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透明的障碍物 秘密不可告人

2009-11-25 15:26:23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本尼斯 戈尔曼 奥图尔 比德曼

    透明的障碍物

    在一个理性社会,无论从道德还是实践应用上讲,组织者和个人都会赞成透明,这是最容易实现目标的状态。但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即使这种已经蔓延全球的趋势促使我们更加开放,但强大的反作用力也成为了坦诚和透明的阻碍。由于这些力量很多并不为人知,而且反映出人类心中根深蒂固的恐惧和欲望,所以他们值得我们去更仔细的观察。

    首先,一般来说领导者经常错误处理信息,给整个团队树立一个不好的榜样。组织内部的人都有一个通病,就是隐藏信息;这样一来,信息无法流通,而且决策者在做慎重决定时也无法获取信息。伍德在一篇关于公司总裁如何对待敏感信息的分析中指出,不加区别的保密会导致一个结果:让那些在一线做生意的职员无法获得信息(格雷姆称,保密也会成为监管的障碍)。一小部分内部党派隐藏信息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人性中的一个特点:想要知道其他人不知道的事。知晓组织内部机密,并对属下隐瞒这些机密,一些执行官认为,这些事很有乐趣,这简直像个没长大的小孩。在很多组织中,消息成为了主管层的终极外快,这和公司的私人飞机没有太大区别——仅限组织内部的精英使用,仅仅为了取悦他们而存在。这种态度会令组织在效率和士气方面付出代价。

    第二,结构障碍经常会妨碍信息流通。现在有一个经典的例子,说明组织的设计如何阻碍了美国情报界的正确决策。和很多导致决策失败的例子一样,这个例子是在一场大灾难后才为人所知的:美国政府是在有着严重问题的资料基础上,宣布对伊拉克的战争的。

    接下来的内部调查让一个结构问题大白于天下:由于某种疏忽,信息流通系统的设计让核心决策者无法接触到关键信息,这样造就了日益增多的不良决策。主要的组织缺陷存在于中情局对两个分支组织的不同授权上:运营指挥部,负责从世界各地收集情报资料;情报指挥部,负责将这些原始资料加以筛选研究,得出结论。

    为了保护消息来源人的身份,运营人员不会告诉分析人员他们对某一条资料可信度的内部分析。结果,一大堆稍后被证实是错误的信息中,混入了一些不太可靠的消息来源。如果情报指挥部知道运营指挥部一些来自伊拉克的消息并不可靠,它本可以得出结论: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基地组织没有联系,而且没有正在进行中的核计划。但政府的决策者对这些并不可靠的消息不以为意,对这些假定的事实信以为真。接下来的事后析误带来的结果是,要求中情局重新设计信息处理程序。中情局最大的教训说起来也很简单:如果没有全面了解相关信息的可靠程度以及来源,分析员不可以对关键性事物做出判断。

    尽管在商业领域,对待错误的态度没有民主政府那么开放,也没那么多全面的调查;所以,比起公司,在政府更容易找到这类例子。但一个组织无论何时犯下了严重错误,领导者都需要做一次透彻的事后析误。但是,这样的学习机会经常被忽视。通常情况是,公关部编造一个事实,深思熟虑后,做出一个不恰当的决定,也许会找几个公司雇员做替罪羊,甚至把他们开除。因为大部分公司都试图掩盖他们的错误,而不是从中吸取教训,所以组织在信息流通上的错误一般会在未来某一天会卷土重来。

    有一个大牌制药公司是个罕见的例外。几年来,公司通过收购小公司繁荣壮大。但出乎意料的是,一个看上去很有前途的收购却出了岔子。被收购的公司当时占有了将近90%的市场份额,但是仅仅在被收购一年后,它的市场占有率降低了60%多。看到这些数据,公司的CEO做出一个明智的决定:展开内部调查。

    这次调查发现,在选择负责将新收购的公司合并进总公司的人时,流程出现了问题。挑选这个关键性任务的负责人的一般都是行政主管,他们会在一小部分的候选人中根据他们的专业技能,选出最合适的人。但是,在研究这次收购出了什么问题时CEO发现,选拔过程忽略了一件事。人力资源部门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专业技能,明白具备哪种能力的主管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整合经理。那些具有移情能力以及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是最有效率的整合领导人。如果整合经理缺乏这样的能力,新收购的公司便容易失败。事件的结果是,这个制药公司现在在选择整合经理方面,由人力资源部门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个常见的信息流通障碍是所谓的“闪光效应”。从某种程度上说,那些众所周知的、一夜之间坠落的很多明星CEO让曾经光辉的主管形象变得暗淡。但尽管发生了让安然高管威信受损的丑闻,在其他例子中,领导者仍然是许多人眼中半人半神的存在。很多部下因此不敢告诉领导那些不得不说但令人尴尬的事实。曾在办公室工作过的人都知道,检查CEO公款花销的标准和检查档案管理员的是有天壤之别的。某些阶层的特权之一,就是无条件获得某些行为的许可,而如果他们的下级做出同样的事则会遭到质疑。这一点即使不是大多数组织的情况,数量也不会少。很多领导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默许并鼓励这种将自己神话的观点:比如昂贵的办公桌,一尘不染的桌面,住宅的尺寸和私密性等等。[NextPage]

