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演出活动 舞蹈知识 舞蹈家 舞蹈评论 人物访谈 舞蹈摄影 编导日记 舞蹈视频 编导 舞蹈音乐 舞蹈家杂记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中国古典舞写意性特征

2008-05-19 23:56:11来源:    作者:

   

    中国古典舞,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诞生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与完善,这一舞种的审美趋向稳定,体系近于成型,而且在新中国舞蹈历史的进程中,始终扮演着“以寻找一种民族文化意蕴的舞蹈叙述逻辑来支撑和构建中国舞蹈系统工程”的角色。就古典舞的特点而言,继承我国古代舞蹈的风范乃是其典范性。由此,古典舞的表现形态孕育着丰厚的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其中的写意性可谓是一大特征,并与其发展的文化根源一同生成,以其特有的表现方式,在对传统戏曲舞蹈、乐舞乃至芭蕾动作元素的提炼与整合的基础上,体现华夏舞韵的美学意味,尤以融合中国传统艺术写意性的“夸张变形”、“计白当黑”、“移步换形”和“象外之象”的不同实现途径,突显出古典舞自身的优势与特色。

    一、以意象形的实现途径——夸张变形

    “夸张变形”是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是通过“以意象形”的实现途径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唤起人们强烈的感应形式。作为古典舞的形式表现,动作的“夸张变形”是对现实的远离和对形式意味的追求,从而构成古典舞犹如中国画的“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的形式特色。所谓“夸张”,是把形象造型所具有的特征形状或部位进一步强调、夸大,以强化主要特征的元索,使物象更富有感染力。“变形”,则与夸张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说是夸张在某种程度上的极端化处理,其形式比夸张更加简约、单纯。从形式美法则来说,“夸张”与“变形”是一对审美的有机范畴,其蕴含的“以意象形”和“离形得似”的美学精神,使古典舞传递出对生活原形出神入化的提炼所特有的“状其神韵”的艺术效果。

    关于古典舞“夸张变形”的特点,我们可以从戏曲中保存的许多舞蹈姿态,以及战国、汉唐舞蹈的文物史料中得到佐证。像“托掌”、“按掌”、“弓箭步”、“骑马蹲裆式”、“顺风旗”、“扑步”、“提襟”,再有长袖舞、长绸舞、剑舞等都是融入了历史上传统戏曲舞蹈对自然和生活原形“夸张变形”的表现。我们通过古典舞作品的例证剖析,更可以进一步得到印证。如古典舞《挂帅》,则是在一系列舞蹈动作中更加注重以夸张为美的动作来展现舞蹈写意性的特点。作品中一组舞者以舞台空间转变呈一个倒“乙”字型,第一个动作调度便是一个极富模拟性的舞蹈夸张动作,它通过舞者模拟燕雀的款款欲动、翩翩若飞,以化美为媚的舞姿展现一种“以形喻意”的造型效果,当这一造型亮相达到生动写照的艺术意境之后,随即动作又调度出一个精彩的空翻流畅舞姿,这样一组动势将空间转变,时间延续恰到好处的融合起来,其间穿插的舞者动作姿态线条的柔韧夸张,紧接着前空翻则让舞者武功的变形动作连接成一个动作行进中的整合,这样瞬息而变的舞律流韵便有了极强的形式美感。接着第三个动作调度是一个射雁跳,形成空间和时间的相对静止,在静态般的舞蹈动作引导下,使舞蹈的整体节奏进入慢板之中,形成舞姿造型的一起一落,在拧转的动律中,形成了两个似象又不象的呼应舞姿的造型,让人物的形象在整部作品夸张与变形的姿态表现中,展示出舞的情态变化,是所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从这些具有动作夸张变形特性的古典舞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典舞动作极大的偏离了生活形象的实体,从情感、技巧、调度等方面,呈现出典型的“夸张变形”的舞台语言。

    承上所述,古典舞“夸张变形”以意象形的实现途径所呈现出“形式”与“意味”,实质是古典舞审美与文化形态构成的一种独特的形式基因。这一形式基因隐含着艺术审美的诸多奥妙,负载着艺术创造的各种表意符号、手段与技巧的应用,其中的“象”和“形”便是其应用达到圆满构成的重要元素。故而“夸张变形”作为古典舞写意性的实现途径,实则是强化意味的感知与感染力,更是对中国艺术独具魅力写意性的体现。

