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凯瑟琳·肯尼迪:选中国演员并非为了讨好中国市场

2017-01-11 08:49:34来源:Mtime时光网     作者:饭太稀

   
自2012年接任卢卡斯影业主席以来,凯瑟琳·肯尼迪让《星战》系列以全新的面貌重回银幕,这位影坛“铁娘子”参与制作的电影超过60部。

170855.10780432_620X620.jpg

  
  采访者:饭太稀

  受访者:凯瑟琳·肯尼迪

           
  自2012年接任卢卡斯影业主席以来,凯瑟琳·肯尼迪让《星战》系列以全新的面貌重回银幕,这位影坛“铁娘子”参与制作的电影超过60部。


  不论是2015年的《星球大战7》还是正在热映的《侠盗一号》,都是凯瑟琳·肯尼迪在出任卢卡斯影业主席后奉上的优异成绩单。


  这位驰骋电影界35年的“铁娘子”,除了有过人的能力和见识外,机遇也令人艳羡——1982年首次担纲制作人,就以一部《外星人E.T.》声名鹊起,《侏罗纪公园》系列更是保送她成为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制作人之一。而这些成就都与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息息相关。时至今日,凯瑟琳仍与老斯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今年的《圆梦巨人》乃至未来的《夺宝奇兵5》《丁丁历险记2》都将由她与老斯共同联手。


  在面对镜头时,凯瑟琳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创新”,不论是影片的叙事手法,不论是对于技术的运用,还是在甄选导演人选上,“创新”成为她驰骋影坛的法宝。《侠盗一号》作为星战系列第一部外传作品,以“西游”式的剧情,将一群边缘化的小人物聚到一起,在好莱坞大片中迸发出难得的“集体英雄主义”光彩。那在制作人凯瑟琳看来,《侠盗一号》以及自己过往的作品,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记者:你觉得《侠盗一号》会给观众带来怎样的惊喜?


  凯瑟琳·肯尼迪:《侠盗一号》标志着星战系列迈出了现代化的一步,多样化的选角反映出了一个更加全球化的社会。故事不再是黑白分明,不是那种战后七十年代的定向思维,不再是乔治·卢卡斯当年写的那些很有二战味道的故事。现在我们看到一切都变得更有深度,这就是观众将在《侠盗一号》中感受到的东西,在面对善恶面对正邪对立时,你会看到一个灰色地带,还有当前的社会问题,以及置身战场是一种什么感觉。


  记者:多样性现在是好莱坞的热门话题,星战新系列在筹备初期是否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凯瑟琳·肯尼迪:毫无疑问,当我接手《星战7》和《侠盗一号》时,我们在选角时最强调的就是多样化的卡司阵容,这个思路在筹备阶段就确定了。这不是在做出一种政治正确的姿态,我们极力避免让两位中国演员沦为摆设,不要为了讨好中国市场和中国观众,这些角色要有自己精彩的角色发展弧线,他们的存在对剧情要有意义,这也是我最自豪的地方,我们只是碰巧打造了一部具有种族多样性的电影。


  凯瑟琳表示《侠盗一号》里的中国演员并非“硬塞”


  记者:正传三部曲在视觉特效上实现了巨大突破,前传三部曲也是数字特效的先驱,在制作本片是是否有特意考虑推动技术革新?


  凯瑟琳·肯尼迪:我们谈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次可以做哪些创新?我们的故事和概念一定要推进技术发展,一定要有新的体验,不管是环境还是表演方面,我们追求的是一种提升。但我们讨论的焦点越来越倾向于打造更具沉浸感的影院体验,这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要戴上VR眼镜,而是如何让你能够彻底沉浸在故事和影像当中。


  记者:在挑选导演时你的标准是什么?外传和正传的选择标准是否有区别?


  凯瑟琳·肯尼迪:没有。我追求有趣的剧情、优秀的叙事、精彩的表演、漂亮的画面,我们团队的甄选流程是——坐下来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看看他们是否是星战粉,了解是什么让他们对拍电影产生兴趣,以及他们大致会以什么方式拍摄星战电影。并没有什么评定标准,我们真的很希望冒险、尝试新东西,期待多元化,希望有各种导演和编剧参与到星战大家庭当中。


  记者:那《侠盗一号》选择加里斯·爱德华斯是何考虑呢?


  凯瑟琳·肯尼迪:我们看过他的那部小成本科幻片《怪兽》,他的创意令人惊叹,该片也展现出他对视觉特效的深刻理解。要想拿下星战这种电影,既要明白传统的电影拍摄首发,又要了解特效对于叙事的重要作用,这是很需要经验的。特效镜头必须和情感元素结合在一起,目的是提升故事的感染力,这才是它们存在的意义。如果导演没有丰富的特效经验,对特效镜头不感兴趣,那就相当于是在同时制作两部电影,带着两种不同的思路。我觉得保持思路一致性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相中加里斯的原因,他不仅拍过小成本特效电影,《哥斯拉》这种大片也相当惊艳。在和他的交流中,我明显感觉到他从《哥斯拉》中学到了许多,刚拍完一部小成本电影就接手《哥斯拉》,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记者:《外星人E.T.》是你第一次担任制片人,当时有预估这会是一部惊世之作?


