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身边的大门”:香港艺术市场

2007-11-05 19:12:00来源:作者:陶大珉    作者:

   

作者:陶大珉

     香港拥有众多国际级收藏家、古董商,一直是全球古董交易的重镇,更是以中国文物为代表的亚洲艺术品国际交易中心之一,而香港本埠良性的文物及艺术品营商的环境与氛围,为其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势的保障,因此作为特政区的香港,不仅是中国通往全球的“大门”,对大陆正渐进成型的艺术市场来说,则是极佳的“参照系”之一。

  从地缘上来看,香港岛地处东亚地区的中轴,也是东京、台北、新加坡、吉隆坡等中转最近的位置,对这一区域来说,香港所具有的地理优势使其尽占了东南亚“枢纽”地位,因而人流、物流往来便利,这是其艺术市场所依托的“硬件”。此外,香港还依赖其自由商港,全然没有对古董交易及资金流量的限制,同样也没有文物艺术品进出口的关税,与内地纷繁的法规条文的制约相比,其得天独厚的政策“软件”效应显而易见,因而,以上两个特性成为了香港艺术市场长久“保持繁荣”的先决条件,也是其区分于东南亚其它区域发展的独特外部环境!而香港艺术市场内部所蕴藏深厚的民间收藏群体(敏求精舍)、“标杆式”的国际化拍卖(佳士得、苏富比)、近期成功“开张”的古董博览会(AIAA)是其艺术市场的三个主导元素!

  敏求精舍与摩啰街

  香港的艺术市场较早的雏形源于香港国际商城的建立,在民国末年,大陆时局的惊天迭替,使得北京、天津、广州等地的古董商号、藏家纷纷外迁到香江之畔,尤其从上海移居而来的各色民间收藏家族所积攒的“家底”,分散在香港“摩啰街”为主的荷李活道,以及尖沙嘴各处,这些民国的余绪在香港重操起旧业,而交易对象以英人等西方国家顾客为主。

  至上个世纪中期,新移民中的收藏精英份子间逐渐结合成高端的交往网络,1960年,地域性的鉴藏交易团体——“敏求精舍”创立,亦如现今台湾著名的收藏团体“清玩雅集”,当时香港商界、文艺名流、医生等纷纷加盟“敏求精舍”,此后还成立有“求知雅集”等,这一系列民间收藏社团的活动把早期香港的古代艺术市场的品质大幅拉升,外加英殖民的伦敦古董行业对香港的影响,涌现出一批卓有成著的大藏家,为日后迎来香港艺术市场的兴盛铺垫起良性的行业意识及收藏基础。

  除本土及海外艺术品的来源外,香港同样是内地艺术品通向国际市场最重要的中转站,而这几处的汇聚,使得香港日益成为重点的区域性古董流通、交易“码头”,后苏富比(sothebys)、佳士得拍卖(CHRISTIE´S)因此进驻港岛。之前,全球艺术交易集散中心是伦敦、纽约,亚洲区则是东京,而如今香港在亚洲艺术市场独占鳌头,显然是受益于苏富比、佳士得两家国际垄断地位的拍卖行在香港的傲人业绩。

  拍卖巨头的拉动

  说起香港艺术市场,拍卖业显然是最受关注的项目,每年在港岛举行的春秋两季大拍,总会吸引到众多海内外藏家前往竞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始,苏富比、佳士得曾先后在香港及台北试水拍卖。

  1973年,香港苏富比成功举办了首场中国文物艺术品专场,依靠规范操作与精美标的,香港苏富比迅速获得了大部分本土藏家、台湾地区及日本、新加坡买家的垂青与皈依,为东南亚的艺术市场开启了新的模式,于是从1976年开始,香港每年定期举办春秋两季大拍,这种定期的固定拍卖促成了当时古董交易方式的转型,而直到1986年,另一拍行“巨鳄”——佳士得在香港的首场拍卖才初试啼声,此后两家开拓的业务与交易额逐步攀升。

  香港佳士得在成立之初便举行全球首场“中国当代油画”专项拍卖,并创造了第一个中国油画的全球标的:陈逸飞的《浔阳遗韵》以1,375,000港元成交,从此开启了曾乏人问津的中国油画及大陆当代艺术百万价位的序幕,之后持续十余年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台北专拍,更使得早期华人西画如徐悲鸿、吴冠中、赵无极等人作品从这里走向千万元“天价”,而从2002年秋起,佳士得“20世纪中国艺术”便从台湾移到香港;同时,新加坡的“东南亚艺术专拍”也移师到香港举行,可以说香港艺术市场再次聚合了最强的拍场阵容。而2006年仍令我们记忆犹新的中国当代版块的“井喷”,场场“天价”皆由香港苏富比与香港佳士得联手缔造。据统计,06年全年香港佳士得共拍出历史性的2,840,000,000港币总成交额,约占其全球年度总成交额的十分之一,而仅在今年10月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秋拍共成交高达1,552,412,500港币,而中国当代板块就狂收330,070,246港币,两家的业绩可谓“针尖麦芒”。

  除中国板块外,整体亚洲区的当代艺术品正通过香港国际化拍卖的管道,来挖掘日本、韩国、印度等新兴的艺术资源,而香港也日益成为东南亚现代美术作品流通的重要枢纽,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其各自国内市场的售价,而形成如此广泛的导向力皆缘于近年来香港艺术市场所显露出爆发性增长的态势!

