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演出活动 舞蹈知识 舞蹈家 舞蹈评论 人物访谈 舞蹈摄影 编导日记 舞蹈视频 编导 舞蹈音乐 舞蹈家杂记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撼动时代的迷思——保罗·泰勒舞作

2009-10-23 10:03:07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美国现代舞编舞者保罗·泰勒(Paul Taylor)自七八十年代至2008年的作品,挥洒的不单是现代舞表达自我、关怀世道的精神,同时也是一趟穿越时代的历史想象。

  因为寂寞,所以舞动

    创作舞蹈是因为身不由己,是因为相信它的能量与普世意义,是因为寂寞,为了与人沟通,以及跟人群保持疏远的距离,也是因为要解决现世生活面对的困难,同时为了让自己和别人了解自我——美国现代编舞者保罗·泰勒(Paul Taylor)这样既合情合理又矛盾相悖的解释,解释他与“舞蹈”数十年来如影随形的牵连。

    曾经师从玛莎·葛兰姆 (Martha Graham),伙拍勘宁汉(Merce Cunningham)的泰勒,自称双性恋者,曾抨击芭蕾舞步的公式与空洞,却以生活触感,身体能量编写他的舞台空间,既触目也炫目,正如他在这秋凉的日子为这个经济灰蒙的城市带来的演出,不但冲击视觉,点染感官的想象,而且引领观者迷入时间与历史浩瀚的旅程。

    六个舞作依次是充满人体线条美的《意象》(Images)、柔美浪漫的《日暮》(Eventide)、反思“九一一”事变的《普罗米修斯之火》(Pomethean Fire),此外,还有《变》(Changes)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狂野、《……拜占庭》(……Byzantium)的抽象仪典,以及《墨丘利使者的讯息》(Mercuric Tidings)的纯舞体现。

    就这样让人精神分裂地体验从远古到文明、个体到社会、爱情到灾劫等种种历练、介入、观察和思虑。这些舞目,涵盖泰勒自七八十年代至2008年的作品,挥洒的不单是现代舞表达自我、关怀世道的精神,同时也是一趟穿越时代的历史想象。

    “世代”的激流

    《普罗米修斯之火》最引人注意,也最让人期待,因为它完成于“九一一”事件发生后的不足一年(2002年),用舞蹈形式响应政治袭击的时代创伤,只是顾名却不思义,这不是一个关于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神话再现,而是借题隐喻“希望重燃”的讯息。

    舞台的设景与舞者的服饰全以黑色为主,带动从左到右疾走的舞步,营造激昂、沉重的气氛。前部至中部的段落充满地面爬行、奋起再跌下的动作,暗示文明与人类生存处境的严峻、挣扎和奋力,中段之后最使人目呆的是由人体矗立或举迭组成的图案,像是摩天大楼的支柱在一瞬间全部倒下,倒在地面的舞者叠成一个废堆(或废墟),剎那有一种人静止、屏息的沉坠力,游荡于剧院内,再压在心头!

    但当观者被击落于破败与涣散之中时,舞者躯体的慢慢复起、企立,甚至托举和跳跃,又带来重生的希望。结束的时候是舞者重新架起高楼的凝定姿态,仿佛一种人力与意志的确认,是那样的坚定、震撼,而且充满待发的能量。

    明显的,《普罗米修斯之火》是泰勒从人道立场与美国本位出发,利用舞蹈肢体的跌荡起伏借喻高楼崩塌、文明摧毁的事故,并从中以“力”的奋发重建信心和希望,以此抹去创伤的暗影,尤其是当强烈的灯光打在舞者组成的人形图案上,通过手臂的勾连,连起“团结”、“互助”、“扶持”的精神力量。

    同样跟“美国时代”串连的还有《日暮》和《变》,前者重温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诗意情怀,后者回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激越与变动。

    不错,《日暮》是诗意浪漫的,以唯美、温柔而略带忧郁的情调缔造爱情的喜怒哀乐,一幅橙黄的山谷林景已烘托出既温馨又寥落的氛园,配合女舞蹈员轻纱雪纺的及膝衣裙、男舞者恤衫加吊带长裤的米白装束,日常生活的随意性又巧妙地点缀情爱普世或现世的意义。

    十个舞者分成五组演绎六个断片,每组或每个片断各有不同的主题动作,如翘手漫步、前后踢踏、单足旋转、头肩依附等等,交织爱情关系中两情相悦、缠绵愉快、若即若离,互相猜疑、悲痛分手等各种层次,是一个让人看得舒缓、容易堕入怀缅情绪、追忆逝水年华的舞作。

    相反的,《变》充满嘉年华的迷乱与狂野,舞台上的彩色射灯、流行曲式,还有喇叭裤、珠片背心,爆炸发型、大麻、性解放等指涉符号,无不以轻狂的姿态指向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景观。

    当中不但带着戏剧性,如男女舞者之间的情欲挑逗、大麻香烟的互传共享,而且语带嘲讽,满溢幽默的玩味,如舞者的故意跌步与失笑,彼此推撞与化解等,让观者在回流六十年代的时空之余,仍断续反思那个求变的年代仍不能避免的迷失与彷徨,想抓着的未能找到,尚未发生的又充满焦虑。

