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寒假:女教授们参观798现代主义画展

2024-01-22 21:31:48来源:裸故事     作者:刘燕

   
2024新年伊始,阳光明媚,北京的早晨寒风凌冽,路边残留的冬雪熠熠闪烁。

 2024新年的现代主义漫步 

致敬六位艺术大师


  文、图 / 刘燕

  2024新年伊始,阳光明媚,北京的早晨寒风凌冽,路边残留的冬雪熠熠闪烁。我们一行四人(北二外刘燕与社科院哲学所陈霞、中央美院韩颖、中央经贸大学兰翠竹),相约位于798艺术区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开启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漫步之旅,与六位艺术大师相遇,他们分别为: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保罗·克利(Paul Klee,1879-1940)、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阿尔伯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全部展品皆来自“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的馆藏”。

  
图1:UCCA展览现场

  我的朋友陈霞教授被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聘为“博古睿学者”,我们由此得知,海因兹·博古睿(Heinz Berggruen,1914-2007)是一位犹太裔德国艺术经销商和收藏家,在希特勒纳粹统治时期,他与无数的犹太人一样被迫流亡异国,1936年移民美国;1948年二战结束后他在巴黎开设了一家画廊,与毕加索、马蒂斯等先锋派艺术家成为知音,收藏并销售他们的画作。1996年昔日的流亡者博古睿重返柏林,设立“博古睿美术馆”,他还把一批藏品转给柏林国立美术馆,这让全世界艺术爱好者有机会欣赏到现代主义大师的杰作,其功莫大焉。

  
图2:老师给孩子们讲解现代艺术

  在UCCA开阔的布展空间,一百多件艺术珍品有序地排列,它们不是按照艺术家名字,而是按照展品的时间有序地呈现百年艺术思潮变迁。观众漫步徜徉其间,有层次地观察现代绘画的多元变革,对每位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友情交往与风格演变有了更为清晰的对比分析。

  艺术漫步的开篇是被誉为“艺术家中的艺术家”——印象主义画家塞尚的《塞尚夫人肖像》(约1885)等两幅作品,此时的绘画开始引入光影与色彩的细腻变化,主观性逐渐增强。

  布拉克与毕加索在巴黎共同开创立体主义画派,他的《烟斗静物(南方报)》(1914)与毕加索的《吉他与报纸》(1916)相映成趣,他们一起对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写实传统开炮,运用构图、纹理、变形与叠加等技巧,彻底颠覆了现代人观看世界的视角。在20世纪初艺术转型时期,这些年轻艺术家具有非同寻常的勇气与创新胆识,才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作为收藏家的博古睿也具备了同样的鉴赏力与洞察力,以超前的眼光和财力扶持这些贫困潦倒、桀骜不驯的天才。


 图3:布拉克《烟斗静物》(1914)

  
图4:韩颖老师欣赏毕加索的画

  毕加索是我喜欢的现代主义大师之一。他说:“每一项创造行为首先都是破坏行为。”有了毕加索之类的创造性颠覆与发明,现代艺术才从深厚坚硬的写实传统中迈出先锋的步伐。博古睿是毕加索的知音密友,收藏了他的许多作品,这次展品陈列了他的40余件经典之作,几乎占据半壁江山。《窗前静物,圣拉斐尔》(1919)、《绿指甲的朵拉·玛尔 》(1936),《黄色毛衣》(1939)、《大幅斜倚裸像》(1942)、《读书的女子》等凸现了立体主义的变形与凸凹风格,其中有毕加索交往的女友,如《绿指甲的朵拉·玛尔》成为本次展览的品牌符号。
  
图5:毕加索《绿指甲的朵拉·玛尔》(1936)

 图6:毕加索《黄色毛衣》(1939)

 图7:毕加索《大幅斜倚裸像》(1942)