  古董博览会新生

  然而几十年来,香港艺术市场经营仅依赖单一的国际化拍卖模式,在目前亚洲艺术品交易急剧增量的局面下显然难以吸引到更广泛的需求,而经过拍场几十年锤炼的香港古董商、艺术经纪人也急需在中国的“大门”口搭建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古玩艺术品交易平台,以此引导华人艺术市场的良性发展。

  香港方面而以纽约年度的全球性古董交易盛会——亚洲艺术周(Asia Week)为参照模式,并与全球国际级古董商及行业领袖联手,在06年五月末成功打造了区域性的古董艺术品交易盛会——“亚洲国际艺术及古董展”(AIAA)及“国际亚洲古玩及艺术品博览会”(AAI),一时亚洲古玩及艺术品荟萃港岛,而更具影响力的前者在今年一届留给我们一系列备受瞩目的交易数据:1万平方米展场面积、350多个展位、150多家参展商、2亿多港元的场内成交额,而后者开拓出一种集艺术、文化、销售、商界赞助及慈善等全新的博览会模式,而香港此举必然对纽约的展会产生分流效应。

  早在半个世纪前,香港曾一度兴盛过由欧美大古董行所把持的国际性古董展会,但随着拍卖的成功登陆,此起彼落的博览会暂时退出了市场,而如今作为传统交易方式的博览会再次“复兴”,使得以“敏求精舍”为代表的本土顶级藏家群体在国际亚洲艺术市场上再次呼风唤雨,并集合起星散在摩啰街、荷里活道众多古玩店落的散游力量,来挑起“大梁”。正如主办方所认为“香港为全球少数仍具高发展潜力的艺术品及古玩市场之一,对善用香港此特殊地位的古董商及藏家来说,博览会为一个‘不可向隅’的盛会”,这也再次凸显香港贵为亚洲艺术中心的地位。除古代部分的展会外,AAI的创建人黑国强在今年又筹办起香港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主营当代艺术,开辟出香港博览会新的增长板块。

[NextPage]

  中国的大门

  近两年来国际市场的中国艺术品卖价反复飙升,高位持续,在这个链条中,全然跳过了画廊操作阶段,而由香港两大拍卖行及其纽约总部最终落槌定价,起到决定性的“提价”作用。如在2006年底秋拍的起落跌宕便反映出这种不争的事实,首先是国内五强拍卖行高调开槌中国当代艺术,却遭受低迷,成交率相对于春拍下挫18.2%,正当市场情绪处于崩盘的哀鸿之中,香港佳士得敲下重槌,再次刷新了徐悲鸿与张晓刚拍卖的最高纪录,受此利好消息重振,国内紧接着拍出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一高价(刘小东《三峡新移民》)。香港拍卖市场的“力挽狂澜”再次验证其对中国内地古代及当代艺术价位巨大的引领作用。

  究此原委,中国内地艺术市场自04年以来迅速鼓胀,一个庞大但远未成型的新兴市场,充斥机遇的同时是无序可循带来的局部混状,并造成个别领域艺术行情的高歌跃进或停滞乃至下滑。而香港作为中国身边的“大门”,不仅是华人艺术市场的“守门人”,更是内地参照国际艺术市场规范操作的最好门径。仅以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行为例,两家大拍的最近行情及新设项目往往成为大陆各大拍行观察之重点,以资当年或者来年内地拍卖引鉴,如去年香港热拍佛像,内地拍行便纷纷征集佛像,而到今年香港拍起文玩专场,内地尾随紧跟。除拍场潮流的导向外,从拍卖规则和流程制定、专场分类、预估预判等,甚至对某类作品或某位艺术家专项操作等诸多细节,都是内地拍卖行业直接取经参学的“优质样本”。

  而香港与中国大陆长久的“荣辱与共”,使得港岛日益成为内地艺术品国际流通的重要管道和港口,亦是中国古董及艺术品不争的集散地。而流失国外的巨迹希珍也通过同样方式回流国内,如宋元时期书画及圆明园生肖铜尊等,而一部分外流港岛的国内民间藏品也回到大陆市场,香港的艺术市场以此补充了国内市场这部分的货源短缺。另一种情况是双方藏家交流采货,国内市场常可见香港的熟客,他们或买房定居内地,或委托大陆人代理,有目的地参与内地艺术市场活动,沟通了两地市场,而香港“自由行”等的政策松动,使得内地藏家、买手较易赴港竞拍,如在AIAA2007里参加展会的内地买家就比去年增长了50%,相比较欧美藏家的平稳增长,大陆藏家的活跃与需求程度都是惊人的,而香港艺术市场为此提供了绝佳的平台。

  中国作为未来“金砖四国”策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中一个很重要的先导,未来的十年很可能就是以整个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为先的,而香港特政区作为中国内地艺术市场的重要门户将扮演愈发关键的作用,势将带动大陆整个艺术品投资行业的重整与长进。


    (编辑:杨阳)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