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上海昆剧30年:几度沧桑歌未歇

2008-07-23 21:54:08来源:    作者:

   

作者:王悦阳

    2008年,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到来,上海昆剧团也迎来了自己的30年建团大庆。作为团庆活动的重头戏,上昆邀请了自称“昆剧大义工”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作了题为“游园惊梦”的主题讲座。在华丽的上海大剧院大剧场,曾经是上昆最忠实观众的于丹与自己少女时代的偶像们一起,带领着全场1000多名观众穿越百年,解读着古老昆曲艺术的时尚情怀。在这群黑发与白发相间的观众中,最年长的已有94岁,而最小的才只有4岁……这是上海昆剧团30年来首次进入上海大剧院大剧场。

    30年前,全国人民面对八个“样板戏”感到“饥肠辘辘”。如今,丰富多元的文化娱乐令人目不暇接。回顾上海昆剧团30年历程,大体也可以折射出中国戏曲界在改革开放30年中的种种变化:从复苏到辉煌,到失落到无奈,然后螺旋形地走向重振……无论如何,面对“社会越发展,戏曲越落后;时代每进一步,戏曲就倒退一步”的言论,中国戏曲始终树立着“精英文化”的大旗,默默地、坚定地阔步前行着。

    终于等来那一天

    1977年1月,一封特殊的“联名信”被分别送到了时任上海市委领导苏振华、彭冲、王一平的手中。送信人的“来头”不小,乃是闻名全国的书画大家谢稚柳先生。但写信人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背景”,署名“蔡正仁、华文漪、计镇华”的这群人,曾经是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代昆剧演员,如今,经历了“文革”之后,他们却分散于各处:有的早就被下放到了工厂,改行当了工人;有的则“寄居”在尚未解散的“样板戏剧团”,无所适从;更有甚者,去了其他剧团的学馆,做起了“身段老师”,颇有一番“寄人篱下”的辛酸滋味……眼看着古老的昆剧艺术奄奄一息,为此,这批年近不惑的演员大胆地在信中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困难重重的请求——希望恢复建立专业的昆剧团。

    事实上,在当时百废俱兴的时代背景下,许多经历过浩劫的老艺术家仍然心有余悸,根本不敢重返舞台。别说是以演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特色的昆剧了,就连国粹京剧,如何恢复排演传统戏都棘手万分。样板戏对于观众、演员心灵和思想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艺术的范畴。何去何从,一片茫然。说起昆剧,恐怕留在当时老百姓心中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个曾经轰轰烈烈,举国批判的《李慧娘》了!更何况“文革”开始时,因为江青一句“昆剧可以不要了,统统改行唱京剧”的话,全国所有的专业昆剧团全部就地解散,演职人员从此飘零四散,无依无靠……在这样的时刻,居然提出恢复昆剧团,其难度可想而知。

    信送上去了,可回信却迟迟未见。在等待批复的日子里,这群曾经被称为“昆大班”的演员们并没有气馁,他们悄悄地联络起了当年的同学们。既然传统戏尚未完全“开禁”,那么就复排现代戏!在细致的策划筹备下,昆剧《琼花》剧组成立了。为了昆剧,从小一起长大的他们重新聚在了一起。然而,再也不是当年那班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少,再也不复当年顾盼神飞的窈窕佳人,整整10年远离昆剧的生涯,使得他们最美好的青年时代逝去了,结婚生子的人生经历更改变了许多人。再聚首,真是亦惊亦叹,感慨万千:他们,还会是舞台上曾经风度翩翩、鲜花掌声无数的“角儿”吗?

