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明月的折光

2011-08-01 13:56:25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明月的折光 ——《旧时明月》读后

    李白有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近读王彬老师的散文集《旧时明月》,仿佛看到了澄澈的明月,淡淡地泊在心湖。一篇篇典雅内敛的文章,不仅描述了作者游历中的自然,更重要的,是展现出一幅幅历史、文化画卷。

    出去旅游,大家一般都是去看风景,而王彬老师却一边看风景,一边思考文化、反省历史:历史的典故、文人的佳句、古人的命运、甚至朝代的更迭,信手拈来,都伴随着,在这些风景中,展示在读者面前。如果作者没有广博的历史知识,没有深邃的文化思想,没有情景交融的现场情怀,是断断写不出的。

    王彬老师写的散文,与当下流行的很多散文不同,那些散文只有故乡和亲人,是“小我”,王彬老师想的是古人,想的是他们联系我们的命运,有一种明月朗照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不仅有“大我”而且有他自己,自己的哀怨,自已的忧伤,自己的冷静,他不忍“伤害”到读者,只他一人受着,但读后,却让读者不忍,心甘情愿地,陪他想,陪他哀怨,陪他忧伤。

    在读他写几个古代女子的命运之前,我想起,2008年随王彬老师去江南采风的情景。那回经历,他在集子的头篇《沈园香醉》中有所记录,所以,觉得尚在今天。

    我随着王彬老师的文字,合着他的步履,漫不经心,从鲁迅故居,跨过一条街道,走进沈园。以为他在集中精力写沈园,写陆游,写唐婉,却原来,他还有另一份心思,留在鲁迅故居那边,两边连着写,从唐婉,到朱安,似是不舍,原是“阴谋”,如此纵横,一古一今,时空拉开了,主题深了,立意巧了。特别是文末写到:作者正在照相时,一骑自行车的小姑娘,掠过镜头,他又想起了《聊斋志异》中的女子,唯美、且忧伤,与通篇的基调一样。

   《红粉》呢,写得有点怪异,先是从学生时在学校读白居易的诗写起,接着,写到学校被拆,再写到上庐山、去洛阳,表面是游迹,其实是写了白居易的一生,结尾,把白居易放到了审判席上,推到了“非人道的一面”,落到了男人有负女人的意思上,至此,文章以《红粉》命名,也就不再为怪了。

[NextPage]

   《翠屏山》写的不是山,不是大自然的山,而是《水浒传》,写的是美丽下的“凶残”,这源于王彬老师对《水浒传》的熟知,读他恣意昂然地引经据典,不由得让人读后深思又艳羡;写崂山则写得有点“诡”,写的是《聊斋志异》,写的是与崂山有关的两个小说中的人物,写的是香玉,篇名为《细腰》;《罗袖》明里是写法门寺,实则是写杨贵妃;《香光》明里写龙门石窟,实则写武则天。这几篇,追究的,都是古代女子的命运,除了哀怨和忧伤,好像还有同情。

    王彬老师也写了帝王:好在“历史不再荒芜”,《秦陵》写秦始皇,结尾是“一种妖娆的样子”,少有的、灿烂的暖色调;而《夹马营》的结尾:“宋太祖庙和一通石碑,现在统统被打掉了”;“但那条长街还在”,“有此,似乎也有足矣”——这漫不经心的文笔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历史观和立场?

    初“读”王彬老师,觉得有点淡漠,而且,不善言词。在鲁院时,除了做好教学工作,管好我们这些有点不听话的学生外,不多说一句话;有限地,他把我与王十月叫到办公室谈过一次话,也是光听我们两人讲,记得是,他问我们,最近读了什么好书?王十月尽情地谈奥尔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我知道,他不是“显”,而是怕冷场,因为现场真的很“闷”,而王彬老师只是听,侧着脸,认真地听。

    后来,听了他一节课:《〈红楼梦〉的叙事空间》,非常新颖的一个课题,他的话闸才打开了,如汩汩的泉水。我暗想:这个老师,是很有“内容”的,只是他,不多说,或者,不对外说,只对自己说,在心里说。

    后来,鲁院组织的几次采风活动,他也不多说话,他的眼睛,总在僻静处,捕捉独特发现,因此,他落笔,也是在独特处:翠屏山、夹马营、青云谱、方砖厂、大屯、龙道村,还有,川底下,甚至一座小教堂,他沉入了自已的心灵世界里去了。

    所以,读他的这些散文,正如他的为人,淡定,不彰显,却内蓄一种文化情怀;读他的散文,不要被他的外表迷惑,他的散文,需心智强健者、大智若愚者才能读懂。
 
    王彬老师的散文语言,感觉像初冬的雪,有点冰冷,有点柔软、又有点温暖,当然,不失一点点孤傲和伤感。他的语言偏重短句,但是曲折连绵,充盈着一种独特语感。我们试引《旧句什刹海》中一段文字:

    但,谢翱是谢翱,赵孟頫是赵孟頫,各行其是。谢翱的绝世止不住赵孟頫的诗酒意趣。他的家大概离海子不远,故而有句曰,“家近荷花似鉴湖”。

    王彬老师说过,浅层看,语感是对语言的捕捉,是作者把握语言才华的表现,深层是作者文化、情感、思想、阅历的表征,犹如雪的飞舞是苍茫天地的凝练与结晶一样。

    但这雪,只飘给绝世芳华的梅的,轻佻的蝴蝶是不敢接近的;这雪,不配给任何一种花抚爱,只给他有感而发的历史和人物的。如读《古北口》的结尾:“在我们走的这条道路上,一株枣树也没有见到。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它们都飘进历史的册页里去了,而历史早已在这里凝固,从而引起我们,至少是类于我这们人物的翻检兴趣。”   

    但这雪,尽情地洋洋洒洒,每一声,都是发自内心的低吟,没有虚假的脂粉味,而是文化人一腔痴痴的情怀。这语言,看似淡泊,像清水潺潺,晶莹小珠落玉盘,蕴意却非常深刻。如读《张家湾》的开头:“北京人所吃的每一粒米,在历史上,都与张家湾有关。现在,北京人所吃的米,与张家湾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了。张家湾被淡忘了。但还时的提及,不是因为米,而是因为一本书,一本大名鼎鼎的书,《红楼梦》,作者与他的家族。”有一种高雅的文人趣味,或者说一种古典风味的士大夫气。在游之走中回望历史,又从历史的角度游玩风景,王彬老师的散文集《旧时明月》,在风景中闪眨着人物的屐痕与岁月折光,阐发了从容的意趣与文化新意。在铜气沸腾的时代,读这样一本书,在古与今的幽思里,沉潜涵泳,十分难得。

    (实习编辑:高雪莹)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