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走下神坛的音乐——《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读后感

2009-03-06 13:25:06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刘再生

   
作者:刘再生     人类音乐的历史是从神坛上一步步走下来的。音乐流动性的特征不仅表现在旋律线条的流动,音色的变幻流动,音响的无限变化流动, 其本质在于体现着人类文化的流动。在自然界主宰一切,人类束手无策的

作者:刘再生

    人类音乐的历史是从神坛上一步步走下来的。音乐流动性的特征不仅表现在旋律线条的流动,音色的变幻流动,音响的无限变化流动, 其本质在于体现着人类文化的流动。在自然界主宰一切,人类束手无策的岁月里,原始人相信唯有音乐的奇妙声音才能飞越茫茫夜空传向遥远的天际,在神坛上用歌唱、舞蹈和乐器的声音向着上天冥冥之神赞颂、祈祷,祈求神灵保佑人类的生存。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音乐不再成为神灵附庸的时候,人的意念、情感、信仰、理想便在音乐中迅速膨胀着,迎来了人类音乐文化的多元化时代。粗略而言之,音乐多元化体系可分为雅、俗两类——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两者之间,在一些人们观念中似乎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人类音乐历史发展过程中却往往是由俗而雅、由雅而俗,两者具有极强的互动性与互补性,相背相成,缺一不可。但是,一般说来,人们的观念常常是重雅轻俗,即推崇高雅音乐,轻视通俗音乐,尤其对处于通俗音乐最底层的街头音乐则更是不屑一顾,视而不见,听若罔闻。由此,却引伸出来一系列的理论问题:音乐是什么?音乐为谁而生?音乐有什么功能?音乐属于谁享有的专利权?要回答这些最基本同时又是最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则是要依靠音乐人类学家进行社会调查——一种执着探求音乐奥秘的忘我精神和实践行动。

    洛秦《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35万字)问世后,引起了我国音乐学界的强烈反响,可谓好评如潮。说起“街头音乐”,人们自然很容易联想杨荫浏采访民间艺人瞎子阿炳的“采风”活动,但洛秦所做的工作和杨荫浏先生有着同样的文化价值却又有着不同的学术意义——前者是对中国街头音乐家华彦钧的個案调查与研究,用旧钢丝录音机采集录制了《二泉映月》等乐曲,并出版了《阿炳曲集》,保存了中国传统音乐绝唱的精髓与神韵;后者是对美国街头音乐家的群体调查与研究,作者踏上太平洋彼岸异国他乡的土地,历时三年,追寻着城镇大街小巷街头音乐的声音,采访了上百位美国不同社会阶层的街头音乐家,提出了成千个大大小小的问题,采录了许许多多街头音乐的录音,并精选出15首街头音乐作品,制成CD光盘附于书后,出版了一部可读性和学术性并重的著作——开拓了美国本土音乐学家也未曾系统涉足研究的新领域——街头音乐。这是中国两代音乐学家在相隔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所做的音乐田野采集与研究工作中折射出中国音乐学发展的一幅鲜明的时代缩影。

    《街头音乐》一书的可读性在于其表象更像一部引人入胜的音乐游记,作者以优美流畅的文笔将读者带进了一个渴望了解异国音乐文化的全新天地。作者两次驱车围绕美国大陆开始他的“感受文化旅程”。从西海岸“街头音乐的大本营”西雅图采访作为起点,沿着北面往东,走访了街头音乐比较集中的城市,如芝加哥、克利夫兰、波士顿、新奥尔良、纽约等,采访的街头音乐家有乡村音乐歌手、音乐学院学生、厨师、职员、小学教师、技术员、小贩、店主、大学生、电脑专家、失业者、长笛演奏家、机械师等各种各样的职业者;民族文化血缘有美国印第安人、移居美国的爱尔兰人、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墨西哥人、非洲黑人、巴西人、秘鲁人、波兰人、俄罗斯人、中国人……,街头音乐演奏的乐器有长笛、吉他、小提琴、手风琴、口琴、非洲鼓、安第斯排箫、拇指钢琴、曼陀林、萨克斯管、爱尔兰竖琴、中国笛子、印第安陶笛、Berimbau(巴西的一种弹弦乐器)……,表演形式有美国乡村音乐、黑人无伴奏五重唱、安第斯音乐、摇滚乐、爵士乐……笔者做这样粗略的统计在于说明,美国街头音乐文化的多元性质已经足以和代表着一个国家音乐发展最高水准的高雅音乐相抗衡或者说互为补充,这也是街头音乐必然存在的根由。洛秦博士的独特学术眼光在于看准了街头音乐的重要文化价值,因而选择了这样一个无人问津的命题,开辟了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作者采访的每一个街头音乐家背后几乎都隐藏着一个使人兴趣盎然的故事,或则富有诗意,或则充满辛酸,或则富于哲理,或则令人深思,而这些作为音乐田野工作必不可缺的背景资料,作者是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表述的,并且都环绕着街头音乐家的生活理想和个人命运这一中心主题深入展开。作者以中国人的善良、诚挚、关爱、坦率、礼貌、同情等传统美德赢得了美国街头音乐家的信任与沟通,对来自东方的中国陌生朋友倾吐了埋藏在心底的欢乐、烦恼、痛苦和理想。街头音乐躯体中流淌着的是多元性质的文化,作者恰恰把握了美国移民文化的命脉去采集与研究街头音乐,而且写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使人读起来津津有味。同时,作者在书中广泛涉及到美国社会的风俗人情、历史背景、地理风貌、教育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社会结构等包罗万象的内容,并融入自己的哲理思考和独到见解,有的时候用诗一般的凝练语言诉说,比如,书中“写在前面的话”就是一首既抒情又含有深刻哲理的诗篇,有的时候则像哲人发出的感喟,如“结束语”中概括的“有目者熟视无睹”,更多的是用夹叙夹议的散文笔法描绘了在街头音乐考察中的所见所闻,使人对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了解与认识。书中涉及各种乐器时,作者发挥了自身精通乐器学知识的专长,对每一种乐器的形制特征、历史渊源、性能特色、表现能力等等做了简要而切实的介绍,不但对于一般音乐爱好者来说属于渴求获取的知识,即便对专业音乐工作者而言,许多“稀有品种”的乐器也起到丰富知识的作用。《街头音乐》这部著作的“高文化含量”,展现了“博士”之“博”的风采,既使人刮目相看,又让人爱不释手,获得广泛好评乃是情理中事。

