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永远的张爱玲》他乡遇故知

2009-07-27 18:07:17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精彩提示

    胡适竟然与张家还有些渊源,不由让爱玲颇有些他乡遇故知的恍然之感。

    在美国新闻署香港办事处担任文化专员的理查·麦加锡的担保下,1955年,爱玲如愿以偿地踏上了前往美国的征途。11月的香港,仍然是花团锦簇,然而,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的爱玲心情却伤感沮丧到了极点,一海之隔的大洋彼岸,会有怎样艰险的生活等待着自己呢?而上海,她是永远回不去了,她注定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没有退路可逃,哪怕前方是万丈深渊。身着深色旗袍,外罩奶色流苏披肩,35岁的爱玲,携带着一只母亲留给她的皮箱,伫立在船头,与前来送别的好友宋淇夫妇挥手告别后,轮船立即离开了维多利亚港,她不禁泪眼婆娑,不知道这艘船会不会把她也带入命运黑暗而寒冷的大海里。然而,和着眼泪与往事干杯之后,她到底还是离开了。

    11月中旬,爱玲终于踏上了美国第一大都市纽约的土地,这是一方崭新的天地。她先是在好友炎樱的家里小住了一些日子,马上便请炎樱再帮她另觅他处。以爱玲一贯的为人方式,她是那种崇尚独立的人,奉行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准则,尽管炎樱早就来到纽约做房产经纪人,生活殷实,但是,爱玲也没有想过要永远依靠旧友,毕竟,她有她的骄傲,她的尊严,寄人篱下,不是她能忍受的生活。

    除了炎樱,爱玲在纽约算是举目无亲,可是,五四运动领袖之一的胡适先生竟然也成为她生活中的重要人物。从小,爱玲对叱咤风云的胡适就十分景仰,而胡适还曾经给予她并不被他人看好的《秧歌》很高的评价和点评:“写得真好,真有‘平淡而近自然’的细致功夫。”更令爱玲感到意外的是,胡适还把她寄给他的《秧歌》读了两遍之后,重新寄还了她,上面密密麻麻都是胡适的亲笔圈点,扉页还留下他的题字,其对晚辈的爱护与关心可见一斑。因此,到了纽约一个星期后,在炎樱的陪同下,爱玲便怀揣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胡适居住的公寓拜访。

    胡适用香气扑鼻的绿茶招待两位女客人,尽管,他已经属于过气的名人,不仅被台湾的蒋氏父子所抵触、隔绝,更被大陆学术界批评得体无完肤,可是,在爱玲的心里,仍然对他奉如神明,甚至有些紧张和局促。好在攀谈之中,胡适只和她聊些往事,这让爱玲颇为惊喜,原来胡适竟然与张家还有些渊源,不由让爱玲颇有些他乡遇故知的恍然之感。当年,胡适的父亲得到过她的祖父的帮助,母亲和姑姑都和胡适同桌打过牌,姑姑曾经在报纸上看见胡适回国笑容可掬走下飞机的照片时笑着说:“胡适之这样年轻!”爱玲本就不擅长言语,可是,炎樱在一旁用蹩脚的汉语回答胡适夫妇的各种奇怪问题,她的伶俐很快调和了略显沉闷的气氛,深得胡适夫妇的喜欢。一旁的爱玲却走了神,陷入到回忆的海洋之中,她记得小时候父亲桌上摆放着的《胡适文存》,她看过其中的一些文章;她记得《胡适文存》后来被姑姑借去,她更加方便地翻阅。想着想着,她不禁心生叹息:在异地他乡,竟然可以拜会到少年时代的偶像,真是有点恍若隔世的奇巧。告辞时,胡适还向爱玲发出了得闲再来的邀请,“讨论一些文章吧”,爱玲欣然应允。
[NextPage]

    第二次见面,是在胡适中国式的书房,这里全是书架,却没有书,都是一沓沓的文件夹子,乱糟糟地露出一截纸,爱玲觉得这很符合她的风格和口味,今后她或许也会过上这样简单、不拘小节的生活。感恩节那天,胡适很想邀请爱玲同去中国馆子边吃边聊,打电话过去,适逢爱玲和炎樱去一个美国女友家里吃烤鸭,便错过了。

    感恩节过后,在炎樱一个朋友的帮助下,爱玲搬到了“救世军”组织专门为穷人创办的一个女子职业宿舍,这里的设施极其简陋,费用也极其低廉,就是这样的条件,爱玲也颇为满足,因为,她知道,美国和纽约,暂时还不是属于她的天地,这里,毕竟不是她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所以,她秉持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挨过她初来乍到的日子。但是,胡适来看望她的时候,还是让她感到有些窘迫,只好请他去像个黑洞洞的礼堂的公用客厅里坐坐,这是爱玲第一次在这里接待客人,所以面露难色,而涵养极深的胡适则连连夸赞此地空阔气派,就在这里和爱玲攀谈文学旧事起来,渐渐地让爱玲忘却了难过的心情。多年之后,胡适猝然病逝于台湾,爱玲还特意撰写了《忆胡适之》,其中特意提到了这次会面结束后的难忘情景:“我送到大门外,在台阶上站着说话。天冷,风大,隔着条街从赫贞江上吹来。适之先生望着街口露出的一角空蒙的灰色河面,河上有雾,不知道怎么笑眯眯的老是望着,看怔住了……我也跟着向河上望过去微笑着,可是仿佛有一阵悲风,隔着十万八千里从时代的深处吹来,吹得眼睛都睁不开。那是我最后一次看见适之先生。”凄厉的文字中,满是一个末路英雄对另一个末路英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情与伤感。

  (编辑:李明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