    尤其是第五段落的《跳舞的熊》(Dancing Beer),笼罩浓烈的童话色彩,人形的熊教导睡梦的年轻小子跳舞,并且安抚他受伤的痛苦,充分流露渴求指引和庇护的赤子情愫。在整个舞作激情的节拍中,这个段落的静态与抒情,恰恰成为对比,并且浮现“年代”复合的矛盾情状,既是澎湃滚动,也追求宁谧和谐!
“时性”的矛盾变向

    “保罗·泰勒现代舞团”这次演出的舞作,其中有三个是相当抽象使人悬念的,包括《意象》、《……拜占庭》和《墨丘利使者的讯息》;说是“抽象”,是因为向来已不重视甚至刻意抹去情节、戏剧元素的泰勒,在这三个舞作之中更注入哲学、历史及美学的思辩,使充满视觉符号的肢体动作拉阔了无限想象介入之可能。

    个人最喜欢的是一直被认为最难懂的人《……拜占庭》,也许它来自英国诗人叶慈(W.B.Yeats)的名篇《航向拜占庭》(Sailing to Byzantium):“已逝的,将逝的,未来的种种”(注1),对“时间变易”的主题,泰勒以舞蹈作形而上的思考。[NextPage]

    《……拜占庭》分成三个段落,就是“将过去”(Passing)、“已过去”(Past)和“将要来”(Or to come),将“时间”直线流动却又来而复去的矛盾状态串连结合起来:所谓“将过去”是即将消失的“现时”,“已过去”是仍存目前的萦绕(haunting)或记认,“将要来”是曾经发生的重蹈覆辙──

    基于此这个舞作表面抽象而内层寓意丰富,为配合主题,舞台的设景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拓开:首段只用了三分之一的台面,而且舞者的动作不是整个人俯伏地上,便是集中在下盘半身的空间,不断地自我扭曲,如交叉前臂弯腰俯下,甚至曲身不起,是一趟与“时间/历史”即将逝去的争持、追逐和角力。

    第二段落“已过去”是四大圣者的临现,用了舞台前半部的台景,空间大了,但舞者的舞步却缩减了。四人身穿蓝紫红绿的绣金长袍,以东南西北的方位并排企立舞台的中央,并且一直站在原地,以手、肩、膊、腰等部位互相勾连、旋动和摆放不同的动作图案,圣者的庄严、凝重、神秘,是对远古文化的追慕和仰羡,圣者身上的金袍和金帽,鳞光闪灿,仿若艺术的光环与光芒,尤其是叶慈的原诗是对拜占庭的礼赞,认为它是“艺术”永恒精巧的源头。

    最后一个段落“将要来”混融了“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的界线限制,寻索历史存在的可能面貌,因此这个部分用尽舞台全部的空间,舞者也空群而出,圣者由原有的四个加添为五个,预示时性与历史的累积,其余群动的舞者来回穿插于企立中央的圣者,不断展示弯身再跃高的动作,过去的,即将来到的、尚未诞生的“时性”交汇、冲撞,分流,如是循环不息。

    舞题《……拜占庭》中的省略符号,充满耐人寻味的遐思,仿佛一个既远走又到来的指涉姿势,是“时性”(或历史)无始无终的流动变向!

    人体的纯美与喜悦

    相对而言,《意象》的人体美与《墨丘利使者的讯息》的纯舞 (pure dance),都回到舞蹈本身的主体呈现,前者五女三男组合的群舞、双人舞或独舞,在揭示男性、女性身体轮廓的形构美,尤其是接近裸身的男体,展露的肌肉线条流泻阳刚气息,使人不期然想起古希腊的人体雕塑,但这些塑像都是活动的,舞步与身体的张合,完全是力的延展与尽致。

    至于《墨丘利》,有令人目迷神眩的旋转,无论是原地单足旋转、空中转体、双人举托的转动、边走边转的疾步,还是空中一字马的飞跃,发放的身体动能比《意象》更急促紧密,而且难得的是每个舞者都神情愉悦,充满乐在其中的自我享受,剧院内也不自禁地弥漫一股纯因舞蹈而来的狂喜,使人相信如泰勒所言,舞蹈可以带来快乐,而且忘忧!

    是的,“保罗·泰勒现代舞团”的演出让人快乐、激昂和点燃希望,同时也带来沉坠的苦涩、哀伤的追思、历史的迷失,因他的舞作从来不流向一个固定或单边的母题,内里满载各样对立、隐晦、歧义的撞击,却并非悲观或积极这样简单二分的区别可以随意界定,而是苦中作乐、刚中带柔、颓败中奋起、坚定里迷走,因为这是生活的本源、人性的本相,是没有人能幸免的挣扎和蜕变!

    注(1):

    为泰勒舞团而印制的场刊,在翻译上错漏甚多,例如“作品”(work)误译为“工作”,地名及诗题“拜占庭”误作“拜占廷”,因此这里引用叶慈的诗句,乃来自余光中的《英美现代诗选》的中译。

  (编辑:袁微)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