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带刺的我们注定无法拥抱 ——评京剧《曹操与杨修》

2008-11-26 15:53:05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俞春娟

   

作者:俞春娟

    “你越努力靠近,越刺痛自己”、“不能依偎,就像刺猬爱上玫瑰,曾以为直来直往,才不虚伪。我们是同类,却不是一对……” 看完京剧《曹操与杨修》,游鸿明忧郁的歌声却在我的耳边响起来。

    无关乎爱情的戏,却被爱情的歌词诠释地如此彻底。
 
    “曹操与杨修,由相互倾慕、结识到深交,真有相见恨晚之感。”剧本中的这样一句话,揭开了整个悲剧的诞生。原本可以互相取暖的人,到头来却发现彼此是无法靠近的豪猪。没有适当的距离,我们注定无法相通。

    尚长荣,言兴朋,一个将曹操的卑微与伟大演绎得炉火纯青,一个将杨修的咄咄逼人诠释得惟妙惟肖。两个纠结在各自世界里的人,原本希望为对方增添光热,只是到最后发现对方的世界与自己的世界是格格不入的,而且永远也无法沟通到理想状态。

    注定的悲惨结局。

    剧本末场,月圆之夜,曹操与杨修在刑场斩台上的一番对白归结了全篇,与头场郭嘉墓地两人初识的情景呼应,那是一段坦率的对白:

    “曹操:德祖哇,老夫实在是不想杀你呀!

    杨修:你实在是三次要杀杨修!

    曹操:(一怔)请问这一?

    杨修:丞相杀孔闻岱时,已经有意杀我,此乃一也。

    曹操:二呢?

    杨修:你假称梦中杀人,被我点破,你又有诛我之心,此乃二也。

    曹操:这三?

    杨修:踏雪巡营,你为我牵马坠镫,乃是三也!”

    所谓的“一杀”,是指曹操在仓促之间错杀了被疑为通敌的孔闻岱后,又来追究杨修之罪。所谓“二杀”,是指曹操察觉倩娘送衣是受杨修指使,杨修意在揭穿他梦中杀人之谎,不得已杀妻圆谎,杨修必遭怨恨而使曹操起杀意。所谓“三杀”,是指曹操与杨修打赌猜诸葛亮诗谜失利,为杨修在雪地里牵马坠镫,感叹“老夫之才,不及杨修三十里”。

    但是,是不是真的因为这样三件事情导致了杨修死亡结局的无可挽回,导致曹操战败结局的无可挽回?

    也许,原因还是在各人的性格上面,互相靠近的彼此不经意间刺痛了对方。差别只是在于一个有权一个无权,结局也就像时希腊的悲剧一样,命中注定,无法改变。

    也许杨修在一开始在松林墓地与曹操的一番对话,就显露了他刺猬的本性,可是曹操力图东山再起,一统三国割据的局面,他甚至都颁布了《求贤勿拘品行令》。杨修的刺对他来说仅仅是个性的表现。可就是这样的刺,在孔闻岱死的问题上,慢慢纠结,以致后来变成让曹操无法忍受的毒药。[NextPage]

    杨修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他的刺也是他人生路上最大的障碍。

    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君臣、官民之间等级森严,不得逾越。可杨修要做的事情偏偏反对这样的秩序,他要“傲上”。这是一种好的精神,但是这种追求人格平等的朴素的民主精神,在过度运用在不适合的人物身上,那就是一种悲剧的诞生。

    狂放不羁、恃才傲上是杨修主要的性格特征。孔闻岱与曹操有杀父之仇,杨修自然了解;但他以为才能重于人际关系,无视曹操的感情,竟然举荐孔闻岱,埋下了日久杀孔的祸根。杨修所谓符合“外举不避怨”的古训,是完全正当的,但他忽略了对方的立场。等到曹操“错杀”孔闻岱事件一出,杨修敢于出头揭露曹操梦中杀人的谎言,还一再想方设法想让曹操承认错误,他故意指使倩娘为深夜守灵的曹操送衣御寒,料想曹操不至于杀妻,则梦中杀人之谎就会不攻自破。谁知弄巧成拙,曹操居然杀妻圆谎,杨修纠错的努力也就落空。突出渲染杨修这种性格的是他泰然接受了曹操为他牵马坠镫。虽然牵马坠镫是曹操主动许诺的,却是杨修执意要实行的。曹操是汉丞相,是尊者;曹操是杨修的岳父,又是长者。此举惊世骇俗。

    杨修遗世独立,是九死不悔的,宁愿为此承担责任。曹操杀妻后问他此事

    怎样收场,他答“任凭于你”。鹿鸣责备杨修叫父相牵马坠镫太过份,他答:“事已至此,你们父女如何处置,但请明言!”

    这样执著的杨修,是可敬还是可叹?

