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诺丁山》之美

2009-03-04 11:28:31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陶奔

   

作者:陶奔

    诺丁山,一个喧嚣热闹的小镇,来来往往的车辆,周末密集的小贩摊位,装束奇异和糊里糊涂的行人,一切都可以让你感受到生命的畅快淋漓。然而,在诺丁山你也可以寻得一隅宁静,蓝色的门脸,那是威廉的家。

    故事很浪漫,威廉在一个“毫无希望的星期三”邂逅了女主角巨星安娜。于是“在某个地方有个男人被允许问她”,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但是正如威廉自己所说的“他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里面尽是麻烦”。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个失败懦弱的男人,一个成功精干的女人。这样一对天壤之异的恋人,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感情波折之后,终成眷属。

    其实就剧本本身来说,故事是纯粹的一个浪漫主义童话故事,是灰姑娘的翻版“灰男孩”。我个人看来看来,故事本身是简单的,甚至是幼稚的,40岁的男人再有过婚姻的经历之后何以能丧失理性,对一个需仰望的女人痴心不已呢?如果拿到现实生活中来,这种事可能的几率几乎为零(据说故事的原型是麦当娜,她最后也只得与那个无名小卒露水一场,夕合朝离),如果真有这样执着的男人,可能不少人也会大骂其窝囊或是无能,就别说什么对其津津乐道了。

    然而我和大多数观众一样当在津津有味的看完这样一部“简单幼稚”的电影之后,不得不对电影赞不绝口,因为我们在电影之中确实享受了一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浪漫爱情之旅,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

    那么美从何来?《诺丁山》的艺术魅力到底在哪里?我们是怎样从这样一部电影中汲取到了审美的快感?

    最近在看朱光潜先生的《悲剧心理学》,在看到老先生谈及悲剧审美快感产生的根源,以及悲剧的“心理距离”时,我个人感觉,从审美和“心理距离”的关系这一层面上,可以很好的解释《诺丁山》的艺术魅力。

    从美学上看,当我们对一个事物产生了审美观照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属于一种“超功利”的状态,我们处于审美的关照时刻时,我们就会忽略了事物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也就是说审美实际上是超脱了我们的实际需要的,是一种非理性主观直觉。那么我们在欣赏《诺丁山》的时候,当我们陷入对影片画面或是情节的一种审美观照时,我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忽略了像我这样的事后所作出的对于情节有些幼稚简单的思考,因为在审美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已经把影片的可能性与实际生活的客观性割裂,在审美关照的状态下,我们不会用一种理性的思维去审视故事是否合乎逻辑,当然,前提是,影片需要有足够的艺术魅力使我们完全的陷入主观的审美世界中去,也很明显的《诺丁山》做到了这一点,它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审美的境界。

    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其实这高于生活的那部分就是为了使生活与艺术保持一段空间,从而当欣赏者在欣赏艺术品时得以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一个心理上的空间,从而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与感受,完成对于艺术品的审美。“艺术的成功在于对距离的微妙调整”当艺术与生活的距离过于扩大时,艺术很可能会成为阳春白雪,能与之产生心理共鸣的人聊聊无几,只能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但当艺术与生活的距离过于接近时,其本身又难免落于俗套而显得庸俗乏味,是观赏者很难燃起激情,因为都是生活所见。“主管经验与客观的虚构情结过分接近会导致距离的丧失”。

   《诺丁山》正是很好的把握住了这个“微妙的距离”掌控好了观众产生审美的“心理距离”,让我们面对影画时有足够的空间遐想,影片中威廉与安娜的爱情在我们生活中是绝对是凤毛麟角,是常人根本没有机会体会到的,正是由于种距离的存在,是我们更愿意脱离现实的硬壳,使自己在电影之中享受畅意的快感。同时,这种爱情故事又不是绝对的毫无可能性的虚构与幻想。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白马王子 灰姑娘这种童话根基,在这种心理基础之上,穷光蛋与电影巨腕的爱情似乎也不是完全没可能的扯淡。于是,我们会不自觉的对影片产生一种认同感。

    这里可能会涉及到一种电影理论即“观众的自恋性”。这是指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因为与影片产生自我认同感而形成的一种想象性心理”。《诺丁山》的故事情节无疑以一种现代都市版的形式再现了灰姑娘的女权版。这在现代这种男人势微的社会里自然会引起观众极大的审美观照的极大兴趣,形形色色的男女,谁都梦想着自己的王子或是公主,在梦想正式破没之前,每个人都相信生活充满了可能性。《诺丁山》给了我们实现梦想的一个虚无的假象,抓住了观众这种自恋的情结,让他们在影片的艺术美感中构筑现实的情感,其实这也是一种对于现实与艺术的距离的极好掌控。
    以上大体上是从故事情节上阐释了《诺丁山》是如何把握好审美与距离的尺寸从而使观众产生审美的快感,具体到影像或是音效等细节的方面,《诺丁山》同样也很好的把握住了观众的“心理距离”。

    首先,是影片的抒情色彩,抒情的手法是升华情感的最佳手段,看过《诺丁山》的人,相信多数人都会记得影片的主题曲《SHE》,曲调舒缓,饱含深情,让我们从进入影片的那一刻开始就强烈的感受到那股情意绵绵,而且当结尾歌声再次响起的时候,相信每个人都轻轻的输出一口气,这不是因为恐惧或是紧张,而是感情的自我满足,这是审美的快感,导演用音乐紧紧抓住观众的心理,使其在心理上能够投入影片,而不是在街头巷角的八卦报纸上读到一篇关于某女明星下嫁一个穷光蛋的八卦新闻。同时这种音乐的合理应用也在提醒观众,这是电影,你在看电影,而不是在看你自己,这种提示使观众能够始终与影片的故事情节保持适当的距离感,而这种“距离感”正是审美产生的重要条件。

    其次,影片的一些画面效果,也能够成功的是我们产生审美的愉悦,经典镜头就是威廉独自一人在诺丁山的大街上,在一个镜头之内走过了春夏秋冬,春花烂漫,夏雨淅沥,秋风凛冽,冬雪纷纷,这一镜头没有切,完整的表现了人物威廉的复杂心境。相信每一位观众都会随着威廉的行走而内心起伏。但是,我更相信,在现实中没有人能在同一条街上短短的几分钟内感受到春夏秋冬的更迭,燃起观众心理上的情感认同,但同时画面又在使观众认识到电影与现实的区别,这就能够使观众能以审美上的关照来对待影片,而不是情感上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与戏剧上的“间离效果”有很大相像之处,其目的都是为了使观众更好的欣赏艺术,而不是迷失自我。

    另外由于地域空间上的人文差异,也很好的起到了这种效果,英国人的小幽默在斯派克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些都极大的勾起了观众的观影兴趣。

    所以《诺丁山》的成功在于无论是在故情节上,还是镜头剪辑,以及音乐音响等方面,都充分的考虑到审美与心理距离的关系,无论这些处理是有意的还是无意,但至少使我们看到一部优秀的影片。“对审美对象单纯的关照由于‘距离’而成为可能”,同时审美的过程中也具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成功的艺术作品正是善于把握这种客体与主体之间的“距离”而取得成功,这正是《诺丁山》美感之所在。

  (编辑:许丹华)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