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香港三大乐评人:港乐不死

2009-01-19 10:49:49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耳东

   

作者:耳东

    香港乐评人分析香港乐坛现状

  2008年度香港乐坛四大颁奖礼尘埃落定,随着谢安琪的异军突起,一直被认为已经走入死胡同的香港流行音乐又表现出了几分生气,并重新成为内地媒体的话题。“港乐是否正在复兴”也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话说回来,对于香港流行音乐最有发言权的还是当地的乐评人,新浪音乐有幸联系到三位在香港颇有名气的乐评人,他们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回答了新浪音乐对港乐现状和未来的一些问题。

  黄志华:乐评人、粤语歌学者,著有《香港词人词话》、《粤语流行曲40年》、《早期香港粤语流行曲 1950-1974》等著作,并曾为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撰写《香港中文歌发展史话》。

  冯礼慈:乐评人。于香港多份杂志、报章及网站撰写乐评。曾办纯音乐杂志《Top》及编《豁达音乐志向》,现于香港中文大学任客席讲师,讲香港流行音乐。并于《星岛日报》写专栏。

  陈锡海:乐评人,热爱音乐舆电影程度,可从家中那数以五位数字来计算的唱片及影碟中,可直接意会得到,然而热爱种类从来无界限!现正于数本男性及女性月刊及周刊,选写音乐及电影有关专栏! 

  1. 您如何看待当下的香港乐坛?内地有媒体认为香港音乐在复苏,您是否赞同?可否简单说说理由?

  黄志华:我觉得新世纪以来,香港本地的流行音乐市场一直低迷,而各大唱片公司则一直谋求生存之道。比如肯跨公司合作,推出许多复“黑”老歌唱片、杂锦唱片、词人作品集等等。当然,努力作不同曲风的尝试,寻找更多的表现不同的新人,以寻求生路,亦是必然的动作。但身在香港,不觉得这些动作对振兴香港流行音乐市场有大帮助。理由有两点,其一是不少香港人都认为这些年来推出的新歌都不好听的,意味全不合耳轨,所以他们宁听老歌;其二是现今的香港流行曲很少能“入屋”(即全家人可曾从不同的渠道接触得到而且喜闻乐听),只是入K或入iPod而已,这和七、八十年代大部份流行歌曲都能“入屋”很不同。再者,像乐评行家冯礼慈在某刊总结去年的香港乐坛,都认为是“市道死,作品都死”,显见,这不是笔者个人的感觉。要是内地媒体认为香港音乐在复苏,那可能是香港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又或是墙里开花墙外香。

  冯礼慈:香港乐坛从作品水准看,1998-2004回落;2005、2006、2007反弹回升,水准上乘;2008回落。我不知这算不算你心目中的复苏。总之,是1998-2004回落,2005、2006、2007反弹回升, 2008回落。目前难说理由,因为时间尚短,较长线趋势有待观察才能有定论。

  陈锡海:的确在复苏中,但仍不算四平八稳,其实先两年巳经开始出现了改朝换代的先兆,大多数纯偶像派巳经不得要令,甚至连再推出唱片的机会也没有!天皇天后亦开始人人自危,而此时巳经有一群实力新人出现!  

  2. 如果您赞同“复苏论”,那幺您认为复苏的原因是什么?它的根本动力何在?

  黄志华:我并不感到香港流行音乐在复苏,但如上文所言,却感到唱片公司努力挣扎求存,愿意甚么都一试。这或许终于能逃出生天。

  冯礼慈:如果是复苏,那么在2005年开始已复苏。目前难说理由,因为时间尚短,较长线趋势有待观察才能有定论。整体经济起落可能是原因之一,不过,因为时间尚短,不足以下定论。

  陈锡海:可以复苏是因为唱片业变成夕阳工业,唱片不再随便可以不停推出,有能者得以继续可以留下作出贡献,另一方面旧人重回乐坛,和实力派新人CROSSOVER,只要有实力,新旧人出SHOW出唱片互励互惠! 

