常州,刘立宏教授已是第二次担当董小米新锐摄影师发现之旅的评委了。鲁迅美术学院是国内最早开设摄影专业的高校,而作为摄影系主任,刘立宏一直关注青年摄影艺术家的教育培养与发掘以及摄影理论的创新和梳理,这也与董小米开办新锐的初衷相契合。作为老熟人,刘立宏老师对新锐的评选流程和规则驾轻就熟,对参赛摄影艺术者给予了自己的期望,同时也对董小米新锐摄影师发现之旅的比赛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董小米:这次新锐有很多学生参与,作为一个摄影老师,您认为整个摄影教育应该从几个方面去完善,您能从学校和社会两个阶段来说说吗?
 
  刘立宏:我觉得如果是学生,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摄影语言技术理论的完善,首先你得有一个扎实的表达能力,这个能力体现在纪实,体现在对材料、对拍摄这些技术环节的把握,然后要做的是一个视觉的表达,一个熟悉,最后落实到视觉上;另一个方面,首先创作环节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掌握技术理论的完善,同时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具有有探索的,有实践的,有研究性的实践能力,才能构成最后作品的一个考虑,这两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更重要的。
 
  董小米:那踏入社会的摄影师呢?
 
  刘立宏:社会方面做什么?对社会这个层面,可能是摄影艺术家、摄影爱好者们,对他们来说可能更重要的也是摄影文化、摄影理论层面的一个补充、一个提高,因为他们平时拍照的机会很多,有的可能拍了四年,有的拍了五年,有实践操作的能力,但是他们可能缺少的是对摄影对艺术史的一个了解,更需要了解的是纵向的在摄影史上都有哪些经典、哪些呈现,都有哪些突破,这样的话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更有高度,甚至可以说更准确一些,我觉得这方面更重要。
 
  董小米:您也看到了咱们参赛比赛的摄影师,有一些是半路出家,不是专业摄影出身,评委老师说他们的作品想法不错,但是基本功差点儿,是不是因为这个方面的原因?
 
  刘立宏:摄影如果放在当代艺术和观念的语境里边,技术不重要,只是“不择手段”地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和形式,表达的是他所关注的问题和观点,他用影像来说什么,来表达什么,这个层面的技术不重要,但是摄影、影像发展到今天并不是单一的一条线,应该是并行的几条线,这里头有对摄影语言的一个掌控,如果你是传统的,可能要在传统线上做得很扎实,如果你是带有当代性语言和影像实践的,可能在这条线上要知道影像是什么,技术重不重要,完全是两条线,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是更具有摄影家所做的不同的呈现来了解,来掌控对艺术、对艺术理论的把握这个可能更重要,不能混到一起。
 
  董小米:现在都在说当代摄影,看展览发现很多当代摄影很多都是跨界的,雕塑、装置都融合在一起,您觉得当代摄影会不会使摄影教育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新的难度?
 
  刘立宏:这个没有,因为我们也是一直在这条线上,因为美术学院里边的摄影系一直和绘画和当代艺术有一个很好的环境,所以这方面应该不会有很多矛盾,只不过是说可能接受的信息量更多一些,比如说对影像不同的呈现,对当代艺术领域的呈现,都是很自然的有这样一个环境,而且我们的同学多数也更关注这方面的内容。
 
  董小米:我发现现在很多年轻摄影师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比如今年咱们的十位摄影师有一个也是90后,您对他们这些新的年轻摄影师有什么建议没有,让他们继续走向更好的摄影这条路?
 
  刘立宏:我觉得看到年轻的摄影师们的作品是非常高兴、非常欣慰的一件事,能够很早的达到一种自己的语言和特点来做影像和艺术的表达,这是自己非常高兴的一件事,所以也希望两条线,希望更多的关注,生活本体的一种感受和对生活的一种体验,在这种很扎实的感受当中、生活当中展开自己有表现性的、有困难性的表达,我觉得更实务,将来生命力更强,立得更稳。刚出道的这些年轻摄影家更多关注的是这些概念、形式,这也正常,如果没有这种勇气也没有很好的做作品,应该是这两方面轮回式地来调整自己,这个可能很重要。
 
  董小米:刚刚说到年轻人,上次北京摄影周的论坛上提了一个问题,摄影机制和摄影体制的问题?
 
  刘立宏:对,在北京那次。
 
  董小米:我想问以咱们鲁美为例,有没有那种学生在学校里与国外接触的摄影机制呢?让他们展示自己,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
 
  刘立宏:学校里边本科生不多,研究生里边在这方面会有一些和学校外面的机构和艺术家们的一些交流,一些合作,这方面本科还是离社会远了一点,他们更多注重的是技术领域和艺术领域,因此研究生多一些。
 
  董小米:那像跟一些摄影节或者是一些摄影画廊去合作,比如今年平遥的院校展?
 
  刘立宏:应该有,这种机制也很好,对教学、对学校也是一个互相补充,起到互动的作用,影像的这种把握只落实在自己的圈子和显示器里边,可能还不够全面,应该是挂在场馆里边,融入到你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里边才能有一个判断。这个对于高校来说挺有必要的,我们以前这种活动也很多,跟国外的交流更多一些,院校之间的展览,画廊的一些展览,国内以后也会做,比如说找到一个合适的一个点,或者是和我们的想法和我们的环境有一个很好的结合的点,我们也会做。我有一个建议,在讨论会的时候也说了,将来董小米主办方能否通过某种路径,特别是网络平台很方便,把全国高校这一块的资源给它调动起来,通过什么活动,因为我知道高校现在的面太大了,一般的综合大学都做艺术学院,因为它是一个大学的高度。综合艺术学院里边可能有很多都有,有的是摄影系,有的是摄影专业,我们评估做统计的时候,我们学校就有08年53个毕业生在全国高校里当老师,现在得有60个,在全国大学里头教摄影,有摄影专业或者是摄影系做老师的就有六十个,你想这是我们有的,还有没有,我想肯定得过百或者是几百,以后把这个口径在征稿的环节里头,有针对性的给他们发一个什么邀请或者是设一个学院的什么奖项,可能来稿资源更大,对最后整体的水平会有一个提高和分布。
 
  董小米:今年的投稿作品有一种现象,越来越同质化,模仿的比较多,慢慢都往一个风格去走,你觉得呢?
 