  出身瑞士的诗人画家保罗·克利曾经在德国包豪斯任教,受到了建构主义简洁风格与建筑设计理念的影响,其画作线条优美而简练,格状的色彩自成一体,具有某种特殊的音乐节奏与东方韵味。现场展示的他的30余件画作魅力四射,既有优雅的抽象风景画,也有充满梦幻色彩的城市夜景和色彩如音乐跃动的方格建筑,如《觉醒》(1920)、《纯色建筑》(1923)、《节俭男子的只言片语》(1924)、《清真寺入口》(1931)、《时间》(1933)等。其生前的作品之一《孩童游戏》(1939)形象怪诞,支离破碎,内蕴着某种残酷的心灵创伤与悲伤记忆。

  
插图8:克利《塔之思》(1918)

  
插图9:克利《黎明的诗》(1938)

  
插图10:克利《孩童游戏》(1939)

  作为野兽派的创始人之一,马蒂斯的10件展品风格各异,充满童趣。他长期居住在法国海滨城市尼斯,善于描绘充满地中海风情与海洋气息的室内风景画,如《室内风景,埃特勒塔》(1920)、《在尼斯的画室》(1929)。自然,展品少不了他在晚期创作的天真稚气、线条跃动的剪纸艺术,例如《跳绳的蓝色裸女》(1952)。

  
图11:马蒂斯《室内风景》(1920)


图12:马蒂斯《跳绳的蓝色裸女》(1952)


  对于来自瑞士的雕刻家贾科梅蒂,我此前并不是太熟悉。据说收藏家博古睿经常去他的工作室,两个人总是相对无语,一言不发。这次展品只有其两件雕塑作品,一件是《威尼斯女子 IV》(1956),另一件是《城市广场II》(1948-1949),这些瘦骨嶙峋、干瘪憔悴的人物形象具有存在主义意味,令人想起卡夫卡笔下那些面貌模糊不清的孤独者或荒诞者,比较准确地呈现饱经战争创伤的现代人的迷惘感。
  
图13:贾科梅蒂《威尼斯女子 IV》(1956)

  近几年中,我参观了UCCA举办的“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2019)和“马蒂斯的马蒂斯”(2023)等几个现代主义画家的大展,这次的“现代主义漫步”让我欣赏到了一些新的展品,对于立体主义、简洁主义、野兽派、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等现代风格有了更切近的观察,如:多种绘画语言、音乐节奏与色彩形式的探索,对抽象、具象与梦幻风格的内在挖掘,艺术技巧方面的不断越界,这大大丰富了我们对现实、生活与自我的感知。世界不再是平面的,也是立体的、梦幻的;或者说,艺术充满着主观想象与个人语汇,可以是天花乱坠,也可以是童心未眠。

  参观结束后,我们在商店购买各自喜欢的艺术衍生品,有冰箱贴、明信片和精致的小包包,留住美好的视觉记忆。其实,艺术离日常生活或普通人并不遥远,只要我们用眼用心去慢慢体味,也许有一天自己也可以拿起画笔,涂涂抹抹,去感受色彩与线条带来的自然韵律与美。


 图14:我们在毕加索画作前的合影(从左到右:兰翠竹、刘燕、陈霞)

  走出尤伦斯艺术中心,我们继续漫步到对面的一条街道,拐过“树上的咖啡馆”,来到好友杨子先生开设的“太阳艺术空间”,这个画廊虽小却很奇特,总有一些令人意外惊喜之展品。最近展出的是来自法国的“16-19世纪的精神:欧洲大师原作典藏展”,它们多为传统风格的写实之作或历史厚重的铜板画,呈现着不一样的风格与记忆,弥补了我们对前现代主义绘画的感知。
  
图15:太阳艺术空间的最新展览

  无论是精确模仿的传统现实主义绘画,还是神圣的宗教象征主义艺术,抑或夸张破碎与拼贴重组的现代主义流派,都给予我们的视觉与心灵以极大的震撼和某种无意识的释放,得以洞悉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多姿多彩的想象力与不断冒险的创新精神。伟大的艺术,不仅教会我们从不同的视角观看我们置身其中的纷繁世界,更让我们把孤独的自己与他人关联在一起,分享着心灵的细语与情感的奥秘。

  
图16:我们在太阳艺术空间的合影(从左到右:韩颖、刘燕、兰翠竹、陈霞)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