    当召集人蔡正仁、顾兆琪来到当年的“武旦皇后”王芝泉的面前时,一下子惊呆了,脱口而出:“王芝泉,你怎么变得那么胖?!”一句话,让多年来一直梦想重回舞台的王芝泉懵了,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你们不要我啦?你们千万不能不要我啊!”霎时间,泪水夺眶而出,她热爱昆剧,更害怕从此永远失去毕生钟爱的事业。有着同样困惑的还有女小生岳美缇,已为人母的她没有了当年轻巧的身材,更何况自己是新中国昆剧舞台上第一个“女小生”。这顶特殊的帽子曾经压得她喘不过气,甚至自暴自弃地觉得“唱女小生不会有前途”。就在这样的时刻,昆剧泰斗俞振飞先生给了自己的学生最大的支持与鼓励:尚未“解放”的他不顾危险,亲自登上了岳美缇家的小阁楼,并郑重其事地交给这位昔日的得意门生一部昆剧曲谱,一只写字用的砚台,还有一把化妆用的象牙小刷子。饱经沧桑的老人并没有说什么大道理,只微微笑笑,意味深长地说了句:“将来,说不定你还会用得着。”岳美缇心头顿时一热:“老师啊!你自己受了那么多委屈与痛苦,怎么还是念念不忘昆剧啊!”没多久,岳美缇与王芝泉便回到了同学们的身边,两人都憋着一股劲,要把失去了太多的青春加倍追回!

    1977年7月13日,现代昆剧《琼花》恢复上演了。得知消息的观众不约而同地涌向了剧场,经历了整整10年“全国人民八台戏”的日子,老百姓太渴望看到全新的舞台艺术了!这一时期,无论上演什么戏,无论哪个剧种表演,剧场总会挤个满满当当,笑声、掌声,老百姓由衷地欢呼着新时代的到来。《琼花》的成功吹响了昆剧复苏的号角,《解放日报》、《文汇报》等纷纷发表文章,欢呼昆剧重新登上戏曲舞台。

    振奋人心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1977年底,德高望重的叶剑英元帅来到了上海。在他下榻的锦江饭店,老人家点名要看昆剧,而且所选的剧目,都是传统戏:《挡马》、《出塞》、《游园惊梦》……这又是一个多么强烈的信号!传统戏并不是糟粕,传统戏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精彩的演出之后,意犹未尽的叶帅亲自宴请了所有演员。席间,叶帅还请自己的“忘年交”岳美缇诵读了当年他题赠的一首小诗:“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叶帅的用意很明显,借此意味深长的诗歌共庆古老昆剧的新生。

    期盼已久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了。1978年元月,中共上海市委正式批准组建昆剧团!经过文化部门的讨论研究,最终决定,以昆剧《十五贯》作为上海昆剧团建团公演剧目。《十五贯》是一出由传字辈老艺术家王传淞、周传瑛改编自传统剧目而来的大戏。1956年上演以来,曾经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同志多次观看,周恩来总理更是盛赞此剧“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如今,这出对昆剧界意义非凡的大戏在封存了整整10年之后,再度由上海昆剧团恢复演出,无论从政治上,还是剧种上,乃至对上海昆剧团本身而言,都有着不言而喻的深刻意义。

    1978年2月1日,在上海的大众剧场(原黄金大戏院),《十五贯》如期上演。许久没有看到穿古装,演清官的传统戏的观众们将蓄藏了10年之久的热情喷涌而出,买票的人将剧场围了好几圈。就在观众如雷般的掌声中,上海昆剧团诞生了,这是建国后上海出现的第一个专业的昆剧团(以前是京昆剧团),俞振飞先生以76岁高龄欣然担任首任团长,剧团汇聚了先后两代国家培养的昆剧演职人员,共计150余人,堪称20世纪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NextPage]