    《街头音乐》是在全方位调查采集美国街头音乐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部学术著作。它为研究美国街头音乐构建了理论性的体系,这是中国音乐学家在研究美国音乐领域中所取得的重要突破。书中第一次将美国街头音乐划分为西海岸(西雅图)和东海岸(纽约)两个“街头音乐活动的大本营”的相对区域;第一次对街头音乐的概念、性质、作用、意义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同时,对音乐和音乐家的定义也提出了新的见解。作者认为:“20世纪以来对音乐含义的理解大大地解放和拓宽了,甚至走向外延的‘无限’”。“只要你有一颗音乐的心,什么都是音乐,什么也都是乐器了。”这样一种诠释,无疑对“音乐”的传统定义是莫大的挑战与冲击,但这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活生生的事实。什么是“音乐家”?作者认为:“音乐家的标准是因人因地而宜的”。这又是惊人之笔!假如街头的“乞食者”都能算“音乐家”,那么,专业音乐家头上的神圣“光环”还有什么可炫耀的呢?人类真是尝尽了自己设置的“思维陷阱”的苦头,总以为音乐是贵族世袭的领地,不愿承认音乐最本质的特征是一种“文化的流动”,而洛秦博士发掘美国街头音乐的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恰恰就在于此!体现了新的思维观念的升华。这本书还回答了萦绕人们心头的疑问,街头音乐家为什么要走上街头?作者通过大量事实无可辩驳地说明,街头音乐家并非“乞讨者”的同义语,他们走上街头的真正原因在于体现文化观念与自身价值,书中有大量的精彩篇幅,读者自会得出结论。总之,《街头音乐》这本著作,正如书的副题所标出的——“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读者在了解美国街头音乐的同时,也了解了美国的社会和文化。这种“以小见大”的学术洞察力,构成了不同于一般学术著作只限于“就事论事”的孤立研究,使得音乐的“每一个细胞里无不渗透着人的因子。” 1因此,这部著作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给人以观念意识方面突破的启迪:音乐离不开人,人离不开文化,文化离不开观念,观念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时代。这种“文化思维链”的学术研究模式将会起到拓宽中国音乐学界学术研究思维空间的作用。 

    洛秦是我国已故著名音乐史学家夏野先生的高足,他在1987年读研究生期间,即以《朱载堉十二平均律命运的思考》一文获中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音乐史论文评奖”研究生组一等奖,并获上海音乐学院“沈心工奖学金”一等奖;1991年赴美国留学;1994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民族音乐学硕士学位;1997年以《昆剧,中国古典戏剧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中的复兴》一文获美国肯特大学音乐人类学博士学位;1998年回上海音乐学院执教。《街头音乐》一书是作者留美时“自我加压”的文化产品。他独自驾车两次穿越美国,经历了不少惊险场面;为了省钱,晚上常常把汽车停在路边,睡在车里,一瓶水、一只面包、一个苹果,就是一天的食物;为了赶时间,好多次夜间开车,遇到过冰天雪地、狂风暴雨,也遭遇过抢劫的惊吓……,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作者在异国“采风”过程中的艰难困苦。宋朝王安石的诗句“看是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可以异常贴切地形容这部著作的特色及写作经历。诚然,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少章节中联想并介绍了中国乐器和中国音乐的有关知识,笔者认为多少有点“游离”了本书主题,给人某种牵强附会的感觉,此外,有些内容和词语在前后章节中重复,亦可删改得更精练一些。总的说来,这部将学术和人性融于一体的具有前瞻性学术意义的著作,对于中国音乐学在21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无疑具有强烈的启示作用。

  (编辑:许丹华)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