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浅议戏曲程式

2010-08-06 12:54:26来源:《黄梅戏艺术》    作者:

   

作者:周明

  对于一个戏曲演员来说,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常用的传统戏曲套路——程式,实在是太重要了。程式掌握的越多越好,掌握了就能熟能生巧驾驭舞台,让角色在舞台上活起来,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中规中矩、游刃有余。否则,连圆场台步都不会或不规范,在舞台上你如何行动呢?有了足够的、规范的程式、心里就有了底,所谓宇宙在心中,乾坤在脚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一套程式、万千变化。肚子里“玩意”多,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再加上悟性高,会消化变通,下死功夫学,开动脑筋活用,一切从角色实际出发,便能装龙像龙,扮虎像虎,压得住台,镇得住场。手眼身法步处处到位,内行看了点头,是经过师傅长年累月调教的;外行看了叫好,这样的戏出彩值得看。好演员与程式之间虽不能划等号,但好演员身上必定有很多的程式,必定有扎实的基本功底。 

  那么程式是如何来的呢?虚实结合的中国艺术的美学传统孕育产生了戏曲舞台时空自由运用的美学法则,再由这一基本的美学法则孵化和创造出虚拟化表演的美的形式——程式。这就是中国戏曲美学体系内在的一条因果相连的纽带。 

  戏曲的程式脱胎于生活,它不是生活的直接摹拟,而是生活动作的艺术升华。正是来源于生活,才能产生以桨代船、以鞭代马的表演方式。因为生活中划船必用桨,骑马须执鞭。正由于它是生活动作的变形,戏曲舞台又无须真船真马的出现。这里我们可看到,程式本身也是虚实结合的,如有桨无船、有鞭无马。至于戏曲舞台上的穿针引线、哄赶鸡鸭,则是以表演动作的实(维妙维肖)而引出手中针线的虚和场院中鸡鸭的虚,这正是一种虚实结合。程式是与戏曲虚实结合的美学思想相和谐,同时空自由的美学法则相统一的。 

  我们说程式是美的形式,但它不只是形式,它自身已包含了一定的生活内容。没有生活中的划船动作,便不会有戏曲中划船的程式动作,没有生活中骑马动作,也不会产生戏曲中的骑马程式。 

  《乐记》中说:“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总之,没有生活中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不会有戏曲舞台上的程式化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艺术要集中、概括、典型地表现生活,戏曲的程式便是这种去粗存精的提炼,它不是形式主义,也非唯美主义,而仅是美的形式。它是戏曲虚实结合的美学思想的结晶,是戏曲美学思想和美学法则在舞台上直接体现。前辈艺术家们说得好:“一套程式、万千性格”。同是一套程式动作,由于戏的内容情节不同,人物所处的环境心情不同,由程式表现出来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也就不同。 [NextPage]

  “趟马”是程式。张三“趟马”,李四“趟马”,王五也“趟马”。张三“趟马”为送十万火急军情,李四“趟马”为驯服一匹脾气十分火爆的千里马,而王五“趟马”,则是乐哉悠哉游春闲逛,同一个程式“趟马”,它能是一样么?既使是同一程式、同一规定情景,而在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人物身上也有各自不同的表现。 

  《打渔杀家》中萧恩划船是同女儿在江上打鱼,而《秋江》中老艄翁的划船则是为送陈妙常去追赶潘必正。一个表现出来的是江上打鱼的劳动场面,一个展现的是江上驾舟追船的情景。萧恩面对“天旱水浅、鱼不上网”,无法交纳渔霸的渔税银子,父子无以为生,心中十分焦急,他的划船动作就显得强烈、刚劲、有力,是一种苍劲的美。而老艄翁是个幽默、乐观、风趣的人物,他荡舟江上,悠闲自得,一路上同陈妙常取笑逗乐,他的划船动作则显得轻松、洒脱、自如,显示出一种飘逸的美。可见程式的运用,必须伴随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做到形神一致。 

  如果以为程式就是一种无内容的形式,而要加以排斥,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取消了程式,也就取消了戏曲舞台上得以创造美的艺术形象的手段。在戏曲现代戏的早期的艺术实践中,出现“话剧加唱”的现象,其中忽略了根据新的生活提炼和创造戏曲新的表演程式恐怕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们应该看到,程式本身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就是虚与实的结合,这才是程式的真正的内涵意蕴。只有作这样的认识,才是真正把握了程式的美意义和它的美学价值。 

  初学戏者,所谓练功什么?主要练程式。练前人创造的一些成套的固有的表演模式,掌握一些基本塑造角色的技法和手段。很难设想一个没有掌握一定的基本程式的演员能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好一个戏曲角色。 

  所谓艺高人胆大,这艺高其中就包涵着程式套路。“一着鲜,吃遍天”是说掌握了某个绝活,在塑造某个角色时就能拿出旁人所不能及的独到表现,有了看家本领,走遍天下都不心虚。要想掌握这些技能和手段并非一件易事,有句老话:“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要不哪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一说呢。 

  传统古装戏经前辈艺术家历经了几百年精心打磨,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可资借鉴的程式;现代戏如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也创造出一系列经典程式。前几年我们还可喜的看到了江苏省京剧院《骆驼祥子》中祥子拉洋车的动作设计,这些都是新的程式。 

  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戏曲程式是历代艺术家经过几百年的摸索探寻,呕心沥血共同创造出来的。它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精华,是经过检验认可的宝贵财富。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程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并与时俱进,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今天,我们仍要一如既往地带着敬畏的心情看待它,重视它,珍惜它。 

  (编辑:罗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