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展现华人文化的多样性——读《花鼓歌》

2013-12-14 13:57:40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作者:

   

作者:范典

  华人文学一直以来在世界文学圈占有着极重要的地位,从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到张爱玲的《秧歌》,从谭恩美的《喜福会》到王哲伦的《蝴蝶君》,这些作家无不用英文写作,将中国人的面貌勾勒毕现,反映到西洋社会。可惜当年的张爱玲没有投着美国人的口味,倒是逃避战乱、留学美国的黎锦扬一出手便写出《花鼓歌》一书,立刻登上《纽约时报》好书榜,并陆续被买断影视和舞台版权。

  这样一本书翻开,以为会沉入历史潮涌中不能自控,不想却是本诙谐风趣的书。虽讲述美国唐人街上一户华人家庭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与冲突,人物塑造和情节架构却非常有意思,老顽固与新作派、西洋文化与中国文化、底层人与上层人之间的两两冲突,将戏剧矛盾推至高潮,然后最顽固的人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作者黎锦扬在留学期间,由比较文学转至戏剧系,穷困时沦落至吃不起街头一碗叉烧面,然而他的好运是在报纸上找到了写专栏的任务,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花鼓歌》 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很难想象一个年轻人可以把握两代人物的性格特征,将他们描述得不卑不亢、风趣诙谐———换句话讲,不是将人物一棒子打死,贴上永不褪色的标签,而是从故事中挖掘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也间接否决了西洋社会从中国殖民时期看待国人的统一性。那时国人连狗都不如,地位低贱,连华裔女明星出现在好莱坞影片也常是受辱的形象。这就赋予用英文写作的华人作家一种特权,可以在西洋文化圈争得为国人“辩驳”的一席之地,不管西方世界肯不肯改变观念,至少能让他们感觉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花鼓歌》中不仅有地方曲种“凤阳花鼓”的表演,亦有封建思想的遗留,还有华人后代被西方文化彻底浸淫的状态,亦有正处于选西洋老婆还是东方老婆抉择中的而立青年。半个多世纪前,华人在唐人街生活的面貌通过小说一一展现出来。王戚扬一家显然是大户人家,用度阔绰,供得起子女上学,养得起佣人服侍,但作者并非让你见识上层人的生活做派,而是通过他们上一代人的故步自封和下一代人在步入西方社会后思想发生转变来进行对比,进而强调两者之间的代沟最终会导致其间的微妙化学反应。

  吸引我读下去的是作者诙谐幽默的叙述方法,几乎不动声色,将严肃刻板的人也能写得风味十足。而且戏剧元素在其中展露无遗,比如道具的运用、误会的造成和解开、人物的对比和对称、语言推动情节的进展等等,不一而足。

  此书发行已半个世纪有余,但时至今日才被引进大陆。然而读起来人物棱角分明、有血有肉,犹如近在眼前,丝毫不因时代的变迁而折损我们阅读它的快感。或许带了时代的灰尘去俯视它才更会发出会心之笑,因为少了很多拘束和陈腐之影响,再看过去,便是可笑了。

  (编辑:李央)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