  凯瑟琳·肯尼迪:说实话并没有,《ET》总成本1000万美元,现在看起来其实是一部中小成本电影。斯皮尔伯格给我这个机会,是因为这是一部小电影,也是我尝试担任制片人的最佳机会,但最终的结果让我们都震惊了。这部电影对我很重要,在后期制作中,我不知疲倦地一遍又一遍观看,但我真没想到它的影响力会这么大。那个年代,电影会在院线上映半年到一年,不像现在上映个一两周就能知道成功与否,那是一个口口相传的年代,你只能祈祷口碑越来越好。《ET》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口碑越走越高,最终在影院放映了一年多。


  记者:你觉得安培林公司出品的电影为什么能在那个年代如此受欢迎?


  凯瑟琳·肯尼迪:虽然这些影片影响力巨大,但我们其实没有什么策略。当初成立安培林公司,目的很简单,当时《ET》和《鬼驱人》几乎是同时制作,我们没有什么复杂的商业策略,没有什么做大公司拍大片的野心,我们只是做得很开心,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才能同时制作多部电影。我觉得之所以打动观众,是因为它源自我们的真情实感,我们的选择都是出自对于这些题材和创意的热情,我们只想给观众带来快乐,就这么简单。

           

  记者:和斯皮尔伯格的合作让你学到了什么经验?


  凯瑟琳·肯尼迪:我做的很多事情、我的很多想法,都源自我和史蒂芬的合作,我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帮助整理他的想法,这些思路也灌注到我现在的想法之中。他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对影片的预设想,他会把一步一步都设想好。在《夺宝奇兵》的片场,我们站在飞机旁边,一个镜头都还没拍,他眺望着沙漠深处,很明显已经进入了自己的世界,他已经默默预想这场戏需要拍摄的120个镜头,在头脑中想好了这些镜头要如何串联。我觉得他特别厉害的一点是,即便片场和他预想的不太一样,他可能会有点失落,但他总是会利用这种差距,打造更好、更不一样的场景,或者催生全新的想法。


  记者:除了斯皮尔伯格制外,你还和其它很多名导有过合作,你觉得优秀导演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


  凯瑟琳·肯尼迪:他们身上都展现出强大的领导力,我合作过的每一个成功导演,他们都很有前瞻性,有很强的交流能力,不管是在视觉画面上交流,还是语言上交流,他们能够描述自己的想法,能够长时间保持自己的想法,同时他们又乐意接受他人建议。但最基本的还是领导力,非常重要,特别是随着电影越做越大,领导力已经成了导演实现自己想法的必备能力,这也是每个导演都想做到的事情。


  记者:对于《太阳帝国》的制作有什么回忆?


  凯瑟琳·肯尼迪: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当我们决定要去中国拍这部电影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难度会有这么大。我去过中国太多次了,但在那时上海连摩天大楼的影子都没有,我对影片故事也一无所知,我不了解当年生活在上海的西方人,我不了解那段历史,但这也是拍电影的乐趣,你可以进入一个陌生世界,对它进行研究,认识新的人群。《太阳帝国》是一个了解新世界的窗口,这是我了解那段历史的开始,然后我也见证了中国此后的巨大变迁。


  记者:离开肯尼迪马歇尔制作公司,进入卢卡斯影业,对你来说是否是一个艰难抉择?


  凯瑟琳·肯尼迪:卢卡斯影业是一个我敬重多年的公司,我也和乔治合作过,《夺宝奇兵》系列让我结识了卢卡斯影业的很多朋友,所以继续他的事业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也能让我接触我没有机会去做的事情。


  记者:在你看来,卢卡斯影业还有哪些发展机遇?


  凯瑟琳·肯尼迪:我们现在经常会用到一个词叫“瓦解”(disruption),娱乐产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瓦解,我们处在一个巨变时代的边缘,我们对分配、准入、内容、平台的理解都发生了改变,这是一件令人无比激动的事情,卢卡斯影业将在其中扮演一个先驱角色,而且迪士尼公司也向我们提供了这个机遇。未来的电影院会是什么样,我们如何利用移动平台,如何利用沉浸式技术,这项技术要如何发展,在新技术背景下我们要讲什么样的故事。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既有工业光魔的协助,又有迪士尼的强力支持,我对未来充满期待。


  记者:作为制片人,对你来说在电影制作当中,最有成就感的是哪个环节?


  凯瑟琳·肯尼迪:每个环节我都很享受,在过去,我先是充分投入在前期开发之中,然后进入正式拍摄,然后进入后期制作,但今天的电影制作,各个环节的界限已经模糊了,很多的后期讨论在前期筹备时就会展开。每个环节我都很喜欢,这能锻炼我大脑的各个部分,我也喜欢现在的多样性,喜欢这些改变,所以我喜欢“瓦解”这个词,我的生活中出现了非常积极的“瓦解”,我总是处在进入下一个环节的过程中,接触新的人群、想法、创意。


  (实习编辑:夏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