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展览公告 市场信息 北京文艺网画廊 现场传真 经典导读 创意设计 美术先锋 理论家专栏 美术星空 微热点@ 美术学院 展场记事 美术评论 美术访谈 美术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阿尔伯特·厄伦

2012-03-31 16:54:14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阿尔伯特·厄伦(Albert Oehlen)1954年出生于德国,现在西班牙和瑞士生活和工作。自1981年以来他就在Max Hetzler画廊定期举办个展,还在欧洲等国举办过多次个展。他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之一,承袭了大师在特殊历史时期的记忆,又表达了对自由奔放追求的意念。他的画是精心制作的挑战策略,颠覆和挑战传统艺术的崇高理想.成为以批判和幽默方式反映当代意识形态的新一代创作。

    阿尔伯特·厄伦是一位“资深”艺术家。80年代曾与奇本柏格一起参与“坏画(bad painting)”的创作。从欧兰的作品中很容易看到艺术史的痕迹。比如,在《黑色理性》(Black Rationality)(1982)中,马的骨架直接引用了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另外一些作品则引用了米罗、康丁斯基和里希特作品中的图像。但是厄伦的目的在于有意破坏绘画史上所有现成的流派、技术和语汇,展现抽象和具象的共同失败。正如批评家戴德里克森(Diedrich Diederichsen)对于厄伦的描述:如果他敢于正视当代绘画的批评,证明它作为艺术实践的生存能力,他就不得不在这种媒体上重整旗鼓:利用被批评的对象再创造。他想做三件事:揭穿(demystify)绘画的过程;展示一系列策略;不仅仅表现这种批评而且“述说”它。因为他相信绘画的功能实际上如同一种语言,他要创造的对象很明确,是一种没有任何幻象、没有神秘感的、可以说得出的绘画。”为了实现这种这个抱负,他运用关于绘画的记忆自身来反对它自己,抽去绘画的神秘性而重建新的记忆。欧兰想揭露的是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失败,通过油画来创造一种新的颠覆性的力量。

    阿尔伯特·厄伦的“坏画”最接近于基彭伯格的作品。他的许多作品经过电脑处理和喷墨印刷,并融入了照片拼贴和印刷元素。对于各种不同视觉艺术传统的运用使评论家很难把它们分类。在《钢铁的奇迹》(Mirages of Steel )(2003)中,厄伦描绘了用喷枪在一些红色球体上喷雾的机械过程,然后再以涂抹、摩擦的方式破坏整个画面,制造成不和谐的抽象拼帖画。对绘画表面形式的破坏是他创造的有力武器,也是他寻求走出艺术史迷宫的方式。

    阿尔伯特·厄伦德的艺术是在具像与抽象艺术之间不断摸索中发展的,期间他的作品无论形式还是主题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些绘画、拼贴、素描和速写是他对诸多艺术问题的回答,是对艺术崇拜的批判,也是对艺术影响社会能力的分析与研究。作为上个世纪80年代那个影响一时的德国“新野兽绘画”(New  Wild Painting)运动中的一员,厄伦在早期具像绘画中就表现出他对如上问题的深刻思考。此后,在“色彩理论”系列创作中,厄伦逐渐将他的调色板减少到最少的三原色:红、黄、兰。相比之下,对于作品表现的主题,厄伦却不受任何道德与标准的局限,阿道夫·希特勒、动物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是他描述的对象。1985至1988年,厄伦采用了用文字覆盖写实形象的方法,在丰富作品的表现内容的同时,也在形式上有所变化。进入80年代末期,他的作品更多倾向于抽象的表现形式,并多以模糊不清的色彩堆积的形象出现。9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计算机在绘画领域的应用,厄伦也开始应用计算机进行绘画创作,在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帮助下,厄伦的艺术在技法与主题方面都获得新的突破。[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NextPage]

  (编辑:符素影)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