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绵竹年画与川剧艺术

2009-09-08 17:09:07来源:网友推荐    作者:

   

  俗话说:“世上有,戏上有;戏上有,画上有”。这话表明了一个道理:一切艺术都源于生活。戏剧艺术和绘画艺术都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绘画仅属于艺术,而戏剧则是包含了绘画、音乐、舞蹈、语言等多方面的综合艺术,舞台布景、脸谱、服装、道具就是绘画艺术的戏剧化体现。
  
  然而,画中确也有戏,用绘画作品来表现戏剧内容,这也是相得益彰的一种艺术形式。我们在四川的汉代画像砖上,就可以看到不少后来构成戏剧因素的百戏和舞乐场面,如《观伎》、《跳丸》、《杂技》、《驼舞》等。尤其在当前,我们在发掘整理传统川剧艺术的时候,还可以从大量历史上保留下来的石雕、木刻、绘画作品中发现一些从未发现过的剧目,或从中得到有些有益的启示。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著名的传统绵竹年画资料搜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留意到一些有关川剧今昔的资料,就个中收获,刍言几名。
  
  一、绵竹年画与戏剧
  
  四川绵竹年画历史悠久,《续编绵竹县志》说,绵竹年画远在明代已有相当成就。实际上,早在唐宋时期成都地区已有雕版印刷品出现,北宋御史忭(1008—1084)所著《成都古今记》中就描述了当时成都十二月中市中的桃符市,亦即年画市场;而成都桃符市中的年画大多由附近的绵竹、夹江等县的年画作坊提供,这是由于绵竹、夹江都是产纸名地,雕版印刷也相当发达,绵竹县即因汉代绵水两岸多竹而得名,即如《绵竹县志》记载:“竹纸之利仰给者数万家,犹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衔(年画),画为五彩神荼、郁垒(门神)点缀年景”。据考,绵竹年画始于宋,盛于清,衰于民国。在清代乾、嘉时期最为鼎盛。当时全县城乡有年画作坊300多家(城内最为集中,约有90多家),全县的年画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大小画市摊点绵延十余公里之长,可谓盛况空前。当时的年画产品畅销云、贵、甘、陕、两湖及青海、西藏等地,同时还远销东南亚一些国家。绵竹年画的题材极为广泛,它涉猎了以下几个方面:辟邪迎祥,民风民俗,生活生产,花鸟虫鱼,演义人物,神话传说和戏曲故事等。这些年画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们构图完整、饱满,人物造型夸张变形,线条古拙,色彩艳丽明快,符合画面的主题内容和群众的欣赏习惯。绵竹年画与其他地区著名年画在色彩上也大有区别,且以手绘见长,从而区别于其他以套印为主的年画品种。
  
  绵竹作为一座历史古城,清代初年这里的戏剧活动便很繁盛,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绵竹县令陆箕永在一首《竹枝词》里就曾写道:“山村社戏赛神幢,铁板檀槽柘人梆;一派秦声浑不断,有时低去说吹腔”。乾隆年间,罗江籍进士李调元在《新搜神记》中也写到“绵竹东岳庙有沙弥素有能戏之名,忽一日窃其师千钱,逃入班中学戏”的事。这说明,在那些时日里,绵竹的戏剧活动已经十分活跃,与戏曲同作为民间艺术品种的绵竹年画,也同戏曲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至迟在清代乾隆年间,就有《西厢记》等戏剧年画问世。

[NextPage]
  
  二、绵竹年画中的戏画
  
  由于年画属于民间艺人的作品,在封建社会中被视为下九流的“匠人画”,因此,年画的传世作品很少,大都每年一换,不加保存,这就给我们今天研究年画的发展史带来困难。所幸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采取了抢救民间艺术的措施,尤其是不少美术工作者,早在50年代和60年代便相继深入绵竹城乡采集和调查绵竹年画,通过他们的艰苦努力,搜集到一大批宝贵的传统年画资料。同时,县政府又于60年代领导成立了绵竹年画社和绵竹年画研究会,通过长期的发掘和收集,也积存了相当数量的传世佳作。迄今,已收集到年画清代雕版100多件,各时间不同内容和品种的年画资料近千件,在这批丰富多彩的年画中,我们发现不少以戏剧为内容的画稿。这些画稿一般称为“斗方”,兹将这些珍贵资料列表于下:
  
