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佳作导读 精彩书摘 作家言论 九零后 特别推荐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和谐而美、灵动而秀

2007-07-27 21:20:58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孙一铭

   

       

当“大院”的名词充斥了各种报刊和广告牌的时候,我已无心去感受他的魅力了,只因商业化的包装改变了“大院”原有的古朴与纯真。

 

走进这样一座大院村落,是因为拍摄纪录片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怀疑的态度,仔细地去捕捉每个细节和印刻在飞檐、灰墙上的历史痕迹。内心的感受也正是在这仔细的捕捉中慢慢涌荡的。

 

与其他地方的大院相比(如果这样的比较算是合理),邓家更多的是生机,更多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已是传说中的夜不闭户在这里比比皆是,各座宅院的大门永远是开着的;到山上去砍柴,要是太多担不回来,就在柴捆上插一棵草,即使再长时间也不会有人拿;如果谁家里的主劳力出门或者生病了,邻居们就会来帮忙,不取一点报酬,你需要做的只是找机会再去帮助人家;大院里、小路上的狗儿们也都悠闲自得,经过它身边,也不过是不经意地抬眼一看,绝不多言。

 

邓家大院的门很多,三开间的正屋也要至少开七、八道门,只为方便。院落与院落之间也都有卵石铺成的道路相连,即使是铺到了别人家门口,那又何妨,整个村子都姓邓。村前还有一条据说是秦朝时铺就的“秦驰古道”,当地人则称“挑盐大道”。邓家大院的位置在过去是广东、广西之间互通的必经之地,盐商、小贩穿行于村落之间。是谁在这里铺了二十多公里的石板路已经无法考证,但为什么就只有二十多公里呢?想必是这里的先人早就懂得“予人方便、予己方便”的道理,常以和谐的心态处世。这也不难联想到邓家为什么能在深山之中留下如此规模的院落。

 

即便邓家大院是清一色的白墙、灰瓦,那是给外人看的,丰富的色彩则藏在自己的心中,头上是蓝天、堂前是红花、屋外是绿地。一切皆因和谐而美、灵动而秀。

 

和谐而美、灵动而秀,是一种境界。当古宅大院落于笔下、跃然纸上的时候,它不过是建筑物,只是或多或少的有些与众不同的特点,然生机与灵动在否?不敢直言。也并不是说画面上多了个看似天真的孩童、多了个憨态的村妇、多了个挑粪村夫就有了灵动。那不过是做作与刻意的拿捏,不但没有了灵动,相反倒玷污了这一片古朴的圣洁,仿佛村中只有看似天真的孩童、只有憨态的村妇、只有挑粪的村夫……

 

村中也刚好有远道的学生来写生,老师应该来过好多次,地形很熟。她指导下的学生都在表现自然状态中的古宅和院落,画面上有远山、有稻田、有狗儿。我问她为什么一定要到这么远的深山里来,她回答我,这里的古建筑比不上岳阳楼,更比不上你们北京的紫禁城,但这里的绿你们那儿没有。

 

我是从阳明山主峰下来后来到邓家大院的,山上的楠竹非常茂盛,正是春笋拔节的季节却很少看到嫩竹。原来当地的楠竹是分“当届”和“花届”的,“当届”生笋成竹,“花届”休眠。而楠竹制成的筷子是可以通气的,心心相通。

 

(孙一铭文/摄影)

(编辑:李柘樵)

 

 

声明:北京文艺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