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展览公告 市场信息 北京文艺网画廊 现场传真 经典导读 创意设计 美术先锋 理论家专栏 美术星空 微热点@ 美术学院 展场记事 美术评论 美术访谈 美术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关于少番的绘画艺术

2012-12-26 17:06:58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少番的存在状态和艺术创作一直与主流艺术保持着“疏离”的“边缘”关系。所谓的主流艺术不是指中国官方倡导的艺术具有宣喻教化功能的主旋律,也不是中国学院艺术稳定与自足的系统,而是中国民间空间的前卫艺术“江湖”的主流倾向。之所以有这种印象或判断,是因为他的艺术更多地是游离于其间的艺术自主与独立。也许少番内敛、低调的性格导致了他不愿意卷入 “现实的狂欢”,而希冀予“混世”里求得一份心灵的温宁和纯净的认知体验,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一种修养生息的密闭方式,心无旁骛地从事着自己的艺术创作。

  少番始终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被其具有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而心怀崇敬。他甚至说:凡是老的东西都是好的!因此,这次展览他提出了“审老”方式,并作为了展览题目。“审老”方式是相对于“审美、审丑”的美学概念而言的,其表意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重新审视和追认,进一步指涉的则是,他不但感受到古老文化的衰微,也洞察了所谓“新兴”的西式文明的危机,而这种危机往往是许多社会进化论者所刻意规避的问题。实际上,少番的艺术是依托于中国特有的“审老”传统,通过他对传统的认知与情结,在艺术上寻找到一种新的语言方式,并转化出他对文化艺术的一种立场和态度。

  少番尤其对中国古典家具的样式和榫卯结构情有独钟,他早期的作品更多的是利用其中的资源和后现代的方法,以并置、兼错,以及重构的方式,把我们的历史、记忆与生存现实的处境,沉淀为实物的底色和质感的差异,把历史着眼点对准了最为日常的家具和器物之上,并通过器物的符号化象征,寓意着中国在现代性历史进程中潜在冲突、纠结和现实依存。而他近期的绘画,以远离喧嚣现实的边缘姿态,通过冷静内省的独特视角,中正、简阔、纯粹、虚置于看似混沌、饱和的灰色之中,审视与表现的器俱、动物、山水、人物等形态的单纯、怪异、幽微,赋予了绘画的一种形式构成与色度渐变的相互触碰,一种相对应的吸附,从而使隐藏在图像之中的意味淡然跃出,具有穿越表象的非常规视觉张力;也使造型本身的确定,具有了无限变动的可能性。抑或在他艺术方式的过程中,完成了他可以把握的一种拟人化的本能状态,呈现出一种不知所终的神秘、曲折语境,而且“中正”的不妥协态度。于是,幽闭,没有出路;潜隐,无法预期。如同无迹可循的午夜梦魇,无法摆脱的臆想,显示着他本身的经历、情感和记忆。或许画面缥缈的虚幻性和视觉的逼真性正是人内在精神紧张、压抑构成了的创作具有幽闭梦魇般感觉。少番的绘画也是一种还原,返还到了视觉艺术之初,重新接近创作与生存本源的行为之中。这是一种倾向于自然属性的创作。同时,他保持了自由与开放的心态,拒绝复制形而下的生活图景。这种自由的舒展,甚至对绘画语言的挖掘与迷恋,弥合了许多跳跃所产生的缝隙,造成画面结构成为整体和痕迹的综合。少番这种绘画样式上的特质是艺术家所能达到的偏执、彻底,并成为他近年绘画创作的标识。可以说,少番是一位不见容于当下任何流行绘画样式的、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之一。

  不同的人生与选择是他个人对艺术对生活态度与性格所使然,他的这种疏离、边缘或另类,不是如上世纪90 年代初期以圆明园画家村和东村为代表的一些“野生”艺术家的那种被迫的边缘与另类,而是一种自愿或主动地选择,一种介乎于其间的自由。他的绘画虽然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但绝非是简单的形象与符号的挪用,也没有对其采取现在惯常的颠覆、解构、反讽、戏谑等流行的后现代主义的方式,而是在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过度泛政治化、社会学化、意识形态化的现实针对性中,在所谓“同心力”趋同趋势下与离心力的相互作用中,保持着个人天马行空般的想象与表现。因为,他所要求的艺术是不受外在社会现实的制约而获得某种前所未有的独立与自主。他的图式,通过静态的虚拟穿越了真实与虚置的二元对立,想象力使得时间/空间之间、动物/人物之间出现了一种诡异的混杂和不确定作用,一种无法把握的无限的冲突。这种“不确定性”对于少番来说,决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具体而微的生活经验与内心感受,显示了他的艺术跨出“似真性”之后,在一个新的语境中自由穿越的能力。这是少番艺术的特征,也是他艺术的魅力所在,更是他与其他相比较的殊异之处。

