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如何用戏“喂”出原创力

2010-02-10 14:40:02来源:文汇报    作者:

   

作者:张裕

  在上海,京剧院导演王青并没有太大名气,那些“重点剧目”演职员表还少见她的名字。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王青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排演的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继夺得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之后,最近又入围“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部初选剧目。

  王青这朵在“墙外”吐露芬芳的“花”,可以说是上海京剧院“送”出去的。院长孙重亮对此说了一个“喂”字,这一个字可以概括京剧院用人机制和院团运作的创新探索。他说:好导演、好演员,都是要用戏“喂”出来的。

  2004年王青被上海京剧院作为“有潜质的技导人才”引进上海,很快就发现了这里不一般的用人机制:不把人圈在自家的小天地里,而尽可能为大家活跃于舞台创造条件。几年来,王青不仅在本市,更在外省市舞台频频“练手”,排演的大小剧目不下30部。而在她周围,别的年轻人也正生气勃勃地成长。
   
  原创力是文艺院团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让年轻人有更多更大的舞台练手,让灵感才情释放,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孙重亮们绞尽脑汁。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他们总结出“放虎归山”、“金屋藏娇”、“潜伏名师”等几条颇有京剧台词味儿的“计策”。

  “放虎归山”,把全国舞台为我所用求双赢

  擅演新编戏,是上海京剧院的传统。一生演戏600多出的海派京剧大师周信芳,自编自导或与人合作创排的新戏就多达120多出。上海京剧院继承并发扬这一优良传统,这些年来原创力十足,新戏源源不断,《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成败萧何》等剧目,在屡获全国各类文艺大奖的同时,更深得京剧迷们的认可和喜爱。

  有人说,上海京剧院是全国戏曲界新编戏创作的一面旗帜;孙重亮却居安思危:这面大旗还能扛多久?看看《廉吏于成龙》等获奖剧目,几乎每部大戏都打上了外地名编剧、名导演的印记;再看剧院内部,如今能在全国叫得响的编剧、导演、舞美等人才,却是太少了。

  现在全国文艺院团的用人原则都是“不为所有、只为所用”,不肯“养”编剧导演,这一来,几位全国著名的“金牌导演”个个成了“飞行导演”,同时为不同省市的几部大戏忙乎。孙重亮说,将鸡蛋只放在“金牌导演”、“名牌编剧”这一个篮子里,对一个国家剧院是危险的,为保证艺术创造的“可持续”,必须下决心下本钱培养一批自己的创作人才。

  演员出身的王青刚到上海京剧院时,虽然不乏导演经验,并显示出了一定的才情,但孙重亮知道,马上让她担纲大戏还有风险,“一旦失手,她可能在上海文艺界立足的空间都没有了”。但不给机会,她又如何积累经验和胆量?孙重亮鼓励她先到外地剧团练手。

  在外地舞台上,王青很快找到了灵感和自信。她给佛山市青年粤剧团导演《小周后》,让女主演李淑琴夺得了“梅花奖”;她给淄博五音戏剧院导演《云翠仙》,救活了这个传承“稀有剧种”的剧院;她给甘肃省陇剧院导演《官鹅情歌》,拿下了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

  在外地排戏,条件不及上海,有时候连舞台上地毯多出的边边角角都要王青自己动手剪,但她坚持着,因为,“在外地排上几十部戏,回上海舞台才有底气”。王青说自己是个随遇而安的人,“如果剧院领导让我天天呆在单位,我自己恐怕不会想到走出上海,那我也就不是今天这样了。”

  “金屋藏娇”、“潜伏名师”,就为悉心育人才

  圈内人都知道,京剧编剧成长周期很长。要掌握西皮、二黄等各种京剧板式的词格,懂得如何为老生、花脸、青衣写出各具韵味的唱词,知道如何结构一个京剧文本,没个十年八年很难做到。十几年前,上海京剧院从戏剧院校引进龚孝雄、冯钢两位编剧人才,然而他们都没有被安排在编剧岗位——龚孝雄进了剧院办公室,冯钢则在艺档室一呆好几年。

  对于如此“金屋藏娇”,孙重亮自有打算:如果直接让他们做编剧,四五年出不来一个剧本,他们在剧院就呆不下去了。但“金屋藏娇”,让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在老戏里浸润,当自己动手写新编京剧,就不会看着“南梆子”曲牌不知如何填词了。[NextPage]

  冯钢在老戏里泡了近十年后,机会来了。2004年2月,中国驻丹麦大使甄建国建议上海京剧院排演“京剧版哈姆雷特”,参加丹麦“哈姆雷特之夏”戏剧节。3个月后,冯钢拿出剧本,剧院花8万元排成京剧《王子复仇记》。上海京剧院副院长单跃进告诉记者:“8万元,支付一位名编剧的稿费都不够!”

  2005年7月,《王子复仇记》赴丹麦克隆堡演出,在“哈姆雷特故乡”展示了中国国粹与莎士比亚的“艺术化学反应”,得到当地媒体广泛关注。《王子复仇记》五进欧洲,在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上演。

  与“金屋藏娇”不同,“潜伏名师”是为帮助年轻人近距离“巧取”名师技艺。2004年,剧院创排新编历史戏《成败萧何》,当时请来的舞美设计是大名鼎鼎的薛殿杰,灯光设计是伊天夫。创排之初,剧院安排两个大学毕业不久的设计师郑加杰、陈晓东,以助理名义紧跟名师,重活粗活抢着干。

  当《成败萧何》参加中国京剧节时,两位老师主动提出在“舞美设计”、“灯光设计”一栏上与他们共同署名。郑加杰很激动:“在老师身边听口传心授,真学到了许多绝活,收获巨大!”

  宽容“及格线以下”的戏,“用子弹喂出好枪法”

  这些年,上海京剧院成了全国的“得奖专业户”,但盛名之下,压力有时会磨掉创新锐气,“因为太爱惜羽毛,就会苛求每部戏都是精品,每个创作环节都精妙绝伦,但这不尽符合创作规律——那些有待成熟的年轻人,很可能因此就被推到一边了。”

  认识到这一点,上海京剧院决定更放手,创造各种机会让年轻人上手。在上海京剧院,小戏和老戏已经成了年轻创作人员“试手”的项目,“排这样的戏成本低,即使失败剧院也输得起”。

  这种可行有效的出戏出人模式确定下来,是理性的选择。最近,京剧院提出了“京剧小剧场”运作概念,把“建造一座300人的京剧专业小剧场”提上议事日程。孙重亮说,他要让院里的导演、演员、编剧等等每月都有新戏上手,他要压缩出人出戏的时间,“战场上没有谁天生会打枪,舞台上没有谁天生会导戏演戏,好枪法是要用子弹喂出来的!”这个新理念新做法会有怎样的结果,值得期待。

  (实习编辑:崔婷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