    风华正茂

    在俞振飞的亲自过问下,成立伊始的上海昆剧团便打破了旧思维,确定了传统剧目、改编剧目、新编剧目三并举的建设方针,投入最大的力量满足观众的需求。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从接近群众、通俗易懂的武打大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到改编自郭沫若先生同名话剧的新编戏《蔡文姬》,上海昆剧团连续推出多部大戏,步子迈得大胆而坚定。尤其是《蔡文姬》,遭受到了不小的争议。郭老对历史人物颇为现代的思想理念应该如何融入昆剧舞台?原来的话剧表演会不会对昆剧舞台造成制约?人们不禁产生了质疑。此外,对于《蔡文姬》的新唱词、新唱腔,也有着不少非议,甚至出现了“《文姬》出,昆剧亡”的极端说法。但争议最大的,却还是传统戏《白蛇传》的恢复上演。由于《白蛇传》长期以来受到“四人帮”的批判,加之当时极左思想的阴影还笼罩在人们心头,演出这样的传统戏需要相当的魄力与胆量。让人欣喜的是,无论《蔡文姬》还是《白蛇传》,都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甚至连续上演将近一个月依然欲罢不能。观众的认可,市场的需要,让上海昆剧团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对于刚从“文革”阴霾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来说,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时代。热情、理想,连同普遍被唤起的生命自觉与个性追求,为这个时代涂上了明亮而清新的色彩。全社会都在呼吁着“科学的春天”、“文艺的春天”。趁热打铁,已届中年的上海昆剧团艺术家们也迎来了自己艺术上的春天: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创作了许许多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几乎每一位优秀演员都有自己拿手的绝活与代表作,逐渐形成了以华文漪、计镇华、岳美缇、梁谷音、蔡正仁等为首的“七梁十柱”(即7位主要演员,10位骨干演员)新格局。年近八旬的俞振飞更是不辞辛劳,亲自率领这批在舞台上日益峥嵘辉煌的中年艺术家们,连续多次展开全国巡回演出:1979年赴南京、温州演出;1980年赴湖南、苏北演出;1982年,赴西安、武汉演出。尤其是西安,据史料记载,除了清代李渔(李笠翁)曾经带家班来表演过昆剧外,西安从来没有任何昆剧演出的记录。上海昆剧团的此次来访演出,霎时在古都引起了沸腾。陕西省文联还为此特意召开了两次大型座谈会,盛赞上海昆剧团的这次演出是“建国以来第一次让西安人民享受了优美的昆剧艺术”。热情的观众还常常在演出结束后围住舞台,要求与演员们交流。为此,俞振飞先生还特意应邀来到了西北大学,为数以万计的观众们讲解昆剧艺术。不久之后,上海昆剧团又来到了四川,同样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川剧与昆剧作为两大古老剧种,首次得到交流、学习,影响深远。

    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上海昆剧团走过了辉煌的历程,拥有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为此,文化部特别邀请该团上京汇报演出,展示优秀剧目与优秀演员。这对上海昆剧团而言是一次绝佳的机会,经过半年的精心准备,带着11台大小剧目,以俞振飞为首的上海昆剧团老老少少三代艺术家共110余人踏上了首都北京的土地,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为此行欣然题词:“发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

    刚到北京,上海昆剧团就受到了热烈欢迎,首演的前一天清晨5点,一位七旬老者特意从月坛赶到护国寺排队买票。首演当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报道了相关消息。首都文艺界人士与各界观众共1500余人观看了当晚的演出,剧场内座无虚席、观众席掌声如雷。演出结束后,文化部一位领导开玩笑地说道:“上昆的这次演出,到场的首长多,观众也多,破了两项纪录。”陪同观看的江泽民同志也高度赞扬了这次演出,认为演出“显示出扎实的功底”。之后,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闭幕,上海昆剧团又应邀来到中南海,为大会作专场演出。演出结束后,中央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了所有演员,在一旁的江泽民同志更情不自禁地拿起了昆剧伴奏用的笛子,兴致勃勃地吹起了《梅花三弄》。此外,邓小平夫人卓琳、习仲勋夫人齐心、陈丕显及夫人谢志诚还相继邀请俞振飞等艺术家到他们家中做客,畅谈昆剧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上昆在京20天,共计演出17场,场场爆满,反响强烈。时任文化部长的王蒙同志欣喜地表示:“看了演出,我只有一个感想,那就是我坚信昆剧是不会衰落的!”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更热情洋溢地盛赞“上昆是第一流的剧团,第一流的演员,第一流的剧目,第一流的演出”!

    更难能可贵的是,由于这次晋京演出,上海昆剧团5位主要演员:华文漪、蔡正仁、计镇华、岳美缇、王芝泉同时获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梅开五福”的消息传来,上海昆剧团顿时沸腾了起来。因为,这群不再年轻的艺术家知道:从来没有哪个剧团有这么多人同时问鼎这一中国戏剧最高奖,他们又创造了一项惊人的纪录!


    (实习编辑:庞云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