  艺术有主流与边缘之分,其间的共生与对话需要边缘的声音。对话的前提是差异,而差异必然要求对话各方自身的独立性,这个独立性的体现就是对艺术的态度和艺术创作的自主。因此,有主流就有边缘,边缘不断地干预和挑战主流与中心,这才不会使社会只有一种独白的声音,甚至作为复调的自身对话,在社会中才能构成众生的喧哗,构成艺术的多元化表达,从而包容思想的共生性歧义与文化内部的复杂运动。艺术又具有虚置的本质,艺术更像是梦境,与现实隔着一层。因此,创作者能发挥自己的情感倾向与内心隐秘,无需在与他人的真实关系中掩饰自己。人们通过进入虚构的图像世界而得以疏离现实世界的沉重。从而艺术成为社会现实之外的一块飞地,一片人类可以栖息的乐园,尤如少番在疏离的边缘中,在他的乐园里乐此不疲一样。[NextPage]


《药》2012 布面油画 170 x 210 cm

  少番

  1964

  生于中国北京

  生活和工作在北京

  个展

  2012

  “以‘审老’的方式——少番的画”,麦勒画廊 北京-卢森,中国北京

  2010

  “一个不可救药的古典主义者”,对比窗艺廊,中国上海

  2005

  “十年前”,对比窗艺廊,中国上海

  1996

  “关于椅子的椅子”,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中国北京

  主要联展

  2012

  “像想!当代中国肖像展”,国立肖像美术馆,堪培拉;舍曼当代艺术基金会,悉尼,澳大利亚

  “化境-中国当代艺术新象”,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中国香港

  第四届广州艺术三年展,中国广州

  2011

  “丹青家传”邵氏家族作品展,厦门中华儿女美术馆,中国厦门

  北京首届国际设计三年展,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北京

  “新境界——中国当代艺术展”,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澳大利亚堪培拉

  “全方位中国设计”,天安时间艺术中心,中国北京

  2010

  “三人行——情系丹青”,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

  首尔中日韩国际设计双年展,首尔市政府奥林匹克中心,韩国首尔

  2009

  “北京——哈瓦那艺术革命”,国家美术馆,古巴哈瓦那

  2008

  “觅园”,获英国皇家切尔西花园展金奖,英国伦敦

  “中国设计”,维多利亚和阿尔博特博物馆,英国伦敦

  “活的中国园林”当代艺术展,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德国德累斯顿

  “北京-雅典,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Technopolis,希腊雅典

  2007

  “回转融合前瞻:中国当代美术”,对比窗艺廊,中国上海

  “流动的言语:当代艺术和设计”,对比窗艺廊,中国上海

  2006

  “两种选择 邵帆和皮埃尔-马利 · 勒热纳雕塑展”,798艺术区,中国北京

  2005

  “灵感来自中国”,美国皮博底博物馆中美艺术家邀请展,美国麻省

  “激醒-中法艺术的碰撞与融合”,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

  2004

  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中国北京

  “中国想像”,杜伊勒里公园,法国巴黎

  2002

  国际设计展“为座而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北京

  2000

  “穿墙人:中国当代艺术新景象”,庇卡底国家美术馆,法国亚眠

  都灵双年展,意大利都灵

  1999

  “世纪之门”中国艺术家邀请展,成都当代美术馆,中国成都[NextPage]


《马正面》 2012 布面油画 220 x 140 cm[NextPage]


《案兔》 2012 布面油画 210 x 170 cm[NextPage]


《睡》2012 布面油画 100 x 200 cm[NextPage]


《你》 2011 布面油画 210 x 170 cm[NextPage]


《小兽》 2011 布面油画 200 x 160 cm[NextPage]


《荷》2011 铝板油画 50 x 50 cm[NextPage]


《白菜》 2011 布面油画 165 x 165 cm[NextPage]


《长眉罗汉》2011 布面油画 210 x 170 cm[NextPage]


《小驯鹿》2011 布面油画 170 x 170 cm[NextPage]


《月兔》 2011 布面油画 210 x 210 cm[NextPage]


《一》2010 布面油画 60 x 60 cm[NextPage]


《山水》2011 布面油画 170 x 170 cm[NextPage]


《兔奶奶》 2012 布面油画 50 x 60 cm[NextPage]


《黑兔》2011 70版 版画 100 x 81 cm[NextPage]


雕塑 《明式粪》 2006 铁梨木 15 x 42 x 37 cm[NextPage]


雕塑 《明式脚骨 - 2009, 之三》 2009 铁梨木(高)28 x 130 x 28 cm 

  (编辑:符素影)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