  序号 画名 规格 备注
  
  1 西厢记 纵54厘米,横40厘米 清版彩绘斗方
  
  2 翠香记 同上 清版彩绘斗方
  
  3 双旗门 同上 清版彩绘斗方
  
  4 连环计 同上 清版彩绘斗方
  
  5 白象山 同上 清版彩绘斗方三国戏
  
  6 破境重圆 同上 清版彩绘斗方
  
  7 白狗争凤 同上 清版彩绘斗方
  
  8 唐氏乳母 纵55厘米横40厘米 清版彩绘斗方
  
  9 摇钱树 纵54厘米横35厘米 清版彩绘斗方
  
  10 收白龙马 纵55厘米横35厘米 清版彩绘斗方
  
  11 收八戒 同上 清版彩绘斗方
  
  12 肖方杀船 纵55厘米横40厘米 清版彩绘斗方
  
  13 秦穆公获陈宝 纵54厘米横40厘米 清版彩绘斗方
  
  14 钟旭送妹 同上 清版彩绘斗方
  
  15 白鹦鹉 同上 清版彩绘斗方
  
  16 二进宫 同上 清版彩绘斗方
  
  17 父子状元 同上 清版彩绘斗方
  
  18 诸葛亮 纵50厘米横40厘米 清版彩绘三国戏门画
  
  19 薛仁贵 同上 清版彩绘斗方
  
  20 穆桂英 同上 清版彩绘斗方
  
  21 水浒传 同上 清版彩绘斗方

  22 白蛇传 纵104厘米横34厘米 清线描手稿
  
  23 汾阳富贵 纵157厘米横54厘米 清版拓墨
  
  24 沙桥饯别 纵1040厘米横34厘米 清年画线描手稿
  
  25 两界山 同上 同上西游记
  
  26 三盗芭蕉扇 同上 同上西游记
  
  27 白鼋渡江 同上 同上西游记 清代长卷年画
  
  28 香莲闯宫 纵47厘米横600厘米《迎春图》中平台上装扮的戏目
  
  29 抢伞 同上 同上
  
  30 盘山 同上 同上
  
  31 秋江 同上 同上
  
  32 五子告母 纵54厘米横40厘米 清版彩绘斗方
  
  上列的32钟以戏剧为内容的年画,仅仅是绵竹年画中的少部分戏画作品,不可能全面展现它的历史,但是,通过这些清版年画资料,却也局部反映了川剧艺术在清代的剧目,脸谱和人物装扮等方面的面貌。这部分戏剧年画中,有许多剧目我们十分熟悉,如《连环计》、《双旗门》、《肖方杀船》、《秋江》、《抢伞》、《翠香记》、《御河桥》、《二进宫》、《香莲闯宫》、《五子告母》等,至今为川剧舞台所常演。此外,《父子状元》(寮朝梁灏、梁固父子同中状元的故事)、《秦穆公获陈宝》(列国故事)、《白象山》(神话故事)、《白狗争风》等剧,清代以后以经很少演出,有的剧目民经失传,这些戏剧年画的幸存,为我们研究川剧艺术在清代的演变和发展,储藏了不可多得的形象资料。

[NextPage]
  
  三、戏画与民间生活戏剧年画,在没有电影、电视的旧时代,是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最为喜爱的绘画品。

   
常言说:“画中有戏,百看不腻”。过去,农民们每到春节都要购买,张巾年画,从龙门、堂屋门到卧室门都喜欢贴上门画,有的还要在卧室和客厅贴上有趣味性或有吉祥内容的戏剧年画。他们在一年辛勤劳作之后,一家人围坐在房里,往往情不自禁地哼唱看过的川剧,小孩子似乎对那些鲜艳夺目、一年一换的戏剧年画斗方更感到新奇,常常缠着父母对画面的内容问长问短,大人们也往往惬意地就画说戏,津津乐道。毫不夸张的说,旧时代的戏剧年画是广大群众生活的组成部分,不少小孩在尚未入学以前,便受到年画及其画中戏的熏陶,它们所具有的“赢得童稚喜,能蓬荜生辉”的社会功能,的确是不可低估的。
  
  在绵竹年画中大量的戏剧年画绝非偶然,这反映了历代年画作者对本土戏激赏和偏爱,唯其作者热爱和熟悉川剧,方能抓住戏中精彩典型的情节,构思并体现出生动的戏剧画面。这些戏剧年画都是写实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推清代光绪三十年绵竹著名年画师黄瑞阁以半年时间创作的《迎春图》。这幅年画长卷中,如实地描绘了传统的高桩平台上所饰演的5个川剧折子戏:《秋江》、《香莲闯宫》、《抢伞》、《御河桥》和一折《西游》故事,该画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绵竹县城迎春盛会的实况,它从画面组合,人和服饰以及脸谱、装扮,无一不体现写实手法,细腻、明快、堪称佳品。同时,它通过热闹的节日场面,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清未时期绵竹人民的戏剧生活。
  
  长期以来,年画借戏而增加其艺术魅力,戏剧借年画而传播更广。这样相得益彰的传统姻缘,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仍在延续,近年绵竹年画社创作、印刷的不少戏剧年画,在广大农村仍然受到普遍欢迎。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