  3. 据您的观察,港乐的复兴是从哪一年开始的?有没有什么推动这种复兴的代表人物或代表唱片?

  黄志华:我赞同2005年确是香港粤语歌题材又开始转趋多元的转折点,在这一年之前,香港的流行歌普遍地还是像Twins的脸蛋儿 ── 一脸稚气,而卢巧音、林一峰和林海峰,则是这转折点里的重要人物。

  冯礼慈:如果是复苏,港乐2005年开始已复苏。2005年香港超卓唱片有:陈奕迅《U87》、 Eugene Pao Project《Eugene Pao Project》、何韵诗《梁祝下世传奇》、谢安琪《Kay One》、林海峰《三字头》、林一峰《你今日拯救咗地球未呀?》、卢巧音《天演论》、Wilson Tsang 《little cold red》、杨千嬅《Single》、Alok《29 Minutes from the End。跋》、阿慈《P.T.O.》、方大同《Soul Boy》;2005年还有香港音乐剧:《雪狼湖》国语版、《梁祝下世传奇》、《白蛇青蛇》、《如果爱》。2005年值得关注的香港创作歌手有邓丽欣、蔡汶家、叶宇澄、张继聪、吴彤、冯颕琪、王菀之、蔡汶家、侧田、贾立怡(听歌)、方大同等,创作乐队有 Pixel Toy、Soler、Bliss(听歌)等;2005年香港还有不少深奥、“歌以载道”得作品。例如卢巧音的《天演论》、陈奕迅的《U87》、何韵诗的《梁祝下世传奇》等,都是有深度而成熟作品。相比之下,在这方面台湾和中国乐坛的出品稍有不及,是另一出乎大众意料之外的情况。

  陈锡海:是这两、三年开始的,几位SINGER SONG WRITERS如方大同、张敬轩、王苑之、张继聪等开始默默起革命!所有方大同的作品都富代长表性,张继聪写给何韵诗的《木纹》亦很富代表性

  4. 最近几年,港乐给大家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歌曲唱人生讲道理的越来越多,这样的歌曲,放在以前,很多人会觉得听众不能接受,但是现在看起来,市场反应还不错。为什幺会有这样的现象?听众为什么反而不再接受那些听起来比较容易接受的K歌?

  黄志华:香港乐坛早在1978年及其后的三数年,就非常盛行哲理歌的,近年唱人生讲道理的歌日多,是一次回潮罢了。只是,相隔近三十年才回潮,时间真是太久了。其实,哲理歌面对的听众层面颇广,从十五岁到五十岁都能在歌里找到共鸣。如果对香港乐坛历史认识稍深,是不会奇怪何以哲理歌在市场上能有不错反应,只奇怪何以哲理歌这么多年后才回潮。我相信,这新一浪的哲理歌潮,填词家林夕是颇积极的推动者。不过,哲理歌与K歌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像古巨基(听歌 blog)的名曲《爱得太迟》,就很K。在香港,卡拉OK是重要的宣传主打歌的渠道,以香港流行音乐市场目下的低迷,唱片界怎会轻言放弃这个渠道?

  冯礼慈:这不容易答,因为这说法将唱人生讲道理的歌与容易接受的K歌相对立了。事实上有不少唱人生讲道理的歌同是容易接受的K歌,容易接受的K歌不一定与唱人生讲道理无关。何况,港乐从来有不少“不是容易接受的K歌”而能够大为流行的(如Beyond、王菲、陈奕迅等的歌),向来都有。

  陈锡海:理由很简单,因为新一代乐迷巳经折折实实地分为两批,一批要漂亮偶像及易唱K歌,另一批要实力派歌曲,耐听而且言之有物,前者大多数是双十青年,后者年纪较长,学历较高,对生活有要求,只要认为值得,也习惯购买唱片![NextPage]

  5. 谢安琪的《喜帖街》是去年香港乐坛最流行的歌曲之一,歌里的内容涉及到比较沉重的话题(利东街的改造),请您谈谈对于这首歌的看法。据我们了解,谢安琪在接受《明报》采访时曾经称自己就是要“歌以载道”,您如何看待她的这种想法?根据您的经验,这是个别现象,还是说现在香港乐坛已经有类似的共识?