  (实习编辑:许丹华)

 

曹操——那是一个被人性的卑微紧紧裹挟的历史伟人。内核被周围太多的灰尘覆盖,却摆脱不掉。

在天下大乱之际,曹操是有一统天下、欲有作为的胸怀和理想的。他为了招贤甚至不讲品行,为了留贤不惜下嫁爱女,谋人之心不可不谓切矣。

但自尊究竟是多么重要的东西?在有宏大目标的人生路上,它扮演了一个是否有利的角色?

错杀孔闻岱,他不肯认错,借梦掩饰,并为圆梦杀了夫人;因为曹操的主帅地位,虽明知杨修撤军的主张正确,也要杀了杨修不再退兵,最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曹操多么不想杀杨修,又不得不去杀杨修,自己招来的人才自己又去毁掉他,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悖论?

但再仔细想想,曹操的自尊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性格呢?

按照杨修在最后的思维理解,“三杀”的可能却没有“被杀”的后果,里面的原因恐怕不是仅仅一个曹操的嫉贤妒能就是解释得了的。最后的刑台之上,曹操仍旧不免流露出可惜之情,可他既然能有三次的放弃为什么就不能多加一次呢?

这恐怕得归结到最后的鸡肋事件。

鸡肋事件,杨修乘机又秀了一把聪明才智,她捅破了曹操进退两难的隐秘心理,在全军造成人人言归的气氛,逼曹退兵。然而曹操一意孤行,要以扰乱军心罪处死杨修。剧中杨修自辩“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或曰:“扰乱军心”罪只是一个借口,曹操是要报复。然而判断这条罪名是否借口,要看它本身能否成立。统帅未曾传令退兵,一个丞相主簿擅自鼓动将士整装待撤,不是“扰乱军心”又是什么?杨修不会想不到此。他应是为促撤兵,宁可知法犯法。

不过,毕竟“扰乱军心”尚未造成后果,而调兵保粮之功已见,众请求曹操准予将功折罪,饶杨修一命,曹操也有意赦罪。岂知众口一词的担保反而断送了杨修性命,它使曹操猛然醒悟“平日里一片颂扬对曹操,却原来众望所归是杨修”。曹操可以容忍谋略高于自己的贤能,却不能容忍危及自己权威的恃才傲上者。在曹操看来,危及他个人权威就是危及统一大业,不忠于他个人就是不忠于国家,他把自己等同了国家。

原来这就是曹操的自尊,这就是他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也不教天下人负我”。

 

记得在孔闻岱死的问题上,杨修死死纠结于让曹操公开承认错误。他问: “曹丞相,你……你这梦中杀人之症,就如此沉重么?”沉重的真的是这样一个“夜梦杀人之疾”吗?

两个刺互相戳到对方的时候,谁都不肯让步,这才是最大的沉重。

文章末尾,曹操与杨修另一番对话:

“曹操:你当初对我立下誓言,肝脑涂地,以报知遇之恩,此心此志,如今安在?

杨修:当初,群雄混战,你“思之断肠”,招贤纳士,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此心此志,如今又在哪里?

曹操:初衷不改,天地可鉴!

杨修:我更是初衷不改,人神共知!

曹操:可惜呀,可惜你不明白!

杨修:可叹哪,可叹不明白的是你!”

真的是未改初衷,也真的是天地可鉴,但未改的初衷原本就是不同,如何拥抱在一起?

本是两个卓绝的英才,本是两颗高傲的灵魂,却在高大与卑微的无情碰撞中,一个过早地陨落,一个陷人痛苦与绝望,真正的人生悲剧恐怕也仅限于此吧?

 

整部《曹操与杨修》是靠多个小故事联系在一起的,类似“冰糖葫芦”式结构,环环相扣,一步一个台阶,逐步的把剧情推向高潮。起伏跌宕的剧情是得出结局的关键因素,但是剧情并不是唯一的观赏点,可以说,里面甚至是有一些小小的漏洞的:比如说曹操的守灵之夜明明没有睡,何来“梦”中杀人?。但,瑕毕竟是掩不了瑜的。《曹操与杨修》站在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高度审视历史,从两人的性格刻画上重新诠释了那一段历史,使我们现代人以一种现代的视角来看待这样的两个历史人物。你可以为之扼腕,为之唏嘘,但是这就是命运,或者说这就是宿命,无法摆脱,无法逃避。这是真正的命运的悲剧。这也可以使观众从悲剧的意蕴中品尝到的深层人文意韵,从而使人们受到启迪、思索,引发人们更高层次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思考。

“悲剧就是把有价值得东西撕毁了给人们” 《 曹操与杨修》用现代的意识让我们看见才华横溢但是恃才放旷的杨修和同样不可一世的曹操如何的相遇,相识产生矛盾,并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的。这是杨修的悲剧,又何尝不是曹操的悲剧呢?大气的尚长荣,俊朗的言兴朋,戏里戏外融情入戏用自己精湛的艺术为我们诠释了新的历史人物,可以让我们看到精彩的戏幕人生。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