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这个时代的读书观

2010-04-25 14:07:23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

   

  当你摆出看书的姿态,你就是可敬的。

  如今留存下来的读书类节目屈指可数。自从2004年央视《读书时间》香消玉殒之后,北京电视台的《东方书苑》、上海电视台的《阅读长廊》、湖南电视台的《爱晚书亭》等10余个电视读书节目相继消失。读书类节目被称为“收视率毒药”。

  同时,由梁文道主持的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虽然每天只有短短八分钟时间,却看起来却非常过瘾,拥有很多的忠实听众。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们有的是一种怎样的读书观?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读书观?本报记者对此专访了梁文道。

  本报记者:您在香港做《开卷八分钟》,很多人喜欢看,但是我们知道,文化类节目,尤其是读书节目,被戏称为“收视率毒药”,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梁文道:法国有一个读书节目,只有一分钟,收视率很高。读书节目怎样不成为收视的毒药,我觉得主要得考虑节目怎么做。当然《开卷八分钟》现在是不是收视率很高?绝对不是!可是它也绝对不至于到毒药的地步,它起码有广告。

  (在这方面)我是有经验的。我以前在香港商业电台当过总监,在那段日子,我刚上任两星期,我就跑去跟同事们说,我要开一个读书节目。他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我做给你们看。有年轻的同事来和我说,“你在周六晚上做这个节目,谁听啊。你千万不可以相信问卷调查的。”因为观众听众问卷调查是很好玩的,你问他你最喜欢什么节目?每一个都说我最爱看咨询节目,我喜欢看有深度的节目。但是最后这些节目都没人看没人听。真正在晚上什么节目行呢?我们有个前辈太正确:“讲黄色段子,讲鬼故事、讲谋杀案,这三类是香港听众最爱听的节目。”

  但是结果是我做的那个一小时的读书节目变成全香港周末收听率最高的节目。所以从那时候我就相信,做读书节目,电台也好电视台也好,重点是你怎么做。你有没有把它当节目做,这是最重要的。

  本报记者:那您给我们举个例子,怎么样才能让人觉得读书这件事有意思?

  梁文道:你有没有发现,大部分的读书节目,它并没有从做节目的角度来做读书节目。它是用一个做书的角度来做的。比如说,介绍《常识》这本书,他会这么说,“各位亲爱的听众朋友们,今天我们要介绍一本书,叫《常识》,作者是梁文道,出版社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本书是一本时事评论集,里面谈中国的评论70多篇,谈国际的评论二三十篇。我们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重点……”他是纲目非常分明,很正统。但是作为观众,不会爱看这样的节目。这不是一个用电视的逻辑来做的一个节目。

  什么叫电视的逻辑、或者说是大众传媒的逻辑呢?是这样的:“各位,今天有个小子出来,居然说我们没常识……”也可以换一种风格这么说:“大家有没有想过,中国是一个二战胜利国,但是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是抗战的一个赢家,我们通常都记得我们被侵略的痛苦……”从内容、一个有趣的观点开始说起,然后才引出这本书,这是电视的逻辑。节目一开始就是(介绍)最能让观众注意的一点,让观众觉得我想听你把它说下去,像说故事一样把它说出来。

  本报记者:现在内地用读书来度过业余时间的人并不是特别多,但您说在香港也差不多,这样的读书气氛是不是很糟糕?

  梁文道:香港当然很糟糕了。在香港,一个读书的人会有点奇怪。比如你搭地铁,如果拿着本书看,你就是这个车厢里面最怪的人,别人会觉得你怎么那么怪,为什么会看书。但是反过来,你要拿一个文件,很认真地看文件或者合同,这就是很正确的。你可以在地铁看东西,但必须是跟生意有关的事情,这是香港很让人悲哀的地方。

  今天我们读书的气氛,我觉得不算糟糕,问题只在于我们读什么、怎么读而已。读什么这方面比较令人担忧,因为我觉得最近几年有很多书良莠不齐,抄袭的情况仍然很严重,不负责任的出版情况也很严重,比如常常出现像“编著”,不是说不能用编著,但是要有编著的责任,,要说清楚这本书写了几部分,编了哪部分,编什么东西,怎么编来的。但是读者中大部分人不追究这个问题,这是个危机。

  为什么?因为这可以看出来我们的读者并不关心他所知道的这些事情、他看的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这是很危险的。为什么今天中国网络上小道消息非常多、谣言特别多呢?因为我们不特别关心消息是怎么来的。比如我们看一个新闻报道,我们不大计较采访的过程怎么样,不计较求证的过程怎么样,同样的一本书,只要内容手段、标题绚丽就去看,看了以后信以为真,但是不去关心这本书是怎么来的。
  
  本报记者:在一篇文章里,您提到中国人在地铁里面阅读《红楼梦》,就像法国人在地铁里面阅读黑格尔一样,“不潮流”或者叫“没文化”,您怎么看待在公众场所里阅读经典名著?

  梁文道:这当然不是一个坏事,我们不要这样判断一个人,比如他在什么场合读什么书,我当时这么写,是因为当时我要形容法国人,他们怎么样把看书当成是一个显露身份象征的事情。我原来那篇文章就提到,法国人很奇怪,看畅销书榜的话,你会觉得这个民族的文化水平高得离谱,为什么?比如当年出的一本书,当年在法国是畅销书,而且这本书公认是福克一生当中最好的一本书,很多人在等地铁的时候在看这本书,完全不是一个看书的环境,为什么法国人要这么做呢?那是因为法国人认为看什么书跟穿什么衣服一样,是一个品位身份的象征。为什么你在法国人那里,比如你去看普鲁斯克会被认为没有文化呢?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些人是经典,而这些书应该是在你很小的时候已经看过了啊,不可能年纪那么大,30、40岁还在看,那就很次了对不对?我的意思是这样的。

  所以我觉得一个人在今天,在任何场合看任何书,我们不应该学法国人这种想法,不应该以自己看任何书为耻,我从来不会这么觉得。因为我写过,我说在书店里面,在任何场合里面,任何一个人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的姿态都是一个美好的,而且令人尊敬的姿态,为什么?因为那表示这个人他想当一个学生,他正在很谦卑的想从一本书里面学一些他不知道的事情,去经历一些他没经历过的事情。这里面包含着一种人想要改变自己,想要提升自己的欲望,就表现在拿起书来的动作。不要管那是什么书,任何人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都是可敬的。

  (编辑:王骞)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