    那些领导者做的令人厌恶的事不断传进我们的耳朵,本该监管的人因为领导太令人畏惧而没能直言相谏。一个经典的例子发生在霍林格国际公司的董事会,很明显他们在没有提出任何尖锐问题的情况下,就同意了那时的CEO康拉德·布莱克购买涉及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价值800万美元的报纸,对于此次收购的价值,唯一的证据是卖方提供的一个评估报告。这个评估并非来自于一个无利益关系的第三方,而是卖方自称这次收购会在一年内增值3倍。那么董事会为什么未经思考和审查便急切的批准了这次收购?据《纽约时报》的报道称“一些接近董事会的人……认为,这不是疏忽,而更像是因为敬畏,这说明了人们是如何看待自由统治的‘君主’布莱克的。”

    很显然,亨利·基辛格和董事会的其他人信任布莱克,甚至敬仰他。这让他们忘记了公司股东对布莱克负有监督的责任。正如一个管理专家说的,董事会没能履行“好奇的职责”。

    我们还不太清楚到底什么能够防止董事会迷糊地接受布莱克的行为,并质疑这次交易,以及公司的其他不当行为。但至少(我们知道),董事会本应本着一句老话的精神做事:“相信你的母亲,但该切牌时还是要切牌。”董事会的名誉因为这件事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从总体上讲,在布莱克丑闻事件之后,董事会的客观性也确实遭到了广泛的质疑。至于布莱克本人,2007年末在美国联邦法庭,他因三项欺诈罪和妨碍司法公正罪被判入狱六年半。

    对付“闪光效应”最好的方法便是领导的行为。最明智的领导懂得集思广益,不是因为他们开明,而是因为他们需要这样做。权利不能赋予人永不出错的能力。让信息逐渐变得全面而开放,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原因是:比起公司的高层,那些更接近一线的职员对客户、产品或者服务的实际情况了解得更深入。(这是一个普遍真理“个人没有集体那么聪明”)有技巧的领导能找到他们自己的方式,激发出许多观点。比如说,某位环太平洋银行的CEO每年都会安排出20天时间,会见公司顶尖的800位职员,每次40位。由于他认识到,角落办公室(公司领导的办公室一般都位于角落,译者注)的隔离状态会影响他做出正确的决定,因此决定定期从各种渠道寻求坦率的反馈。

    但领导者必须做的不只是寻求建议,他们还得听才行。如果我们能仔细思考一下应该如何听取别人的建议和意见,或者说听取另一种观点,那么我们会做的更好。有一种人纯粹是出于傲慢,所以对别人的话置若罔闻:领导人常常觉得,他们比自己身边的人更聪明。那些讲述高管们是如何孤芳自赏的文学作品告诉我们,成为顶级管理人员所需的自信很容易演变为偏见,让他们不愿采纳别人的观点。

    阿玛杰恩(Amgen)的CEO凯文?夏尔将一副乔治·卡斯特将军的肖像放在办公室作为警示,提醒自己,高估个人的领导能力有多么危险。在读了英国海军英雄霍雷肖·纳尔逊的自传并了解了他在集体决策和建立共识方面的天赋后,他又定做了一副霍雷肖·纳尔逊的画像,将其加入了他办公室的陈列。

    在一些极端的例子中,孤芳自赏能让人们变得一点刚愎自用。这样的领导人会有很多损失,一些中东人将其称作“疲倦的耳朵”。比如某个国际组织的CEO谴责公司没有一条正式的管道——他感到自己每天从直属下级那里收到的执行摘要都被秘密处理过。但他无法想象自己去和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进行私人谈话

    ——更不用说从中交一个私人密友——因为在他看来这是软弱的一种标志。

    许多组织不可告人的小秘密之一是:它们有一个削弱力量的等级制度——让一小部分人成为明星,奖励他们的殊荣就是享有特权;其他人则被“贬为凡人”,只应做一个兢兢业业埋头工作的优秀小兵。一些人将其成为“金童综合症”。高层中很多人只从亲信或者所谓的“精英小组”中寻求建议。很难说组织为什么会发展出这种等级制度,但有一个必然的原因,那就是无论金童和金女们在其他方面有什么局限,他们都有能力在组织中取悦自己的上级。

    领导们需要对自己这种偏听偏信的意愿提出质疑。他们需要养成一个习惯,重新审视令自己狂热和厌恶的事,因为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力。让工作场所变得民主化,以及减少等级制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那些创意型的组织中——现在几乎所有企业都是这一类型了吧?——真正的同事间的合作会带来更充足的士气,更强的创造力,以及更多的坦诚和透明。

    组织中大家知道的事越多,越公平,就会越喜欢分享他们知道的事实真相。加强同事间的协作,对信息分享过程会起到润滑作用。

    (编辑:李明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