  黄志华:个人对《喜帖街》所流露的消极心态甚抗拒,但这种心态似乎刚巧是香港人在金融风暴后所需要的:风光的日子还是放下、忘记也罢。谢安琪能够以“歌以载道”为目标当然是好事,值得鼓励。但从三十多年的香港流行音乐历史来看,凡欲“歌以载道”的歌者,往往都几乎是孤军作战的,当年的达明一派或者是单飞的黄耀明就是一例。所以,我觉得谢安琪也只会是个别现象。

 冯礼慈:《喜帖街》所说的并不沉重,看:“忘掉种过的花,重新的出发,放弃理想吧,别再看,尘封的喜帖,你正在要搬家,筑得起,人应该接受,都有日倒下,其实没有一种安稳快乐,永远也不差……”这歌词在告诉我们不要太执着于过去,要由它去吧。它不是在怀缅过去的喜帖街,而是说让喜帖街拆掉吧,为建设明天的新社区。我完全同意这看法。我反对保留不大重要的旧事物。谢安琪(听歌)的确唱了很多不是讲爱情的歌,不过是否要 “歌以载道”这么严重,我看也不是一定,自然就好,讲爱情的歌不是罪过。香港乐坛人生哲理歌、讲人生观的歌、成熟人心态的歌在2004、2005年间开始回复增多。至今仍保持较多的数量,这当然是好事。个中原因众多,可写一本书。

  陈锡海:谢安琪的《喜帖街》不止歌以载道,连唱法也是淡淡的,不像我们听惯的天后要引声高吭去迫出歌意,她的STYLE应该会继续受欢迎下去,既然四台联颁,其共识之程度,不言而喻! 

  6. 请简单谈谈您对08年香港乐坛的看法。有哪些现象是让您觉得好的?

  黄志华:2008年的香港乐坛,无疑唱片公司在努力挣扎求存,但香港本土的乐迷似乎没有给太多机会。看看近日一份香港报纸的说法:“当香港街头小青年手机铃声,转晒萧敬腾的《背叛》和《神探伽俐略》主题曲《最爱》,就已经心知不妙;香港圣诞新年的倒数活动,台星王力宏、S.H.E、林宥嘉、棒棒堂空群而出就更是大大的丧钟。香港娱乐工业的产物似乎已再难予人‘潮’的感觉,还在城城、巨基、祖儿、阿Sa的也不免沦为‘超级out精’(超级过时),万劫不复。”大家便知道,目下的香港流行乐坛前景根本难以乐观。若说有好的地方,那就是还可以有哲理歌又或者是谢安琪的《喜帖街》作为谈资罢。

  冯礼慈:2008水平略回落。市道不景。新人为数不少。现象让觉得好的:有多位创作歌手新人,乐队稍有复苏之象,有港式生活歌、幽默歌,如谢安琪《港女的幸福星期日》和《神奇女侠的退休生活》。另外还有,林海峰的《我哋大家》、张继聪的《十卜十卜》和My Little Airport《浪漫九龙塘》等。

  陈锡海:开始有不少歌手找前辈合作,如EASON(陈奕迅)找黎小田,JUNO(麦浚龙)找伦永亮,结果火花四溅!有歌手造一些很社会性贡献,填词人亦配合朝这方向发展,令香港新一代乐迷处事侍人有了全新概念! 

  7. 每年香港乐坛的颁奖礼都会引发很多争议,有人提出需要改革,也有人觉得香港乐坛颁奖礼的特色不在于评优,而在于给每个人都有一个鼓励,可否谈谈您的看法?

