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恩施灯戏

2009-07-07 16:15:38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恩施灯戏俗称“唱灯(儿)”,是恩施州土家族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剧种之一。其中,尤以流行于恩施白杨坪乡羊角坝一带的“羊角灯戏”最具代表性,“羊角灯戏”的班底规模、活动范围较大和历时较长,演出的代表剧目《雪山放羊》,在参加1955年湖北省汇演中获奖,经湖北省戏曲界鉴定,定名为恩施灯戏,主要流行于恩施州所属的恩施市、利川市、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及建始县广大农村,

    恩施灯戏历史

  恩施灯戏是起源较早的一个民间地方剧种,系在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于清乾嘉年间由四川传入恩施。

  据《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关于川剧形成概况的记载,恩施灯戏源起四川灯戏,四川灯戏是川剧的“祖宗戏”,广泛流行于农村。恩施与四川山水相连,文化习俗相近或相似,语言也相互沟通,因此,“灯戏”一经流入恩施,并与本地文化习俗、语言等相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地方剧种——恩施灯戏。从其流入、演变的历史进程来讲,恩施灯戏从流入至本土化、定型化,当有近200年的历史。

    恩施灯戏特点

  恩施灯戏唱腔主要有正腔和小调两大类,以恩施流行的花锣鼓和称之为“大筒子”的胡琴伴奏。

  恩施灯戏在恩施本土落地生根后,其演唱的语言也自然多使用逐渐文学化的恩施方言。唱词一般为七言对偶式,句式为二二三,也有十字句。

  其特点有四:一是服装道具简单,一件官衣、一顶纱帽、三副口条、一把剑足矣,没有舞台装置和布景;二是人物少,生、旦、丑三行,没有净和末,但在极少戏里有近似末的老生,出台常为一男一女, 最多不超过4人;三是器乐不多,文场只需1人用“大筒子”伴奏,武场增加鼓、锣、钱;四是不择演出场所,院坝、 广场皆可。灯戏因演出意义不同而名称各异。新春元宵,欢度佳节,称“贺新灯”清明祭祀,称“清明灯”,寿诞祝寿,称“寿灯”,男婚女嫁、抱子添孙,称“喜灯”;烧香还愿、酬神祭把,称“公灯”。

    恩施灯戏剧目

  恩施灯戏主要在恩施、利川、咸丰、宣恩及建始部分地方的广大农村中的年节、婚嫁、寿诞等民俗吉期中演出。灯戏旧时剧目多为男女艳情,故士绅人家不许子女观看,灯戏往往于午夜搭台演出。但灯戏中旧时也有不少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好剧目。

  恩施灯戏剧目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灯戏固有剧目(或说传统剧目)共79出,如《吴豆拜年》等;二是与川剧、南剧合班演出剧目,即灯戏艺人称之为“风绞雪”类演出剧目有17出,如《薛仁贵打摩天岭》等。三是从川剧、南剧移植、改编剧目有6出,如《山伯访友》等;四是解放后整理改编和创作的剧目有10出。

  恩施灯戏剧目有《雪山放羊》、《洞宾点单》、《拦算》、《庙会》、《王麻子打样》、《小说媒》、《喀砸的个偷》、《寡妇门前》、《接干妈》等。

  (编辑:陈平)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