  刘立宏:从评选出来的结果看还好,作为一种现象我觉得也正常,实际上讲在艺术史上、在摄影史上做的好也就是那么几个人,在中国的圈子里讲,做的好还是那么几个人,我觉得正因为所谓艺术的这种高度和水准,也就是你自己能在艺术史的这条线上和高度把握你的一个位置,这是一个高度,如果每年都有很创新的,很完整的,那艺术就很简单了,摄影也很简单了,如果带有经验性的判断,带有当下的,还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说年轻人,如果说在初期做表现、做创作的时候很像也很正常,但是要有自己的判断,要有一个高度,可以带有探索性的、模仿式的,但是要和自己的生活有关系,要说自己的事、自己的感受,这个可能不重要,当然一窝蜂似的跟风肯定是不好的,但是从学生来讲,从初学摄影来讲难免,他做几年以后自己会意识到是好是不好,还是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一开始的时候这种积累好像每个人都一样,包括成名的大师,年轻的时候也会有一些崇拜,一些体会,但是都是一个过程,最关键的是最后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有自己的判断和强调,最关键的是在后面的强调和突破的高度。我有一个建议,在讨论会的时候也说了,将来董小米主办方能否通过某种路径,特别是网络平台很方便,把全国高校这一块的资源给它调动起来,通过什么活动,因为我知道高校现在的面太大了,一般的综合大学都做艺术学院,因为它是一个大学的高度。综合艺术学院里边可能有很多都有,有的是摄影系,有的是摄影专业,我们评估做统计的时候,我们学校就有08年53个毕业生在全国高校里当老师,现在得有60个,在全国大学里头教摄影,有摄影专业或者是摄影系做老师的就有六十个,你想这是我们有的,还有没有,我想肯定得过百或者是几百,以后把这个口径在征稿的环节里头,有针对性的给他们发一个什么邀请或者是设一个学院的什么奖项,可能来稿资源更大,对最后整体的水平会有一个提高和分布。
 
  董小米:谢谢刘老师,您的意见我们一定会借鉴。我们选作品的时候,好多都是一种拍摄手法、一种形式,这些都删掉了,没有老师看。
 
  刘立宏:从结果上看,在座谈会上我也讲了还是挺丰富的,有传统的很严谨的,也有很观念的当代的表现。
 
  董小米:老师您觉得这些作品有没有您比较欣赏的?
 
  刘立宏:不太好说,因为记不太清楚了,还是有看了让你眼前一亮的作品,评选的过程当中还是有的。
 
  董小米:我们梳理投稿作品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开始对黑白摄影的一种回归,一窝蜂全部黑白摄影,好像觉得黑白摄影更纯粹、更本质了,有网友就说,黑白+粗颗粒+四周暗角就成了新锐了,难道黑白摄影有这么大威力?
 
  刘立宏:可能和整个的环境有关,这也算是正常,天天看彩色可能有人会想突破,会想变化,但是黑白确实有黑白所呈现出来的给人带来的感受和信息,它是有一个抽离的,色彩可能观看的时候,信息量更多,但是变成黑白以后可能在某一个点上,更适合和便于表达内容所呈现的一种信息。另外一个如果从视觉讲形式,如果从形式上讲越剑兰的东西越什么,越高级,越集中,就像一些平台,可能就是一个三峡一个人在说在唱,但是给你带来的东西不是表面的样式上的表达,他是在叙述,在讲故事,所以说你听起来会很集中,还是一种简练、一种升华,不是每个题材都适合你去拍。如果当代语境里边会不择手段地来找符合自己所需要表达的,就不绝对了。
 
  董小米:在初选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摄影师在自己的作品描述中说自己处于一种迷茫,不知道该拍什么,参赛好像投石问路一样,您觉得摄影师或者艺术家都会有迷茫的时候,他们怎么才能得到别人的启发,从哪儿得到启发?或者他们更进一步,突破这个瓶颈?
 
  刘立宏:应该多看,我觉得和其他门类一样,只有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才有判断,你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环境或者是一定的阅读量,这种迷茫可能挺正常的,可能高科技好和坏的差别不一定有多大,但是关键是你周围的环境和信息量,还有积累,对你的判断起更重要的作用,所以这种迷茫也正常,关键是要提高,还是增加阅读量的,特别是现在网络也很方便,要找到很好的渠道、很好的建设,这样看才能很好地看。
 
  董小米:现在有种做法,让一些岁数比较大的摄影师或者是他们已经离开学校很长了,他们再回炉,回到学校里边,或者让一些成名的摄影大家给与他们一些启发。
 
  刘立宏:这个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不是年龄大,是做得好,这个非常有必要,因为在学校里,可能老师给予同学的东西更多的是方法和经验,但是要有一个提高,要有一个自己的判断,自己的经验。
 
  董小米:还得有人提点提点。
 
  刘立宏:非常有必要,好像不同领域都有这种。
 
  董小米:那您给入围的的选手说一点寄语吧?
 
  刘立宏:希望青年的摄影家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喜欢的事,应该是我对青年摄影家的一种希望和期待。
 
  董小米:谢谢!
 
  (编辑:刘颖娜)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