  黄志华:香港乐坛的颁奖礼自从在九十年代演变至有“四大“之后,权威与价值就逐年下降,以港人的口头语说,都不过是”太公分猪肉“(意谓人人有份,永不落空,皆大欢喜)。笔者亦有这种强烈感觉,所以十多年来,都只是冷眼旁观这类颁奖礼,不惊也不喜。

  冯礼慈:特色不在于评优,对的。

  陈锡海:我觉得评优和鼓励都是需要的,但要两者并全,唯叱咤较可取,但仍要继续保持那份公信力! 

  8. 根据香港乐坛这两年的发展,您觉得未来两年香港乐坛会有哪些发展趋势?“歌以载道”的现象能维持多久?

  黄志华:我从来都很抗拒做趋势预言,说趋势不如说希望,希望香港唱片界能再次炮制出一首又一首“入屋“好歌。也希望题材上百花齐放如七、八十年代的状况。

  冯礼慈:港式生活歌、幽默歌会继续有佳作;创作歌手增加;言之有物、具思想性、成熟思想歌曲和歌以载道歌曲看来会持续保持佳势一段日子;具风格和具个人特色的歌手会比一般K歌歌手更吃香。

  陈锡海: 歌以载道其实是可以长久地继续发展下去的,我相信香港乐坛实在开始来到一个偶像式微的年代,例如何韵诗新碟《TEN DAYS IN THE MADHOUSE》整件事情巳经可以说是香港乐坛的一个壮举! 

  9. 周耀辉先生去年在内地演讲的曾经说过,香港音乐的边缘化不可逆转,您如何看待这种“边缘化”?在未来,香港音乐如何跟内地和台湾音乐竞争?

  黄志华:随着香港回归后的变化,加上中国国力日强,香港的流行文化已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比如以电影来说,大多是跟内地合作的,具香港本土风味的日少。流行曲方面比较好一点,但要在全球的华语歌曲市场上竞争,香港歌手不能不唱不大擅长的国语歌,甚至制作粤语唱片时都可能要考虑这些因素。在这方面,真有被边缘化的意味。其实,最苦是香港很多乐迷已遗弃了自己的歌手,追棒台湾歌手,使香港流行音乐更见雪上加霜。不过,说到竞争,我觉得也不必以某个地方作为超越对像,能够先搞活本土的乐坛,引回本土乐迷的注意力,就是一个最好的目标。看看八十年代香港流行音乐最辉煌的时期,何曾需要担心没法与谁竞争,就只是专心一意做好自己的音乐,专心一意的表达自己唱出自己罢!

  冯礼慈:我认为看来香港乐坛不至于真正被边缘化。香港乐坛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会下降,但不致于真正被边缘化那么严重。事关1997香港回归祖国至今已十年,香港乐坛仍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如果被边缘化或被吞噬,那么在之前几年应已经被边缘化或被吞噬了。香港乐坛的语言——粤语是其限制,但这不至于令香港乐坛从此无法立足。粤语歌应还是香港乐坛的方向和独特性所在。

  陈锡海:边缘化不是一时间可以逆转的,这是歌者和乐迷都有责任去面对的!我想如果要和内地、台湾竞争,新一代歌手一定要以实力为重,基本上香港有好多乐迷近年十分喜欢内地和台湾的较偏门音乐,不断有人引入北京乐队来港表演,我自己也很喜欢他们的音乐!另外还有来自广州的沼泽,本地独立厂牌89268不断为他们安排来港搞SHOW,而WOW MUSIC亦引入大量台湾名字如自然卷、梳打绿、929、卢广仲、1976等等!所以要有竞争能力,就先要放多些时间在创作新派音乐上,像上年冒起的MR., 一直在港很有市场的林一峰及AT17,还有一众有关连的人山人海成员如PIXTEL TOY及主脑人黄耀明(听歌)都是有条件追及内地和台湾音乐的本地音乐家!

  (编辑:许丹华)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