[NextPage]

    二、分析古典舞具有的“计白当黑”

    最突出的方法便是以虚就实的表现。比如,古典舞身韵形态中的种种表现方式,有着造化之象中的取意,贯穿着虚实相间的形式法则。以《金山战鼓》为例,编导独具匠心地在擂鼓的鼓点、动作、舞姿间形成一个个瞬问的停顿,构成舞的“空灵”之境,其间在快慢击鼓的节奏中,逐次地将舞有机地糅合进鼓声涌起的强烈情绪之中,形成“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奔腾舞势。此外,编导还将舞台与作为道具的鼓构成大、小两个表演空间,当三个舞者以高超的舞技在三面鼓上翻滚腾挪,使三面不足盈尺的表演空间变得生龙活虎而成为舞台聚焦的中心之时,便将舞台的大空间已留出了足以“幻象”的空白,而这一空白又由于有三位舞者的营造,仿佛使观众看到了舞者身后大舞台上的一场场厮杀、拼搏的壮观场景。整个舞蹈的舞台调度与表现,恰似中国画“计白当黑”留出的意境,有着“笔到意不到”的中国画写意之法,给舞蹈增添了余韵袅袅。
  
    其实,古典舞的这种以虚就实的表现,正是从传统戏曲美学中吸取的辨证手法。戏曲艺术的表现无疑有着自身的形式符号和规律,有其独特的造型方式与表达技巧。并且“戏曲十分注重表演与装扮,而且以歌舞形式作为其载体,由此形成戏曲舞蹈的时空观与真实观从来不以物理概念为依据,而以心理的时空、艺术的真实概念为依据。它使得戏曲放弃对现实生活逼真的模拟和再现。而转向对人情的深入表现,从而避开戏曲舞台表现生活的局限,而获得一个无限自由之发展与想象的空间”由此,有理由相信,伸向传统戏曲艺术,大量吸收其“舞化”元素,使之融入自身创作的古典舞,对戏曲舞蹈写意性的本质提炼应该说是最完整的把握。而“计白当黑”的虚实表现,自然是其写意性特征的一种实现途径。

    三、以形求变的实现途径——移步换形

    “移步换形”是传统戏曲舞蹈程式化表演的一种方式,指“境随人走,步移景换”的虚拟空间表现。演员通过动态的表演来暗示对象、情境的虚拟存在,以增强戏曲更广泛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可能,也有利于加强“戏曲性”情节的刻画,由此更形成戏曲极富特色的程式化体系。提炼于戏曲舞蹈元素的古典舞,自然在“移步换形”上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借戏曲中“移步换形”程式动作的称呼,来喻古典舞表演的形态,也正是恰到好处的。

    正像戏曲以“程式”作为基本语汇,编创时总要套用很多现成程式一样。古典舞的“移步换形”,其实也是一种“谱系化”了的舞蹈“程式”,在创作中被广泛运用并显示出它所归属的传统民族文化的独特样式与精神品格。诸如,晃手、大刀花原本是单纯性的手臂动作,但为了能达到一定情绪和感情的目的,塑造潇洒优美的舞蹈形象,往往将晃手、大刀花等手法和错步、云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传统戏曲中“小生”的造型和气质巧妙的揉到形态的组合当中,而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舞律动态。又如,古典舞身韵的阳刚组合,是以盖叫天一出“武松打店”的戏曲拳法套路发展演变而成的舞蹈组合。其中“横拧、旋腕握拳”的罗汉形象和打虎式与现代感极强的“探戈”舞步融合,赋予了这一组合舞律形态以完全崭新的形象出现,具有充满豪迈奔放、潇洒威武的气质体现。并且,在舞蹈的结构段式中还交替吸收“鼓子秧歌”等民间舞蹈的舞步动势,使舞蹈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而又摆脱了戏曲的模式,有较强的舞蹈性。古典舞《醉鼓》可谓是这种阳刚组合对移步换形运用表现的代表之作。在《醉鼓》中,舞蹈的“移步换形”是以戏曲身段、武术、技巧以及民间舞鼓子秧歌的动作作为基本舞蹈语汇给予表现的,运用高难技巧、高速节奏和高台技艺为表现手法来结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再有古典舞《金山战鼓》中的圆场,则如疾风骤雨,烘托了酣战的气氛,都使古典舞“移步换形”之姿的感染力更富有浓烈的色彩。

