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从一首改编歌曲引发的争议说起

2025-06-17 17:45:05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董晨宇

   

  这些日子,一档音乐综艺节目中,年轻歌手对流行歌曲《李白》的改编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改编版强化了电子国风的特色,歌词中加入“游戏梗”念白“我本是辅助,今晚来打野”,“如何呢,又能怎”的反问,一声尖过一声。

  对此,有人认为“魔性”恣肆,充满了“玩音乐”的自在感,也有人认为太过另类、不知所云,听得尴尬;有人认为这种音乐语言背后的洒脱态度,让年轻人有共鸣,也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态度消费主义”,迎合大众情绪,空洞低俗。很多人并不能理解,为什么一首改编歌曲会引来如此多的争议?

  曾经,人们对音乐的评价往往仅聚焦于音乐性,例如一首歌是否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年轻人的音乐审美逐渐从“听音乐”变成了“听自己”——他们不再仅仅追求旋律的悦耳或技术的精湛,而是渴望找到音乐与自身的关联性。人们从一首歌曲中可以听出来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年龄、阅历和生活处境。这样一来,音乐作品在艺术审美之外,也成为一种情感的调色盘。

  正如在评价《李白》这首歌曲的翻唱时,可以谈论音乐的艺术性、流行音乐的创新,也可以谈自己的生活感触、青年人的情绪价值,还可以谈论李白这一传统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综艺节目对热点的追逐……艺术早已不再是单向度的欣赏,而成为情绪、态度、情感的载体。文艺作品和社会生活、大众心理之间的互动关系日益复杂,其价值实现也越发成为创作者、观看者与平台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互联网时代,当不同代际、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诉求的用户涌入“数字广场”,难免会出现情感的“错位”和“交锋”,在文艺领域的直接表现就是审美评价的碰撞。面对观点的差别,我们不必急于否定,而应看到其背后的诉求;面对审美的差异,我们也无需强行统一,而应在对话中寻求共生。

  特别是随着短视频、直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等的普及,年轻人无需专业训练即可进行创作,以弹幕、二创为代表,文艺接受形式的多元化也加剧着审美评价的碰撞。在“人人皆可文艺”的新大众文艺生态中,当代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更加习惯于“生活就是文艺,文艺就是生活”,习惯于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中表达自我、释放自我,他们寄托于文艺中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精神诉求就更需要正视与回应。

  当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青年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建立的过程中,他们的表达也正在经历从“解构”到“重构”的转变。一些看似难以理解的表达方式,本质上是年轻人在寻找自我定位过程中的探索。因此,对年轻人的文化表达既要给予包容空间,也要积极引导,让青年文化和网络文化在保持活力的同时,能够实现精神的升华和价值的沉淀。只有将“爽一下”的表层快感,转化为“立得住”的持久价值,青年表达才能真正完成从情感抒发到自我建构的成长。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