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布景的产生与发展(1)

2008-08-05 20:52:22来源:    作者:

   

    中国传统戏曲演出,在运用砌末上,是有一段发展过程的,例如:明末出现过《唐明皇游月宫》的舞台装置,清初出现过《蜃中楼》的舞台装置,当时都有不少的景物在舞台上出现。清代两淮盐商演《桃花扇》,在器用上费银16万两,山西亢家演《长生殿》,在器用上竟费银40余万两。在清官里面演戏,也常使用机关砌末,如四大本戏以及一些承应戏,都运用不少机关砌末。当时在城市的戏班,如北京的天仙、小荣椿两科班,曾由专制砌末的艺人张七制做了千余件砌末,演《水帘洞》、《陈塘关》两戏,舞台上山色青葱,水浪汹涌,都很逼真。同时民间灯彩戏盛行,也曾应用过许多灯彩砌末。

    在清末、民初时,上海产生了许多话剧团体。话剧是采用布景的,当时王钟声用阳春社名义在上海兰心剧场演出《黑奴吁天录》,便采用了布景与灯光。接着夏月珊、夏月润、潘月樵等在上海从事戏曲改革,修建新式剧场,在演出中大量使用布景。不过后来有些剧团专门从票房价值上着眼,机关布景泛滥,使戏曲舞台装置一度走人歧途。<br>中国传统戏曲在舞台装置上,有这么一些过程,着先是戏曲砌末本身的丰富发展,另外,也吸收了民间的灯彩,特别在近半个多世纪来,接受了话剧布景的若干影响。它在艺术上的得失,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但,至少可以肯定这样一点:前人在舞台装置的发展上,是作了不少努力的。今天,各方面的条件远远超过了过去,一切都比过去优越,我们就更应该大地进行创造了。解放十年来,戏曲艺术不断革新,各剧种在改编的旧剧目和创作的新剧目中,很多演出都在舞台布景上作了有益的尝试,而且根据各地剧种不同的表演风格,创造了多种表现形式,在很多演出中,优秀的舞台布景,已经成为整个演出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了。为了把解放十年来在戏曲舞台美术方面的一些创作成就介绍给读者们,兹将各个不同剧种的舞台设计图(只是搜集到的一小部分)介绍如后,并加以简单的说明。

    我国各剧种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剧种都有不同的风格及特色,而这些不同风格的形成,又是与当地人民的欣赏习惯分不开的。各剧种的表演风格不同,剧目不同,舞台调度不同,因而舞台装置的处理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些剧种演出的剧目,使用布景与表演没有太大的矛盾,而且用了布景更为剧情创造了典型环境,在视觉形象上更能感染观众,展不剧本的主题思想,这样就可以充分地发挥舞台装置的作用。但是也有些剧种,舞蹈性比较强,程式动作也较多,用景与表演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样就可以根据具体剧目适当地解决用景问题,同时可以加强灯光、服装、幕布的作用。总之舞台装置的使用,在各个剧种以及不同剧目中,在手法上是可以多种多样的。现在拟就前面所举的布景图样,分为几类简单地介绍一下:

    (一)在传统演出形式上发展的舞台装置—在守旧、一桌二椅、大砌末基础上发展的舞台装置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是载歌载舞,充分借助于观众的想像力的。演员通过表演,不但刻画出剧中人物的性格,同时也表现人物在各种不同环境中的各种身段,通过演员这些身段来说明角色所处的特定的环境。所以,中国戏曲剧本的结构有很大的灵活性,在舞台上,可以表现任何题材的剧目,而不完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戏曲的这一特点,是和剧本分场结构分不开的。有些剧种演出的传统剧目,为了不破坏原剧本的结构,就根据传统的演出形式加以发展。例如中国评剧院演出的《桃花庵》、《杨三姐告状》等等,就是在守旧基础上加以发展的,充分地利用了原本守旧与一桌二椅的形式。但是设计者首先考虑的是不让剧本来迁就布景,而是要让布景更好地为剧本服务,这样他们就使用了大道具来表现环境。为了适应较多幕前戏,像《桃花庵》他们还充分地利用了二道幕,运用活动的幕框来控制舞台空间,这样布景与表演结合起来,保证了戏的连贯。如在“庵堂”一场把幕框由28尺缩小为14尺,又装上了佛幔、佛幡、供桌、佛像……造成了一座小庵堂的典型环境。在末一场戏“大厅”拉开了幕框,呈现出开阔的空间,再加上富丽的陈设,这个状元宅第的大厅就表现出来了。他们所采用的这些表现形式,是吸收了苏联舞台美术专家雷科夫设计的《罗米欧与朱丽叶》的舞台设计的活动画框。设计者并不是单纯从形式出发,而是考虑到了如何使装置更好地为剧情服务,如何适合剧本的体裁,而采取这样的表现形式。《杨三姐告状》的场次变化很多,每场都使用布景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他们就在守旧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舞台口用了一个民间剪纸图案的假台框,后面利用三组不同的色幕,衬托出几场戏的不同环境。每一场戏除去更换不同的道具外,在后幕上他们还设计了一些不同的装饰图案。一方面可以美化舞台,同时也可以象征环境的特点与人物性格。在表演区里用了些大道具,这些大道具已经在原来一桌二椅的基础上有了发展,充满了生活气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剧本的时代特点。

    上海越剧院曾演出了《打金枝》,内容是描写宫廷贵族的生活,这个戏因为都是在内景里面进行表演,所以他们采用了一种固定的装饰台框,这个台框装饰富丽堂皇,配合金殿、驸马府、内宫、寿堂都很相称。同时利用不同颜色的衬幕与垂幕,以及四扇不同形式的屏风,衬托出剧本的每幕不同的特定环境,例如“金殿”一场景,有两道吊角对称的垂幕,舞台中心有一个金碧辉煌的屏风,小平台上有华丽的宝座,在皇帝上场时又有四龙套、太监等两边站立,这样有一个平衡对称的构图,把一座庄严华贵的金殿气氛完全表现出来了。另外“驸马府“,只有一架四折的屏风,上面描绘着女史箴图,再加上宫灯、花架、花瓶,及小巧玲珑的桌凳,这也造成了剧中另一个典型环境。这种表现方法,不但使环境表现的明确,同时也与表演动作相结合,而且这种装置设计还便于在不同的剧场上演。景片迁移便利,也为巡回演出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习编辑:庞云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