    总体来看,古典舞这种带有戏曲舞蹈、武术等“谱系化”了的“移步换形”的舞蹈程式。在表演方面已形成了一套颇为完整的表现体系,尤其是经过许多部作品创作的锤炼和“约定俗成”。已代表着古典舞技艺上的一定规范。实际上,“移步换形”可以说是古典舞技艺化倾向和写意风格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为这一高度凝练的舞蹈语汇,包含了对生活的高度概括,集中体现了古典舞既取材于生活,又对生活原型有很高艺术提炼的美学倾向。

[NextPage]

    四、以境传神的实现途径——象外之象

    “象外之象”着重以有限之形传达无限之意,跨越了写实再现而进人到了“意象”的表达。从古典舞的形态特征来看,是以“象外之象”来求得“象”的形态与“意”的蕴含相统一的.

    这不仅是古典舞如此,可以说整个中国舞蹈都是以这种写意表现的“意会”方式来表达一种意境的创造。这既是古典舞以形传意的必然,也是传统艺术与古典美学对内在意蕴的强调。

    考据《易传》中突出的“象”,尤其是提出的“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这两个命题,从而构成了我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要义。其中,《系辞传》有一段名言:“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而,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这表明,“言不尽意”但可立“象”尽意。就是说,借助于形象,可以充分地表达圣人的“意会”,从而在美学意义上对“象”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法则规定。由此可见,《易传》中的“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的命题,其核心便是突出表现的写意性,而写意就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意会”本源。

    由此,以这“象外之象”的观念来观照中国古典舞的写意“意境”的塑造,便如袁禾对中国舞蹈意象创造手法的归纳之说那样:一是以意象造型立“象外之象”;二是借自然物象写主观情思;三是以物象之象征性质的不断改变营造新的意象;四是通过虚拟创造内心视像;五是利用道具的象征创造意象。如此看来,古典舞“写意性”的表现,便从舞蹈的种种束缚中得到释放。舞蹈那种与生俱来的,有着表现意义的“虚拟性”与“多义性”,恰恰通过写意发挥出来。

    像古典舞《高山流水》将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灌注到舞蹈表现的对象之中,使对象成为一个拟人化了的,甚至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交融化了的复合体。尤其是舞蹈视角并不是以营造壮阔的舞蹈意象为目的,而是让观众真正把山川变成生活的“人”来欣赏。而是化宏观为微观,以微观展现宏观,化景物为情思,传达于观众,令观众展开充分的想象,于无高山流水之处,看到高山流水之势。以虚喻实,思之则实。凭借着观众能动的接受作用而达到它以咫尺之“图”,写百川之“景”的目的。舞蹈以男子凝重沉稳的动态造型象征山之雄伟敦厚,以女子流畅婀娜的形体韵律象征水之清丽奔涌,可谓“化实为虚”的极好表现,并用“象外之象”的写意手法充实和丰富作品的审美意境。

    通过对中国古典舞写意性特征的剖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古典舞所继承的舞蹈风范是一个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的广泛概念,它所包容的含量也是一个富有厚重力度的中国舞蹈文化的织体。从戏曲为基础走出来的中国古典舞,吸收并消化各种民族的、民俗的,甚至是外来的舞蹈元素,自立于中国当代舞蹈庞大的家族之中,成为中国舞坛乃至世界舞坛多元一角。应该说,以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精神是分不开的。因而,本文着重分析的古典舞写意性特征的四种表现方式。目的是阐明古典舞艺术形式的重要渊源,这实际上就是渗透着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的因素,正是这些因素发挥着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进而强化了中国古典舞的特征,才形成了写意性的特有表现形态和风格样式。由此,在古典舞创作中惟有将艺术的表现形式与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因素形成互动与融合,才能共同构建起一个具有意蕴又具有张力的艺术织体,而这种写意性特征才会越发地突显其创作活力。


    (实习编辑:庞云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